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二章 病房内外




  
  据《黑龙江日报》3月18日报道:在亚麻厂爆炸事故中受伤的182名工人,被迅速地送进省市的11家医院,上千名医护人员参加抢救。中央卫生部派出的北京、上海、沈阳、佳木斯、大庆和解放军的烧伤病专家昼夜兼程,陆续赶到哈尔滨,参加这次国内外罕见的大规模烧伤病人的抢救工作。

   
   
第一个指挥员

  “叮铃铃……”3月15日凌晨2时40分,市救护站值班的电话在急切地呼唤。正在站里值班的33岁的站长张钢力一翻身抓起电话。“120!120!亚麻厂发生大爆炸,快来抢救啊!”
  “快!开车!”随着他的一声令下,值班司机温德斌跑出门外,扑向他的救护车。张钢力拿着对讲机呼喊着:“全体值班人员迅速行动,亚麻厂!”他边喊,边跑向车库。
  2时45分,温德斌的救护车驰进亚麻厂。
  2时47分,张钢力亲自驾驶的那台白色的日本救护车也赶到现场,后面紧跟着4台同样的救护车,里面坐着装备齐全的医护人员。刺耳的警笛划破沉寂的夜空,闪烁的警灯在清冷的长街上留下一条光带。
  这时火势正猛,冲出火海的工人在寒风中惊恐地哭喊着,被救出的工人躺在还留有残雪的地上呻吟。“救护车来了!”人们像在黑夜中看到光明,蜂拥着把救出的伤员抬上车。
  3点零5分,张钢力和同志们把第一批伤员送到离工厂最近的省医院。紧接着,大小客车送来了一批批伤员。一下子送来这么多严重的烧伤病人,使省医院措手不及无法招架。伤员躺在前厅里、走廊上,值班的院长和医生急得团团转。“必须马上疏散!”张钢力跳上救护车,边返往亚麻厂边向对讲机呼喊:“120!120!请传达我的命令:第一,通知省市的各大医院,马上做好抢救伤员的准备!第二,亚麻厂情况严重,抢救任务繁重,立即通知省市卫生厅局领导到现场指挥!第三,通知我站所有司机和医护人员马上赶赴现场!”一道道命令,通过电波转到120市救护中心,又通过这里传向全市的11家医院并报告给上级领导。这时,张钢力的救护车成为这次重大事故抢救工作的第一个指挥中心!他的命令迅速变成11家医院、几百名医护人员的行动:值班院长通知所有的得力医师赶到医院,安排出伤员的床位,把急救的药品器械搬进手术室……作为一个指挥员,他是称职的,不仅因为他曾经是个军人,而且这几年他亲自指挥过哈尔滨发生的所有重大灾难性事故中伤员的输送工作。在“4.13”天鹅饭店火灾和“8.18”松花江沉船惨案中,都是他开着救护车第一个赶到现场。他曾奉省长侯捷之命,带领11台救护车36小时往返1100公里,抢救孙吴县烟花厂因爆炸受伤的11名工人。他的救护站可以调动、指挥、协调省市的各家医院。
  可是,今天的形势却复杂得多。当张钢力再次返回亚麻厂时,眼前是一片纷乱的局面。几十台消防车、救护车、各种各样的货车、客车纵横交叉在火场周围,几百名工人群众涌进火场,人们急切地全力抢救自己的亲人,而混乱和无组织只能使灾害加剧。张钢力跳下车,站在路口呼喊着,打着手势疏导着来往的车辆,指挥着十几台救护车,把伤员分到各家医院。他有条不紊的指挥,终于使现场井然有序了。天亮了,人们看见这位年轻的指挥员只穿了一身单衣,而他的头上脸上都是汗水,声音也嘶哑了。
  在这个不平常的早上,张钢力指挥的市救护站集结了13辆救护车,护送了150名伤员,没有一个因运送迟缓而死亡。下午两点,他们参加抢救的20多个人才吃上第一顿饭——两个熟鸡蛋。张钢力用目光巡视了他的队伍——一个个司机和医护人员,有的扔下了病重的妻子来参加抢救,有的正打电话向队里要车给孩子看病,可一听亚麻厂有情况,扔下孩子就跑来了,有的是听到救护车的警笛声骑自行车赶来的,有的是坐着出租车赶来的。他们走得那样匆忙,有的忘穿棉衣,有的未穿袜子……张钢力心里一热,眼圈湿润了。三年了,他的心血没有白费。他走马上任时,唯一的家底是整天吵架的十几个人和6台开不动的破车。患者千呼万唤,一天也只能出那么一两次车。而现在,终于建立起拥有28台救护车、4个分站、150多人的救护中心。最令他满意的是,这支救护队伍在关键时刻是冲得上去的。
  张钢力的父亲是这个城市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可他不想得到大树下的一点绿荫。他对我说:“高干子女对我不是什么荣誉的头衔。这些人中确有一些不争气的纨绔子弟,可并非每个人都是浪荡公子。我有机会和条件谋取高位和舒适的工作,如今,我的许多同学、战友都比我有更高的位置,可我爱上了这个事业,我要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老专家的心啊

