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四章 为了后方的精简整编




10

  部队在第一线上英勇地坚守了一个夏天又一个秋天,已经相当疲惫。频繁的战斗,夜以继日地绷紧每一根神经,防偷袭,防渗透,防炮击。山洪冲毁了道路和工事,雨水灌进猫耳洞。在那些距敌人只有几十米、十几米甚至七八米的前沿哨位,下面是积水,上面是雨水,加上蚊虫叮咬,战士们身上已经溃烂。补给线被敌人炮火封锁着,为运上去几听罐头常常要花血的代价,为抬下一个伤员常常要出现第二个伤员……于是,在前沿坚守90天、100天,成为人的体力所难以逾越的纪录。战士们撤换下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体力自己走下阵地……
  于是,一个念头俏悄地爬上了前线干部战士的心里:该换防了吧?
  没有人公开地提出这个问题。但是,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姜福堂必须回答。
  按正常情况估测,似乎该换防了。但是现在没有消息。为什么?姜福堂能够理解。没有消息,就等于是继续坚守作战的命令。为了一切神圣的目的,也为了这支部队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必须使指战员做好长期坚守的思想准备,保持高昂的士气。
  党委会上,姜福堂提出要使每个指战员明确:后方正在进行精简整编,这是我军实行战略转变、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措施。我们延长坚守作战的时间,就是以实际行动支持后方的精简整编。
  ——这是哪里来的精神?上级这样布置过吗?没有。这是一支教养有素的部队对于自己战略使命的自觉!这是一个指挥员所应有的通晓全局、勇于牺牲自己局部利益换取全局胜利的品质。
  精简整编,对这个局部来说,就意味着更多的血和生命的付出啊。
  党委的意志和决心,通过政治思想教育一级一级贯彻下去。效果究竟如何?同志们能不能想得通?战场上的政治工作,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姜福堂要亲自下去,直接了解。
  姜福堂44岁,粗眉大眼,宽肩细腰,一身的精明干练。站在你的面前,他那诚恳的眼神和微笑,有力的握手,使你顿生一股亲切、信赖感。
  他从41岁起,已经先后在两个野战部队担任过政治委员了。
  可是,他又不像个政治委员——
  当他穿着背心,挽起裤脚,拄着棍子,和运送弹药给养的军工战士一起,踏着炮弹犁过又被雨水泡过的泥泞山路,往前沿阵地上爬的时候;
  当他蹲在猫耳洞里和战士们一边躲炮,一边谈家常论老乡的时候;
  当他与刚从阵地上撤下来的蓬头垢面伤痕累累的战士紧紧地抱在一起、流着眼泪欢笑的时候……
  不知是谁做的统计,总之机关的人都这么说:除了一位作训干部以外,他爬过的前沿阵地是全部队最多的。
  “同志们,我是来感谢大家的,代表党委感谢大家!”每次爬上阵地,走进坑道、猫耳洞,他开头总是这样说。然后,身上带的烟、食品,罄其所有,与战士分享。作为政治委员、党委书记,他对浴血奋战在第一线上的干部战士怀有强烈的敬佩和感激。他觉得自己应该在同志们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刻出现在他们身边。
  前沿的干部战士想他、盼他,有话想对他说。可他一到,又心急火燎地撵他走,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
  他能听到战士心里埋得最深的声音。
  这天,姜福堂来到前沿某连阵地,与一个叫粘成山的新战士攀谈起来。他问他:“你说说,我们为什么要长期坚守?连里是怎么讲的?这些理由对不对?”
  出乎意料地,小粘告诉他,战士们对连里讲的三条理由中的两条有议论。比如,说我们少换防一次,就给国家节省一大笔交通费用。战士私下说:“省钱是不错,可我们要是当初不来,不更省钱吗?”又比如,说我们部队作战时间越长,受锻炼就越大。战士说:“那么,兄弟部队受锻炼不就小了吗?”只有支持后方精简整编这一条,战士没意见,想得通。
  姜福堂大受触动。我们的战士是有头脑的,是在了解一切的情况下自觉自愿为祖国献身的,政治工作中不能有任何一点哄骗的意味。尤其令他感动的,是战士们对“支持后方精简整编”这一条的充分理解。这种“支持”可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以血和生命做代价的呀!
  后来,姜政委根据这些情况和政治部的调查,及时地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的要求和方法。他在小粘后来给他的信上,写了长长一段批语,传达到排以上干部,要求他们不要满足一般教育效果,要了解战士的具体困难和要求,即便有的困难不能解决,领导也应知道。要把工作做到每一个猫耳洞,做到每一个战士、每一个家庭。
  部队得到了一股新的动力。从长期坚守作战的需要出发,他们加修工事,发动群众研究战法,仗越打越精。
  张志坚部队长早已从不利局面下缓过手来。他成功地推迟了敌人可能在近期发动的进攻计划,在“七·一九”防御战斗中粉碎了敌人两个营的进攻,接着,牢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九·二三”、“一二·二”、“一·二八”……战斗一次比一次打得漂亮,一次比一次代价小、战果大,而士气也越来越高。
  1986年新年以后,有一个故事从前线流传到后方,说是有一个战士找姜政委这个“大老乡”走后门,要求参加“突击队”。人们大为不解。姜政委的女儿也听到了,她在内地某部当守机员,忍不住一个电话打到前线,问她爸爸:“是不是真有这回事儿?”
  政委说:“那当然。”
  女儿又问:“大家都不理解,战士们上了前线,怎么一下子觉悟这么高?”
  政委说:“是啊,前方的有些事儿,后方就是不能理解。所以战士们才喊出‘理解万岁’……”
  要理解一个前线战士的勇敢,必须了解整个前线,了解他们的环境,了解带领他们的是什么样的指挥员。
  人们传说的这个走后门要求参加突击队的战士,不是别人,就是前面写到的新战士粘成山。粘成山家在山东莱阳,姜福堂政委老家在山东荣城,他们并不是真老乡。
  一天,姜福堂在粘成山所在连的阵地上和战士们交谈,两个远在异乡的人碰在一起,免不了问问对方是哪里人,下意识中都希望能遇上个同乡,就是离得近些也好。他乡遇故知被民间奉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何况战士们是在生死未卜的边疆前线呢!姜福堂懂得这种自然的朴素的感情。他是个细心的务实的人,他剖析过这种心理。战士们把祖国的版图绣在手帕上,在自己家乡的地方写上自己的名字,挂在猫耳洞里。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给战士带来多少力量的“祖国在我心中”活动的缘起。当他们看到祖国版图的时候,眼前出现的是家乡的山水和村庄,是他的父母、兄弟、姐妹和恋人的面庞——这就是他心中的祖国的形象。没有哪个热爱祖国的人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因为爱家乡,他们才进而热爱祖国,为祖国而战。姜福堂很愿意参加战士们关于家乡的倾谈。
  粘成山是个天真可爱的新战士。交谈中,姜福堂问他:“你家是哪里的?”粘成山说:“莱阳的。政委你呢?”姜福堂笑着逗他说:“我也是莱阳人。咱们是老乡啊!”“真的?”小粘立时两眼放光,可他有点怀疑,在阵地遇上本县人,还是首长,真有这么好的事?他问:“你家在莱阳什么地方?”他想考考政委是否骗他。姜福堂反问他:“你家在哪个村?”小粘说出村名之后,姜福堂才说:“我家在莱阳城东南25公里,左庄村。”这个地方他去过。他在莱阳驻军工作多年,胶东一带没有他不熟的。他有资格给小粘当“老乡”的。小粘一听,高兴极了:“对对对!是有个左庄,咱们是真老乡!”这一下,立刻增添三分亲热,无话不谈了。姜福堂已经不忍把话说破。他们真像老乡似地交谈起来。
  ……临下阵地的时候,政委握着小粘的手,问他:“家里有什么困难?有什么事要我办?”
  小粘对政委已经毫不见外了,他犹豫了一下,终于说:“政委,我在前线流血、牺牲,都不在乎,就是老惦记一件事:爹妈就我一个儿子,他们年纪都大了,住的还是破房子。砖、瓦、木料都有,就是村里不给宅基地……”
  “这事交给我吧。你放心,我帮你办!”政委当场表态。战士为了祖国连命都可以豁出去,这样一个合情合理的小小要求,你不能不满足他。
  下来以后,姜福堂一直记着这件事。不久,恰好一位干部要出差到山东去,他把这事当作一件任务交给他,请他必要时亲自跑一趟莱阳,并说回来后要听结果。就这样,小粘唯一惦记的问题解决了。
  这时候,小粘已经知道政委并不是他的真老乡。这有什么关系?这样一个可亲可敬、肯把一个普通战士的宅基地问题放在心上的首长,是十倍的老乡关系也换不来的。他从这个“假老乡”身上所受到的教育、感染和激励,已使他成为一个高度自觉的勇士。
  12月,粘成山所在连队接受了收复某高地的任务,要组织突击队。突击队员应是全连最信得过的人,是准备有去无还的人。战士们也称它为“敢死队”。哪个人能被选中,将是前线战士最荣耀的事情。
  首先由全连战士选突击队长。选举是严格的,战士们要把胜利的希望和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们最信任的人。然后,全连自愿报名,再由突击队长挑选队员——他要从报名者中挑选最精明强干的人。连队出现了后方所不能理解的场面。
  全连差不多都报了名。这个说:“我家在山区,从小就爬山,善于山地作战。”那个说:“我们家乡对军烈属优抚工作做得好,我没有后顾之忧。”另一个说:“我是老兵,军事技术过硬!”……
  小粘呢?他长得胖乎乎的,个不高,体不壮,又是新兵,又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可他不甘心,他也在寻找自己的“优势”,他想到了他的“老乡”。他立刻给政委写了封信。这时,政委正在团里蹲点。
  
