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一章 烈火之中




  
  巨大的爆炸声惊醒了厂区附近的职工,仅十几分钟的工夫,就有439名职工赶到现场,其中有151名共产党员,143名干部。全市9个中队的293名消防队员和驻军520名解放军指战员参加灭火、救人。在这次事故中57人死亡,178人烧伤,242人安全脱险。
                ——摘自亚麻厂的报告

   
   
火中的金凤凰

  爆炸的一瞬间,她——28岁的细纱车间湿纺工段长陈丽艳正在车间巡视。随着炸雷般的巨响,一个大火球从排尘通道喷出,一股热辣辣的气浪把她击倒,接着车间里一片黑暗。“啊……”女工们疯狂地哭喊!
  她艰难地站起来,用全身的力气呼喊:“大家不要乱,快跟我来!”顺着喊声,工人们呼拉一下围过来,几个女孩子拉住她的手,扯住她的衣服。这时,烈火从隔壁的车间窜了进来,浓烟使他们看不清眼前的路。“快探路,我们冲出去!”她呼叫着各个班长的名字,指挥他们寻找出口。“快,咱们一个人拉着一个人的手!”50多个人互相搀扶着,新工人在前,老工人在后;群众在前,党员在后,排成长长的队伍。他们的生命都和自己的工段长连在一起了。
  “快,这里有路!”青年推纱工王世明在喊。陈丽艳拉着大家冒着浓烟大火,踏着灼热的废墟冲过去,顺着倒塌的房架,他们爬上了一个削掉屋顶的平台。50多个人紧紧簇拥着她,身后烈焰腾腾,前面距地面还有四五米高。有人出主意把围裙接起来,一试经不住人。陈丽艳十分镇静地喊道:“不要往下跳!”于是,他们在房顶上一齐呼喊着。消防队员闻讯赶来了,递上了几把梯子,她扶着大家一个个走下去。最后只剩下她和王世明了。这个平日不多言语的工人,硬是让女工长先下。当他们俩前后顺着梯子滚落下来时,“轰”地一声,背后的房屋塌落了,50多个工人幸免于难。陈丽艳爬起身来,在混乱的人群中呼叫着,寻找着自己工段的工人。天亮了,她听到丈夫在人群中焦急地呼喊着她的名字,她扑到他的怀里放声大哭起来。
  “别哭了,你不没受伤吗?”
  “还有几个人没找到呢……”
  在清理爆炸废墟的现场上,我见到了陈丽艳,她结实健壮得像个农村姑娘,这大概是四年知识青年生活锻炼的结果。“其实,那天我也很害怕,到现在我还天天晚上做恶梦。可当时我想,自己是工长,又是党员,有一种责任感,一定要把大家带出来。那天大家纪律真好,都听指挥,谁也不乱跑。还有王世明他们几个男工立了大功,给大家找到条路,否则我们全完了,你也采访不到我了。”说着,她严肃的面孔上掠过一丝微笑。
   
   
164与1

  有这样一位党的基层干部,在烈火中显示了高尚的品格,他就是细纱车间丁班党支部书记张振学。
  爆炸的气浪把正在二号煮纱锅旁干活的老张打了个趔趄。一个刚入厂的女徒工也被冲倒,张振学站起来,一把扶起正在哭叫的女工:“有我在,你们别怕!”借着火光,张振学扯着几个女工向侧门转移。这时有个女工突然喊道:“张师傅,你姑娘秀丽还在车间,快去找她!”张振学很清醒,刚才,他看见女儿在离他十几米的地方干活,爆炸后,他几步就可以跑过去把女儿救出来。可现在,他不能只为她一个人。“不,快把你们送出去!”女工们脱险了。张振学又转身向车间跑去,在炸得乱石横飞的通道上,他看到前纺车间两个衣服烧光的女孩子正在哭喊,他一手拉着一个,领着他们跑了出来,让人背上了救护车。他又第三次返回浓烟弥漫的车间,他听到预制板下有人在呼救,他抓住伸出的手,使劲地拉,可碎石压住了脚。老张拼命扒开坚硬的水泥板,跪着把她背出车间,跑出火海。
  天亮了,有人告诉他,女儿秀丽伤很重,已经送进医院了。满脸烟尘的张振学却顾不上自己的亲骨肉,还在到处找车间的人,他记得这一天签到的是164人,现在还缺几个。他心急如焚。
  一直到下午,张振学才赶到医院看女儿。小丽躺在病床上,浑身上下都缠着白纱布,她烧伤面积49%,头肿得像水葫芦那么大,眼睛只剩下一条缝,看见爸爸她委屈地哭了。
  “爸爸,你怎么不管我!”
  “孩子,爸爸是党支部书记……爸爸对不起你!”张振学也哭了。
  在我采访张振学的那天,他又掉了泪。他说,那天上班的164人中,有5人没有救出来。“作为党的基层干部,就是要关心爱护每一职工,我没有保护好他们,是很大的失职啊!那五个人都是好工人,都是骨干,有两个人已经结婚,扔下了两个孩子。另外三个是十八九岁的孩子,正年轻,太可惜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漫不经心地说

