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6月11日,张铚秀飞到了中越边境地区的前线指挥部。“前指”的同志也面临整编,但这里尤其要稳定。 当直升飞机降落在文山市地面的时候,他忽然异样地激动起来。这里,他来过无数次。1979年28天的自卫还击作战,他曾作为杨得志司令员的副手参与指挥。1981年的扣林山战斗,1984年的老山、者阴山战斗,及其以后从未间断的大小战斗,作为战区的最高指挥员,他一直同前线的将士们息息相通,共同承担着战争的惨痛和胜利的欢乐。而今天,作为军区司令员,他可能是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了。按照军委和总参谋部的命令,他将在7月30日把指挥权移交给新组成的成都军区司令员。 他忽然意识到,此行似乎是来向前线告别的。 在“前指”结束了传达和工作部署之后,张铚秀继续向前走,在一个又一个前线指挥所和边防团,留下一个即将卸任的司令员和久经战阵的老兵的嘱托。他爬上八里河东山的一座边防哨所,同哨所的干部们合影。 最后,他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这里埋葬着1979年以来历次战斗中留下的年轻生命。将军的感情总是矛盾的。在战斗中,他毫不容情地要求部下一往无前,流血、牺牲绝不能动摇他的决心;一旦战斗结束,当人们欢呼胜利的时候,他又为部队付出的每一分代价感到深深的痛惜和内疚。他们,毕竟是在他的指挥下牺牲的!没有这些年轻人的奋斗和牺牲,指挥员任何意图、部署和命令都等于零。有一位师长,看到有些连队因为麻痹、骄做,战场管理不严,致使战士在非战斗情况下被地雷炸伤,他火冒三丈,痛彻肺腑,宣布:“从今天起,哪一个连队再出现雷伤,我就让他们的所有干部到手术台前站着,看医生怎样锯掉他的士兵的大腿!”这就是将军对部下最重的处罚! 陵园的土地是有知的。十八岁、十九岁、二十岁……他们永远停留在这个绿色的年龄上。正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奠定了胜利和荣誉的基础,为他们的部队、为军区的历史增添了光荣。作为他们的司令员,他深深地感谢他们;作为战友,他将永远地怀念他们。 他在随行的边防团长和作战部副部长协助下,亲手将一个巨大的花圈敬献在烈士墓前。挽联上写着: 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永垂不朽 ——你们的司令员、战友张铚秀 他默默地低下头,站立了很久、很久。 张铚秀飞临前线的时候,担心同志们因整编而波动,因松懈而吃亏。但是,他看到的是强烈得有点可怕的复仇情绪,他转而担心指战员们因此而莽撞行事。 1985年夏季,这里大概是几百万解放军中唯一未因整编而影响情绪的部队,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部队。 敌人没有给他们留下考虑其他事情的时间。战争,没有在他们的脑子里留下一丝空白。 5月下旬,当各大军区司令员、政委云集北京的时候,这支部队正在二十公里正面的千百条泥泞小道上向前沿运动。在绿荫和夜幕掩护下,他们静悄悄地从兄弟部队手中接过了阵地。按计划,他们的指挥所将在5月31日凌晨接替指挥。这时,北京的会议由于进度加快,提前4天进入第二阶段。撤防部队的军政主官要进京赴会,军区“前指”与即将接防的张志坚部队长商量:你们可否提前接替指挥?张志坚同意了,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事。 这是5月29日中午。其他首长正在下属各部队指挥接防,张志坚紧急通知他们立即返回指挥所。30日召开了接防后的第一次作战会议,用6个小时分析敌情。从种种迹象分析,敌人很可能在近期实施一个进攻型计划,估计进攻规模在团以上,进攻时间在5月底—6月初;主要攻击方向在“山口”地区,主攻点不详。 这些天来,敌人在老山方向上不断实施偷袭,而“山口”一带却很平静。反常,30日中午,天气晴好,敌人在“山口”地区的几个点上各打了二三十发炮弹。——敌人炮兵在试射! 30日晚8时,我方获悉:敌一线部队明天4时起床、5时开饭……这很可能是敌人发起攻击的时间。 