  姜政委:
  我们连正在选突击队,竞争太激烈了,看来我是选不上了。可是,我一定要去呀,我盼了多久才盼到这一次机会呀!……政委,请你看在老乡的分上,帮我说说情吧……

  姜政委一看是为这事,顿时眼眶发酸。战士真了不起!一边看,他一边禁不住用红笔划,觉得字字都有分量,一张纸快划完了。走后门干什么的都有,没听说有走后门参加“敢死队”的。有这样的士气,还能不打胜仗?
  ——好!这个后门我就给他开!
  恰好这时团里开会,小粘所在连的指导员也来了。姜政委给他讲了这件事,当时团里几位领导也在场,都大受感动,当场拍板:算他一个,让他去!
  突击队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和训练。新年前夕,山东省慰问团赶来给突击队员们敬酒壮行,姜政委也去了。他特意把小粘叫到身边,敬了他一杯酒。干杯之后,小粘悄悄对政委说:“政委,谢谢你帮了我的忙。过年了,我送你一副对联。”
  姜福堂打开一看,写的是:
  
  老乡非老乡,革命感情山高水长
  同心又同德,将军士兵共守南疆

  姜福堂很激动。“这是你写的?”
  “是我和大伙一块编的词,请地方一位老师写的。”
  “给没给人家钱?”
  “给了他一块四。”
  “写得好!”姜福堂说,“奖励你——两块!”
  啪!姜福堂把两元钱按在粘成山的手掌里,紧紧地握了一握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