  爆炸时,许世斌正和八名装卸工在离厂房100多米外的铁路专用线上卸煤。开始,他们以为是仓库里的化工原料爆炸,可跑近一看,车间里烈焰熊熊,浓烟滚滚。“不能让火势蔓延了,否则化工库有危险!”许世斌把九个人分成两伙,一伙人保护化工库,他和张兴国向火最旺的细纱车间跑去。
  大火封住了细纱车间的出口,车间里一片哭喊声。许世斌跳上窗台,一脚踹开车间的窗户,把里面的人一个接一个拽出来。紧接着,他跳进窗户,冒着浓烟,打着手电向细纱通前纺车间的过道跑去,这里20多个女工在浓烟里急得团团转,迷失了方向。“快,跟我走!”他把这伙人领到窗前,帮她们一个个跳出去。这时火势越烧越大,烤得他寸步难行,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又向里面冲去。在一个被炸塌的坑里,一个头发烧焦,血肉模糊的女工在爬着,另一个吓得呆呆地坐着,许世斌背一个拉一个,跑了出来。这时,他看到几个搬运工正架着梯子从屋顶上接人,由于木梯不够长,一些女工争着要往下跳。他边阻止边和同志们把梯子扛在肩膀上,房上的职工一个接一个地安全撤了下来。
  33岁的搬运工许世斌和我谈起以上这些情况时是漫不经心的。“其实也没什么,谁能见死不救呢?那还有人味儿吗?”
  “听说,你们搬运工只知道挣大钱?”我这样问他。
  “这话不假,干我们这一行的,就想挣钱。钱不咬手,谁不想多挣!”他并不在意,“我是下乡回来的,开始干机修工,每月38元6角,后来又挣到70多块钱。岁数大了,要结婚成家。成了家,有了孩子,物价又总往上长,这点钱怎么够,是我自己要求当装卸工的。每天扛、搬、抬,虽然累一点,每月能挣150多块,改革这两年搞计件,能挣到240多块,出苦力挣大钱,下了班和兄弟们喝点酒,回家倒头就睡,心里也挺舒坦。”
  “当时,你没想到冲进去很危险吗?”我又问。
  “看到工厂烧成这个样子急眼了,哪顾上考虑自己。从我们记事儿时起就知道,爸爸在亚麻厂挣钱养活我们,没有厂子就没有我们。对厂子感情还真挺深。那天,看着厂子烧成那个样子,我们这帮哥们儿全哭了,没有一个不往上冲的。说实在的,就是真烧死了,我也不后悔!”
   