于是,我方部队政委和副部队长们,乘夜赶往前沿各指挥所,紧急进行战斗准备…… 31日拂晓4时,敌人果然发起了全线进攻,在其主攻方向“山口”地区投入了一个团的兵力,重点目标是夺取A高地。前沿各要地一片火海。 如果北京的会期不提前的话,此时正是两支部队交接指挥权的时刻。敌人也在“配合”我军的精简整编呢! 幸而,张志坚和他的同志们提前40个小时行使了指挥权。我军尽管“立足未稳”,但毕竟“立足”了,大炮刚刚进入阵地,还未经过试射,误差只能在战斗中校正了。战士们接过了阵地,还来不及熟悉地形、道路和敌人的情况,人的心理、行动还不适应战争,然而战斗来临了。他们的主要依托便是坚强、勇敢和战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口气的决心。 A高地共有三个哨位,驻守着我军的一个班。所谓三个哨位,就是三个猫耳洞。最靠前沿的一、二号哨位,总共只能藏进五个人,与敌人相隔一个小小的鞍部,直线距离只有七八米。 敌人在交叉火力掩护下轮番进攻。我连指挥所与高地主阵地三号哨位的联系被炮火切断,三号哨位与一、二号哨位的惟一通道被敌火力严密封锁。前沿的五名战士打退敌人的多次冲锋后,有四名壮烈牺牲,另一名负伤昏迷…… 经过一整天的激战,我军在立足未稳、仓促应战的不利局势下,粉碎了敌团规模的进攻。据敌人自己承认的数字,越军损失了七百人。张铚秀司令员战后第十天赶到前线,评价他们是“刚上阵地就打仗,给敌人以较大杀伤,基本粉碎了敌人的进攻计划。可以说是首战胜利。” 但是参战将士们不能满意。这是一支士气高昂的珍惜荣誉的部队。他们为自己这一次的仓促应战被动挨打而懊恼,他们要的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这一天的战斗下来,张志坚似乎瘦了一圈儿。他感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 这本来是一位精明干练、长于韬略的指挥员。虽然抗美援朝时期他只是一名文化教员,直到作为一名部队长,他还从未指挥过真正的作战,然而他勤奋好学,思想敏锐,在训练改革中曾经有过建树。1984年部队举办大专班,他不顾年长位高,同参谋、干事和连排干部们一起当学生,被传为佳话。他是在军队长大的,却不是那种经验型干部,倒更接近学者型。对眼前这场战争,他承认缺乏经验,承认不适应,但如果给他稍微充裕一点的时间,他相信自己会打得更好。可恼的是没等他施展韬略,战斗便结束了。 他比任何人都急于再战,急于复仇。但是理智告诉他,他必须比任何人都沉着冷静。他咬紧牙关,为的是退一步进两步,夺回战场主动权。他与急于求成的情绪抗衡着,设法推迟敌人新的进攻计划。 除了前线将士之外,L政委大概要算不可多得的不为整编的波动所左右的人物了。他是偕同夫人去大连疗养的途中被召到北京开会的,在这以前,他已经游历了哈尔滨、长春、沈阳三大城市。这样一次会议,不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不能置之不理的。何况L政委所领导的野战军是撤销单位,军长已接到升任军区副司令员的命令,并且很快就要到任。试想,该有多少工作等着L政委去做啊。即使没有工作要做,在这种时候一个军党委书记怎能不满腹心思、归心似箭呢!他的部下有一位牛师长,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宣称要让管理不严的干部去看他的战士被锯掉大腿的人物,在传达撤编命令的大会上,不禁潸然泪下,几次读不下去,而他的军政委却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会议一结束,他即请假去山东办私事。既然休假未完,已经到了北方,顺路去办点私事也未尝不可。其实,他办私事井没用几天时间。之后,他便偕同夫人由青岛到上海,之后是宁波、普陀山、杭州、桂林……优哉游哉地观起光来。直到6月26日——军委扩大会议之后第20天,才回到军部驻地。此时军长已到了报到的最后期限,两人擦肩而过…… 真乃豁达大度人也。 1985年8月14日,昆明军区召开师以上干部会议。 半个月前,昆明军区向新的成都军区移交了作战指挥权。