  59岁的省医院烧伤科主任田福泉以年轻人一样的速度赶到医院,他看了一眼手腕上的表:正是凌晨3点5分。他已经习惯了,多少次半夜被叫醒参加抢救危重病人。这几年岁数大了,晚上躺在床上觉得很累,可一听到电话铃声,就有了精神劲!作为全国著名的烧伤专家,他参加过无数次重大的烧伤抢救工作。可从未像这一次复杂艰巨。近百名伤员在他的面前横躺竖卧,痛苦呻吟,一个个躯体血肉模糊,或烧成黑炭状。他和李金亭副院长一商量,临时指挥系统成立了,紧急处置指令接连发出:对危重病人马上输血补液,负责医生死看死守!轻伤员进行处置后,迅速转送到兄弟医院,两个小时后,全部伤员都得到安置,他对医护人员说:“受伤的都是工人,多数是女孩子,她们年轻的生命就系在我们手里了,就当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吧!”
  这个黑夜和白天交替的黎明,正是白衣战士和黑色的死神搏斗的关口。由于伤员大量失血和失液,每个人都面临休克关,而这一关死亡率相当高。田福泉指挥着最有经验的护士们,在烧焦灼身体上寻找着静脉血管,果断地切开他们的肌体,向血管输入大量的血浆——这生命的力量。50多名伤员终于冲过了第一道死亡线。
  第二天,他被任命为“3.15”事故抢救伤员专家组组长,这是多么重的担子啊!
  田福泉在指挥着“千军万马”,指导着11家医院上千名医护人员的抢救工作。而他自己又是“千军万马”之中的一卒。他亲自负责的10名烧伤面积50%以上的危重病人中,有两名烧伤面积80%以上,三度烧伤面积60%以上。美国烧伤专家伊文恩下过这样的结论:烧伤50%的,死亡率占8%;烧伤80%,死亡率占100%。凭着自己24年烧伤医疗工作的实践,田福泉没有把洋人的话当成金科玉律,他和同事们要用高超的技术和高度的事业心创造出奇迹。在病人平稳地度过休克关后,他提出对36例病人进行早期切痂植皮的治疗方案,以防止全身感染造成对病人的生命威胁。他和刘九春副主任带领科里的同志七天内完成了第一期手术治疗,他们在手术室里度过了一个个白天和黑夜,大面积烧伤病人植皮手术全部成活率达到90%以上,他们又顺利地冲过第二道死亡线——感染关。
  19岁的姑娘徐国梅一直在死亡线上徘徊,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先后发生急性肺水肿、肺炎、左心衰竭。田福泉主任日夜守护在她的身边,细心观察着她病情的变化,采取一切可以挽救她生命的措施。
  徐国梅终于转危为安了,因身体虚弱,她昏沉沉地睡了。当她再次醒来时,正看见田主任把一个磁罐放在她的床头。“孩子,这汤你喝下去吧,多吃东西才能战胜伤病!”这是他老伴——妇产科主治医生鲍俊颖回家给熬的飞龙汤。他告诉老伴:“小梅正缺营养!”这只珍贵的飞龙,他自己也没舍得吃。
  “田伯伯,你别离开我,你一走我就活不成了!”徐国梅哭了。
  开饭了,护士给徐国梅喂饭,可她摇头不张口,田福泉伏在她耳边轻声说:“小梅,吃吧,不吃,你怎么能好呢!”国梅说:“你先吃,你吃我就吃。”田福泉吃了一口,姑娘张开了嘴。该吃药了,药苦涩得使她难以下咽,田福泉把药拌在冰糕里,一小口一小口地喂她。为了减轻她的痛苦,田福泉一有空就陪伴着她,为她讲故事,放收音机。田福泉去别的医院会诊,好说歹说姑娘才放他走。
  老专家关心着每一个病人,他不但为病人解除病痛,更给病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力量。19岁的姑娘王波烧伤面积50%以上,尤以手的烧伤最严重,十个指头都炭化了,只得截掉。田主任心痛得掉下了眼泪。纺织女工没有了灵巧的手指,工作和生活将面临多大的困难呵!王波没有勇气活下去了……田主任坐在她床头,给她讲保尔,讲徐良、张海迪。“孩子,你还年轻,将来的路还很长,要坚强起来!”王波终于有了生的信心和力量。她哭着说:“田主任,让我叫你爸爸吧!我要做你的好女儿!”……
  遗憾的是,我没有亲眼见到这位令人敬佩的老专家。
  他又奉命飞向大兴安岭了,那里发生了重大火灾,他的心又系在了林业工人的身上。
   