   
他曾被学校除名

  落纬工王勇,一米八的大个儿,可才17岁,长着张娃娃脸,细眉细眼的样子。回答我的问题时总是低着头,搓自己的手。
  “那天我半夜12点下夜班,洗完澡回家,没饭了,妈给我三元钱,我到工厂门口的小食店吃饭,买了一瓶啤酒还没喝,一声闷雷把小店门震开了,我看到一个大火球往天上翻,不好,地震了!我拔腿就往工厂跑,到跟前才知道是着火了。唉呀,里面还有好几百人上夜班呢,这回可要命了。这时门前围了一些人,大家吵吵嚷嚷不知怎么办好。我一咬牙冲了进去,烟熏火烤的,睁不开眼睛。跑到准备和细纱车间交接处,我看见两个女工抱在一起倚卧在墙根上哭。我背起一个就往外跑,后来又跑进一个人背起了另一个,我俩一口气把她们送上救护车。这时门口一个老大娘又哭又喊:‘我姑娘在里面啊!’我把上衣一脱,递给她说:‘大娘你等着!’便又一个箭步冲进梳麻车间。这时大火烧得噼噼啪啪地响,房上的木板瓦片噼里啪啦往下掉。烟呛得我直掉泪,我又连着背出三个人,他们身体粘乎乎的,好像都烧伤了。火大,冲不进去了,我又蹬着包装箱拿着水龙头向房顶喷水,不知怎么的,一下子掉了下来。以后的事儿就不知道了。当我醒来的时候,已躺在医院里,头昏恶心,接着又发高烧。”
  “听说你在学校时受过处分?”我问。
  他不好意思了,低下头瞧着自己的脚。
  “我太淘气,老师看不上我。有一天学校搞卫生,我和体育老师吵架了,平时我俩挺好,那天不知我咋那么大的火,用鍬打老师,被公安局拘留了。对,那天是教师节。后来,学校把我除名,没事在家呆着。前些日子,我妈退休了,我接了班。”
  我和厂党委书记林毓立探讨了对王勇的认识,他曾是王勇所在学校的校长。他颇有感慨,“是呀,对王勇这样的青年我们是要重新认识。他们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本质是好的,他们也有自己的‘亮点’。这次抢险救人,有许多过去被认为是落后的青年冲在最前面。我们观念该有些变化了,不能只盯着谁又骂人了迟到了,谁又喝酒了跳舞了,重要的是要全面认识人,尊重人,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
  我想起俄国作家阿·托尔斯泰说的话:“一个人看起来平平常常,一旦面临严峻考验,大事也好,小事也好,他心中会升腾起一股伟大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美。”
   
   
力量从何而来?

  在参加灭火救人战斗的293名消防战士中,我要写他——卢辛,队龄——不足两个月,年龄——刚满19岁。几个月前,他还是妈妈膝下的娇子;今天,他作为一名战士,勇敢地冲进火海。
  说实在的,他从睡梦中惊醒,边系上厚重的消防服的扣子,边跳上已经起动的消防车,这一刹那,他的腿在打颤。这是他第一次上火线。消防车呼啸着冲进亚麻厂,一个急刹车,他纵身跳下。眼前的一切令他震惊;火光映红了半边天,地面上炸碎的玻璃片像冰雹一样铺了一层,破衣服、亚麻絮、碎塑料布挂满车间周围的树枝上。一些工人身上还闪着火苗,满脸鲜血,叫喊着从车间跑出。看到这些,他的血沸腾了,他恨不得一下子把火中的兄弟姐妹都救出来。他刚刚接好吸水管,一个女工慌忙跑过来,拽着他的胳膊说:“细纱车间有人呼救,快去呀!”卢辛戴上空气呼吸器就往细纱车间门口跑去。
  火舌向门外喷卷着,在浓密的烟雾中,卢辛听到微弱的呼救声,他应声奔去。房顶燃烧的锯末和熔化的沥青,不断落在他的头盔上,灼热的气浪向他袭来,空气呼吸器面罩发出被烧焦灼气味。他躲过身边一米多高的火苗,继续向车间深处跑去,边跑边喊:“哪里有人?”借着火光,他看到前面有一个塌陷的大坑,机器翻倒了,旁边躺着一个人,半边身子被塌落的砖石埋住了,头上脸上都是血,烧焦灼衣服贴在身体上,这是一个女工。他去抓她的双手,对方疼得猛缩回去。他俯下身去推掉压着她的砖石,把她抱起来,刚要往外冲,这位女工又喊道:“里面还有一个人,快去救她!”抱着这个女工,他大汗淋淋,双腿打颤,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一米七四的单细身子,力量是有限的。他想先救出一个,再返回来救另一个,可眼前大火在蔓延,头上的房架在裂响,那个女工的哭叫声在揪着他的心。突然不知从哪儿来了一股力气,他一咬牙,一手挟一个女工艰难地向门口挪去。一步,两步,三步,脚下杂物纵横,身旁烈火猛扑,他拖着沉重的步伐,躲闪着随时袭来的烟火……一米,两米,三米,衣服被汗水浸透了,他咬牙坚持着,嘴角在流血……他挟着两个女工,在火海中艰难地走了30米,终于冲到了门口,几个人跑过来,把受伤的女工抬上救护车。可他却倒在了消防车前……战友们发现他的衣服上沾着鲜血,挂着沥青,头盔上有一个被烧的小洞。
  为什么这个初上火场的年轻消防战士身上有如此异乎寻常的力量?他说:“我也说不清。看到这么多工人烧伤了,我就想把她们快些救出来!当消防队员就得往火里冲,灭火救人。我当消防队员时,许多人反对,说这是送死的活儿,危险性太大。我就不怕死,我愿意冒险,我从小崇拜军人,想当英雄。当不了军人,当消防队员也挺有意思!”他的话还带着几分幼稚,可它反映出我们当代青年的一种献身精神。看到他,我想到了老山前线冲锋的战士,想到长江漂流探险的青年勇士们,我敬重他们。
   