这样的行动,在昆明军区、在全军都是没有遇到过的。因此,难免乱中出错。某指挥机关接到通知:指挥权行使到7月30日24时为止。同一时刻,另一指挥机关接到通知:从8月1日零点起对原XXXX部队行使指挥权。参谋人员忘记了:7月还有个31日。于是这一天成了“空白日”。幸好这一天世界大战没有发生。 再过半个月——8月31日,昆明军区党委和机关就要停止办公。到那时,沿用了30年的“昆明军区”之称,就要改为“原昆明军区”了;下属部队将按照新的成都军区的命令开始调动。 张铚秀代表军区党委做30年总结报告。人们好像第一次认识自己的部队,她竟是这样光荣,这样可爱。解放大西南、剿匪、平叛、勘界警卫作战、抗美援越、援老筑路、开发边疆、对越自卫还击……一桩一件,都值得细细品味。这就像一个人对于他的无论是幸福的还是苦难的童年,都怀有深深的感情一样。 最后,谢振华政委的讲话结束了会议,也结束了昆明军区党委和首长的工作。他说: “在即将结束昆明军区历史使命的时候,我们对部队确实恋恋不舍,我们还有许多话想给部队讲,但是没有更多机会了。在我们交班的时候,我们殷切希望广大指战员珍惜昆明军区部队的荣誉,把我区部队的好传统、好作风发扬光大,永远保持下去。……在你们将来交班的时候,如果能够无愧地说:我们没有辜负昆明军区党委的重托,部队的老传统、老作风保持得很好。那样,我们就感谢你们了。” 大礼堂里鸦雀无声。干部们事后反映,这次会议是军区所有会议中最成功的一次,张、谢首长的讲话简直进入了艺术的境界。人们被打动了。 在历史的这一刹那,到会的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崇高的使命感。 如果能把这一刹那的崇高保持住,该是多么好啊! 奇怪,当某些部队将要撤编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们各个都很出色。它们在急刹车、急转弯、转轨改向的时刻所表现的优良的自我调整、自我控制能力,它们在结束自己历史使命的关头所表现的高风亮节,尤其证明它们不愧是伟大人民解放军的一员。乍看起来,仿佛军委是专门挑选优秀的部队撤掉一样。 某军在被宣布撤编之后,军首长每天早晨照常带操跑步……他们依然是正正规规的军人! 某军机关大院在移交前夕,路照修,树照栽,礼堂照盖,基层工作的会议照开。军队建设的大局,军队未来的利益,是他们最高的行为准则。 某师长年在贺兰山区分散施工。撤编前夕,师长跑遍全师每一个分散单位,包括只有一个战士的执勤点,完成了他多年的夙愿。 某军一面进行撤编准备,一面加紧施工,为某市的煤气化工程埋设管道40余公里。另一野战军在撤编前夕为驻地市、县抢建公路和给水工程,还修建了四个电视差转台…… 他们为军队、为人民做出最后一次奉献之后,立即遵从整编命令,坚决、利落地完成了最后一个军事动作——撤编。 塞外某师长年担负艰苦的施工任务,十四年中有十三年住在工地和民房。他们坚持完成施工任务之后,许多同志工具一放,工作服一脱,连营房都没回,就从工地踏上了退伍的旅途。有的干部送走了退伍、转隶的战士,连洗澡、理发都没顾上,下山就进了“编余干部连”。 这是一次非战争情况下的全军紧急动员、紧急行动。东北大地,寒冬的逼近使他们的行动格外紧急。不然,几十万经过调防和重新组合的部队将来不及进行性命攸关的冬防冬贮工作。同一时间内,他们进行了建制和部署调整,干部选配,兵员复补,装备收交和封存,冬防冬贮工程……多项工作同时展开,交叉进行。命令一下,东北的铁路线上先后有133个列车梯队,公路上有180个摩托化梯队隆隆开进,一个月之内全部调动完毕,创造了军区历史上最宏伟的场面。 1985年秋冬两季的中国大地上,到处都在演出着与将士出征同样震撼人心的一幕。 9月1日上午,S师师长刘代坤和政委柴家信乘坐一辆北京吉普,去省城参加军区党委扩大会。这是军以下部队整编“定盘子”的会。 以往去军区开会,他们总是兴冲冲的,急于知道会议内容。不论布置什么任务,他们都摩拳擦掌,在车上就议论怎么贯彻,生怕落在兄弟师后头。可这次,上车心里就酸溜溜的,只盼车子慢点开,晚点到,晚一分钟听到那个“不幸”的消息也是好的。 S师自1949年3月组建以来,参加过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云南剿匪、勘界警卫作战等战斗,是一支有战功的部队。