   
护士长——妈妈

  3月15日7点30分,香坊区医院妇产科护士长刘秀英气喘吁吁地跑到医院,眼前的一切使她惊呆了:五个被烧得不成样子的躯体横在病床上,头肿得像冬瓜一样大,红色的眼睑外翻,令人心颤。院长把看护这些伤员的任务交给了她,她来不及多想,马上组织护士隔离病室、准备输液,把每个烧伤病人身上残留的衣服剪光,又给他们洗脸、剪头。当护士为伤员填写挂在床头的卡片时,她们忍不住哭了。护送伤员来的同志说,这五个伤员中有四个是女孩子,最小的才19岁。刘秀英想起了自己正上高中的女儿,一种母爱之情油然而生。
  病人被隔离起来了,任何亲人都不能探视。刘秀英和同事们便成了伤员的亲人,24小时不离开病房。突如其来的灾祸和难忍的伤痛,几乎使这几个女孩子精神崩溃了,她们一时丧失了所有的生活能力。
  19岁的姑娘张玉勤第一个醒来了,她望着刘秀英说:“我没有死吧?”刘秀英抚摸着她还没被烧坏的脸说:“玉勤,你伤不重,不要紧!”“姨,你不知道,我们车间大爆炸了,滚大火球,我们都死了!”说着,她惊恐地睁大眼睛,大声哭叫起来,整整闹了一夜。第二天,她又打翻了点滴架,把药吐在了护士的脸上,又把屎屙了一床……刘秀英和护士们把被弄脏的床单换掉了,又用消毒液把她弄脏的皮肤清洗了一遍又一遍。
  “玉勤,你怎么了?”刘秀英抚着她的脸说。
  “我害怕,一闭上眼睛就看见大爆炸!”
  “来,姨陪你睡,别怕!”
  刘秀英坐在她的床头,用自己胳膊垫着张玉勤的头,把脸贴在玉勤的脸上,轻轻地唱起了摇篮曲。十八年前,她曾这样给女儿唱过。
  张玉勤睡了,睡得那么安稳……
  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刘秀英坚持着,轻轻唱着,不敢动一下被压得酸疼的手臂;四个小时过去了,五个小时过去了……张玉勤一直安睡了六个小时。当刘秀英把手臂抽出来时,她的手臂已失去了知觉,脚也站不住了。
  张玉勤不肯吃饭。“来,阿姨喂你!”这次刘秀英脱下鞋坐在了张玉勤的床上,把她抱在怀里,一口一口地给她喂粥。
  “玉勤呵,以后可要听阿姨的话呵!”
  “不,不叫阿姨,我叫你妈,我一定听妈妈的话!”张玉勤说着哭了起来。
  从此,张玉勤总喊刘护士长为妈妈。每当刘秀英轻轻走进病房时,她就能凭脚步声听出来,“妈妈来了,快亲我一下!”刘秀英就走到她的床前,伏下身在姑娘脸上吻一下,接着又去吻另外几个伤员。刘秀英并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性,在家里,她对孩子们的要求很严格,虽然只有一个女孩,却很少表现出亲昵。可在这些被烧伤的女孩子面前,她变得温柔了。
  她爱张玉勤,爱每一个受伤的工人。为了稳定这些孩子的情绪,帮助她们建立战胜伤病的信心,她走访了伤员的家庭、原来读过书的学校,和家长老师一起做伤员的思想工作。一个伤员要吃酱黄瓜和香菜,她跑了好几家,终于要着了,送到了她的床头。她自己花钱买来西瓜、桔子,为伤员们从家里带来可口的饭菜……她成了这几个受伤女孩子最亲的亲人,她们一刻也不肯让她离开。
  我来到香坊医院采访刘秀英,却十分困难——她不愿见我。院总支书记硬是把她找来了。她满面愁容地坐在我面前:“报纸的宣传,上级的表彰给我带来的只有苦恼。”她这样对我说。“有人说我能说会道,所以记者愿意写我;还有的人说我是某个伤员对象的亲属,所以对她热心;还有人说我再积极也入不了党……”她说得很激动,眼里还含着泪水。“我当初这么干,并不知道会受表扬奖励,我是护士长,应该尽职责;我还是个人,我有我的感情……”
  她不讲自己,却介绍了参加这次救护的每一个护士的出色表现。她还领着我走过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去采访那位亲自指挥这次对烧伤病人治疗而四天四夜守在病房的张平医师。我理解她的心,可在这有限的篇幅里,我只能写她了。我想,她的同事们看到自己的代表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是会高兴的。
   