   
谁是救命恩人?

  “我这条命是解放军给捡回来的。”31岁的粗纱工麻桂香急切地向记者述说着,“快帮我找到救命恩人吧!”
  “那天凌晨,我正在清扫机台,突然,大火好像自天而降,我只来得及捂住脸,便忽悠一下掉进地沟,眼前一片漆黑,好像熬了很长时间,我想自己完了,忽然听到有人声我便喊了起来。有人跳了下来,把我背上去。当时,四周是火,有人喊着‘快!’还有人在前面打手电。背我的人走着走着,一下子掉进一个坑里。可他用双手护着我,我没摔着,他却摔伤了,好半天才爬起来,还一个劲安慰我。他一回头,借着火光我看到红帽徽,心一下落到实地了,眼泪也流了下来,真是救命恩人啊!”
  在500多名参加援救的解放军指战员中寻找这位女工的救命恩人很难。问到谁,他们都说记不清了。有一份材料说到了省军区独立一营的代理排长郝洪平,在几十支高压水枪压住火势的时候,他带领全排战士冲进了车间,拿着手电筒,一个火缝一个火缝,一个地沟一个地沟地边找边喊:“里面有人吗——”突然,他听到附近一个地沟里女工的呼救声,便领着战士急忙跑过去。可地沟太小,只能下去一个,里面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清,战士们都抢着下,郝洪平一把推开大家,“我先下!”正要往下跳,又想硬往下跳肯定会砸在女工身上。他让战士抬来梯子,在三米多深的地沟里,借着手电筒的光亮,他看到受伤的女工。他一条胳膊抱着这个女工,另一只手抓着梯子艰难地往上爬,每爬一下都要费尽全身的力气。
  仅仅一个小时,郝洪平和全排战士抢出21名伤亡的职工。压在地下的工人的遗体不是用鍬挖出来的,而是用手扒出来的。手磨破了,指扒破了,鲜血淋漓。他们流着泪,把工人的遗体抬上救护车。
  郝洪平这位年轻的军人,不喜欢“救命恩人”的说法。他说,军人就是人民的守护神。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利益,军人就该赴汤蹈火,就该去流血牺牲。他收集了报刊上所有的老山英雄事迹的材料。他曾为自己没有机会投身枪林弹雨的前线而遗憾。今天,他终于冲向了火海,尽了一个军人的天职。他说,如果能献出自己的身躯换来更多的工人兄弟的生命,他将感到自豪。
   