   
不死的赵亚丽

  她在朦胧中睁开眼睛,难以忍受的疼痛向她全身袭来,她知道自己还活着。3月15日这一班,她干得比哪天都利索,忽然一声巨响,她和机器一起被震倒,她觉得天地翻了个个儿,一个火球从她身上滚过,单薄的衣服上窜出火苗,她不顾一切地脱下,甩掉!她正想往外跑,又想起回过身去拉起倒在地上的同伴,可连拽了三个人的腿,她们都一动不动,毒火在她手上燎过,她起身向车间外跑去……人们用棉被把她包上送到了医院。医护人员把她抬上病床,在处置中发现她全身上下只有下腹部、后脑和嘴的周围还有一点完好的皮肤,烧伤面积达96%,三度烧伤达93%,手上的伤更重,皮肤和手骨完全焦化了……烧伤面积这么大的病人存活下来的在全国仅有十几例,而黑龙江只有一例!工厂的同志哭着对医生说:“你们一定要把她救活呀!她是我们厂的先进生产者,她太不幸了,才28岁,丈夫因煤气中毒在两年前死去了,她家里还有重病的老母亲……”医生护士都为赵亚丽的不幸流了泪,她们决心从死神手中把赵亚丽夺回来!
  赵亚丽又从昏迷中醒来了,她的身体连着四条管子——静脉输液管、氧气管、胃管、导尿管,每条管子都维系着她的生命。她一睁眼睛,看见了她:啊,妈妈!不,她穿着一身白服,帽沿下露出几丝白发。可慈祥的目光分明像妈妈一样。她是副教授王秀芬,专门负责赵亚丽的治疗。王秀芬副教授已经在隔离室里度过了三昼夜,在这关键的几天里,这位59岁的大夫忘记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甚至忘记了生理本能——吃饭和睡觉。事故发生的当天,都下午三点钟了,她才在人们的提醒下去吃“早饭”;她也忘记了她的丈夫,那位患着冠心病的老教授正等她回去做饭。
  此刻,为了赵亚丽的生命,为了更多的烧伤病人的生命,还有一位医生正焦急地奔波在路上。他就是这个医院烧伤科副主任邹中芳。3月16日晚饭前还在北京参加全国烧伤学习班的邹中芳,无意中在《中国法制报》上看到了亚麻厂爆炸、一百多人烧伤的消息,他心里一震,再也无心吃饭,拿起一个馒头就去打长途电话,院领导批准了他参加战斗的请求。他回到哈尔滨便直奔医院,直奔手术室,连续参加了三个病人的手术。下午二时,他回到病房,一下子瘫倒了……
  他回来的正是时候,3月19日,赵亚丽出现了呼吸困难,死神又一次向这个不幸的女人扑来!邹中芳和王秀芬两位医生迅速检查后确定:赵亚丽胸部已结成环形焦痂,像盔甲一样箍紧,压迫着她,限制了她的正常呼吸。他们当机立断:马上行侧胸部焦痂纵行切开术!经过周密的准备,3月21日组织了由烧伤料、普外科、麻醉科、内科等部门20多名医生参加的首次切痂手术。又请北京积水潭医院张明良主任亲临指导,采用了自体皮移植国内最新技术,切除了赵亚丽两上肢和右下肢全部焦痂,并进行了异体皮覆盖。赵亚丽又一次告别了死神。
  在我们社会主义的中国,一个普通工人的生命价值千金!在50多天的治疗中,国家为赵亚丽支付了近十万元的医疗费用,其中仅“白蛋白”一项就花了24000元。
  我们的医护工作者更是献出了一片赤诚。护士长高玉杰带领七名护士昼夜守护在赵亚丽的身旁。
  “亚丽,你想吃点什么,越高级的越好,你尽管说!”
  “……”这个亚麻厂老工人的女儿,没有参加过什么高级宴会,竟想不出自己想吃什么高级食品。大师傅送来了红烧海参、炒鲜虾仁、干贝汤。有一天,赵亚丽想起“好吃的”了,她想吃小米粥。医院马上派人跑遍了农贸市场,选来几斤新小米,给她做了黄澄澄的小米粥,里面还卧了三个荷包蛋。
  这天傍晚,赵亚丽念叨起想吃炒豆腐。“你等着!”邹中芳副主任说了一声,便一口气从医院跑回家,叫爱人赶快去买豆腐。爱人跑了好几家食杂店都没有。邹中芳顾不得自己吃晚饭,骑上自行车走街串巷找卖豆腐的,听说道里区市场有,他又骑车跑去,可豆腐刚卖完,他焦急地拦住一位拎着豆腐要回家的同志说:“能不能匀两块?”那位同志听说要给亚麻厂的烧伤病人吃,连连说“你都拿去吧!”邹中芳回到家里,又亲自下厨房炒好送到医院,赵亚丽吃着鲜嫩可口的豆腐笑了。“真好吃,比我妈炒的还香!邹大夫你也吃吧!”邹中芳也笑了。他还没吃晚饭呢!
  我来到烧伤科采访,但每个人都不肯谈自己。他们说,赵亚丽能活下来本身就是个奇迹,一个工人的胸怀,一个女人的坚强,一个不幸的人对生活的勇气,这些令我们每个医护人员感动。
  烧伤病人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每一次翻身都像上一次刑。尽管护士小心翼翼,但深度的创面免不了被撑裂,殷红的鲜血从嫩肉处不断地渗出来,赵亚丽咬牙坚持着。烧伤病人换一次药就像扒一回皮似的疼痛难熬,有时护士都不忍心动手了,可赵亚丽却鼓励护士:“来吧,我能挺住!”医生、护士心疼地说:“亚丽呀,疼,你就喊几声吧,喊出来能好受些!”她却小声唱起了《小草》、《血染的风采》《党啊亲爱的妈妈》……顽强的赵亚丽,在50多天的时间里,经受了11次大手术的考验。为了植自身皮,在她头上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竟剥了七次皮。
  不死的赵亚丽顽强地活下来了!她每一次大手术之后清醒过来时总是说:国家为我花了这么多钱,我伤好了一定多干工作!
  泰戈尔说过这样的话:“我曾经受苦过,我曾失望过,曾经体会过‘死亡’,于是我以我在这伟大的世界里为乐!”赵亚丽曾是个高个头、苗条、漂亮的姑娘,她活泼开朗,为人热情。死亡并没有把她吓倒,她正企盼早日走下病床,回到工厂。在病房里,我又听到了她深情的歌声:
  