   
在烈火中永生

  妻子呼喊着他:“鸣久啊,你在哪里?”女儿呼喊着他:“爸爸,你在哪里?”冲出火海的前纺车间的100多名职工在呼喊他:“关书记,你在哪里?”
  工长张路山回忆——
  凌晨2时25分,车间班组长开会,人都到齐了,就缺当班的党支部书记关鸣久。我到车间找他,他正在三区修理15号机台,说:“你们先开吧,我一会儿就去。”后来他又转到一区,正巧李桂华开的5号机台堵针了,他又帮她修起来。大爆炸发生时,我们开会的班组长都震进地下道,有的人烧伤了,可再没看到关书记。
  工人金洪石回忆——
  大火着起来的时候,我听到关书记喊:“快过来呀,这儿有出口!”我们跑出来了,却没看见关书记。
  甲班女工关燕、徐艳春回忆——
  我们听到爆炸声时,冲出宿舍,向车间跑去,看到关书记正迎面跑出来,背着一个女工,她身上还冒着火。借着火光,我们看得清清楚楚,是关书记。
  “鸣久啊!”妻子哭着扑上去,大家终于找到了关书记。他躺在市第五医院的太平间里,全身的衣服都烧光了,只剩下个裤衩,还有脚后跟的一块布。妻子记起来了,他穿着尼龙袜子,剩下的那块布,是她补上的一块旧床单布。
  关鸣久,作为车间当班的领导,一个党的基层干部,他和57个阶级兄弟姐妹死在了一起。人们分析,他是在背出工友又返回车间救人的时候被烈火吞没的,他的死,令人震惊,让人悲痛难忍,每天都有几十人登门安慰他年迈的父母和妻子女儿。
  人们回忆,这个年轻的书记,没有一天脱过产。他是全车间所有工人的贴心人。谁家有了困难,他总是帮忙;谁在家休病假,他第二天准去登门看望。这些年,没见他休一个星期天。
  在整理关鸣久的遗物时,人们发现他日记中有这样的话:“蒋筑英、罗健夫不是做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因为生命的时时刻刻都闪耀着美的光辉。人是带着希望一步一步走到生命尽头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时时刻刻都美,方能有完美的一生。”关鸣久正是带着美好的希望,走到生命尽头的。
  这些年,不正之风的尘埃,污染了“共产党员”这几个金色的大字,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有的挂着这个招牌的人为私利而蝇营狗苟,许多人为之痛心疾首。而在这场火与血的考验中,从关鸣久等人身上,人们看到了真正的共产党人光彩照人的形象。
   
   
隆重的葬礼

  这是一个壮观的送葬队伍,两辆载着遗体的灵车缓缓前行,后面的四辆大客车里坐满了送葬的人,连还没有出院的烧伤工人也赶来了,人们走一路哭一路,为两位遇难的普通工人送葬。他们是前纺车间50岁的女工于淑芳和她刚满20岁的儿子马国生。
  于淑芳生前曾多次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她贤淑善良,和蔼可亲,同志们都亲昵地称她“于大姐”。原先她在织机上工作,干的活质量当年总是第一。这两年身体不好,给大伙看更衣室。那天,大家换完衣服都干活去了,她还守在地下室里,终于被压在了地下。她经常对自己的小儿子国生说:“咱们娘儿俩在一个车间工作,你可要给妈争气,把工作学习样样都做得出色点,当妈的这一辈子也算没白辛劳。”国生没有辜负妈妈的希望,干活认真,要求上进,学什么都快。出事那天,他和师傅张滨一起修一台机器,师傅去开会,他自己接着干。烈火把他包围了,烧伤面积98%,被送到医院只活了两天。师傅为他的死哭得昏死过去。张滨告诉我:“这孩子一米七八的大个儿,白净脸,大眼睛,一天笑眯眯的,对谁都有礼貌。今年2月调到我们小组,刚入的团,他跟我才学了半个多月,精梳机的小毛病就都能修理了。这孩子脑袋真好使,可再也见不到他了!”
  让我们记住于大姐和她可爱的儿子,记住在这次事故中遇难和烧伤的工人兄弟姐妹吧!他们大多是普通的工人和他们的后代。有的母子双亡,有的姐妹一伤一亡,有的兄弟同伤,姑嫂同伤,还有三姐妹同时受伤的。这些日子,每当走出一个亚麻世家的房门,便感到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这一代代亚麻厂工人多么令人尊敬!那五六十岁的老一辈,在这片荒原上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亚麻纺织厂,30多年的艰苦劳作,使他们弯了腰,白了头,他们对工厂还是充满了深情。当那些有本事的人,为自己的孩子千方百计谋求一个舒适的工作时,他们却毫无怨言地让孩子进厂接班,在第一线当工人,干别人不愿意干的每一件工作。纺织工人的生活并不像诗人写的那么轻松。机器终日轰鸣,让你头昏眼花。一天要在织机前大汗淋淋地奔跑几十里,回家连上楼都步履艰难。再厚的口罩也挡不住亚麻微尘对呼吸道和肺的侵袭。长年的三班倒,使工人疲劳不堪。女工一过30岁,就体力不支了。可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始终默默地支撑着,辛勤地工作着,在这意外的事故中,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些成千上万普通的工人——我们共和国大厦的基石,应该受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与爱护。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