  党啊,我亲爱的妈妈,
  是你的甘甜乳汁把我喂养大,
  教我学走路、教我学文化。
  是你把我抚养大……
  党啊,亲爱的妈妈……

  这支歌,我不知听过多少遍,可从未像现在这么令我动情。
   
   
一组真实的镜头

  我不是摄影记者,却要录下这一组镜头:病房内外,多少颗心紧紧相连!
  镜头之一:
  4月7日,省农场总局医院烧伤病房。
  受伤的女工黄秀珍看到桌上摆着的生日大蛋糕和几瓶水果罐头,惊喜得怔住了!“小黄,今天是你21岁生日,我们向你祝贺!”李藏护士长亲切地对她说。这蛋糕是李护士长下班后专程乘火车进城买来的。护士张丽华献上了一个陶制奔马,她听说小黄是属马的,跑了好几家商店才买来这件礼物,她还写了几句贺词贴在“奔马”上:“愿小黄的生命像这腾跃的奔马,勇往直前!”年过半百的护理部主任郭德元,送给小黄一件花上衣,那是她戴着老花镜连夜缝制的,还特意在胸前用金丝线绣了一朵鲜艳的花结。
  黄秀珍用她伤愈的手点燃了红烛,切开生日蛋糕,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她说:“这是我21年来最快乐的一个生日。我给大家唱支歌吧。”说着她轻轻唱起《祝福歌》来,唱着唱着,她哭了……
  镜头之二:
  3月23日,解放军211医院。
  伤员们从昏迷中醒来,忍不住剧烈的伤痛,“爸爸!”“妈妈!”地喊起来。守候在病房外面的伤员家属们,心都要碎了!他们多么想看一眼自己的孩子啊,哪怕能说上一句话也好!可烧伤病房必须严格隔离,谁也进不去。解放军医护人员理解每个人的心。这一天,在烧伤病房和家属休息室之间连起了一条电话线。电话接通了,家属们一齐涌上去争夺电话筒。“爸爸!——小涛!”“妈妈!——振华!”整整九天了,亲人的声音又响在耳畔!
  20岁的明华躺在床上,护士为她捧着话筒,她听见了爸爸那哽咽的话语:“明华,我是爸爸!你妈也在这儿,下午要给你手术了,你可要坚强啊!”
  “爸爸——我记住了,你和妈妈保重啊!”
  镜头之三:
  3月18日,省林业总局医院,手术室内外。
  手术台上,受伤女工庄秀娟静静地躺着。她的身旁围满了医生、护士。这是由42人组成的手术队,分成四个组,在无影灯下紧张地工作着。其中有刚从病床上起来,便来到手术室的外科主任董云芳。他患急性胃肠炎正在打点滴,听说要给病危的庄秀娟做手术,拔下输液针头就赶来了!
  手术室外40名辅助人员正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保证各项供应和做好应付一切意外的准备。总务科长在锅炉房督战,一定要把室温保持在30℃以上;电工守在电表电闸边,防止电阻丝烧断;司机们守在驾驶室里,等待着紧急任务……
  晚上9时12分,新鲜的异体皮完好地植在了庄秀娟的四肢上,她苏醒了。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