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又创造了“岱乃阻击战”这一著名战例,涌现出“攻坚英雄营”、“能攻善守英雄连”和“守如泰山英雄连”等三个受军委命名的英雄集体,出现了山达、阿尔子日、徐泽贵、李水波四名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获得荣誉称号的集体和个人,在本军各师中是最多的。1985年该师侦察连赴前线参加侦察作战,又是同批参战侦察连中的佼佼者,军区授予该连“英雄侦察连”称号,军委命名该连排长傅孔良为“战斗英雄”。平时完成任务也很出色,1983年总参推广过他们实行“战士班长化、班长干部化、干部多能化”的训练改革经验。 但是,他们在本军内毕竟是组建最晚的师,按照“去新留老”的惯例,他们早就预感到有可能被撤编,虽然按照“去弱留强”的原则,他们自信并不弱。 到了7月份,他们就摸到底了。那时军政委下来挨个找师里干部谈话,虽然对撤编的消息守口如瓶,但军区小报上一则消息给他露了马脚。那消息说,该政委深入的“山达所在部队是即将撤编的部队”。 政委柴家信44岁年纪,有27年是在这个师度过的。他在这里入团、入党、提干,而后是排长、指导员、干事、股长、团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师宣传科长、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几乎一步不落地挨着台阶走上师政委的岗位。他的青春,他的历史,他的痛苦和欢乐,都与这支部队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他多么希望她永远存在下去呵。 刘代坤是1983年1月由兄弟师调来当师长的。3年来,他干得顺心得手,意满志高。遗憾的是,30多年来,师长换了一茬又一茬,偏偏赶到他当师长的时候,一切都要终结了。他感到忧伤和不平…… 晚上6点,刘代坤和柴家信总算晃进了省城,可还是不愿去报到。他们钻进本师转业干部安置小组的小门面去搭伙。直到8点多钟,天黑下来了,才进了军区招待所。 9月4日,首长宣读了该师撤编的命令。虽是意料之中的事,此时还是一阵悲凉。9月8日一宣布散会,他们即刻登车上路,没心思与任何人打招呼。去哪里?XXX团。 团部离省城仅50公里。刘代坤和柴家信想到就要站在部下面前了,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身分,惋惜、忧伤的情绪被神圣的责任感挤开了。现在该他们想的不是撤不撤、愿不愿撤,而是怎样撤! 当天,他们就召集了干部会,传达了撤编命令。心情不轻松,话语就沉重。柴家信说:“谁对自己的部队没有感情?正因为有感情,才不能给部队抹黑,哪怕是到了最后一天。如果我们撤得乱糟糟的,就对不起我们师的老前辈,对不起在本师服过役的干部战士,尤其对不起埋在云南屏边的202位烈士!” 这个团对云南前线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他们的二连在岱乃阻击战的两天两夜中,先后有7个干部代理过连长,14个正副班长代理过排长指挥战斗,真正是前赴后继。代理连长杨金红头部被炸伤,他推开来背他的战士,喊着:“我不下去!我不下去!”战士硬把他抬上担架,他却死死拉住担架旁的一棵小树,直到把树枝拉断……“战斗英雄”徐泽贵在头部被子弹击中的一刹那,把最后一枚手榴弹投进了敌群,人已牺牲,手还举在空中…… 刘代坤说:“我们师仗能打,平时工作不含糊,撤编也要撤出个样子来!如果平时我们干工作用了八分力,现在就用十分!” 一个布置“散伙”的会,居然充满了战前誓师的悲壮气氛。 从这天起,到年底整编结束,师党委的八名常委没人休过星期天,一年中没人休过假。他们真的用了“十分力”,决心“撤出个样子来”! 部队整编,最棘手的是干部进、退、去、留问题。想走的,部队需要,不能走;想留的,按干部“四化”要求,又往往不能留。如果从“甩包袱”或迁就照顾个人情绪出发,会少许多麻烦,又可以被感谢,但部队建设要受损失。何去何从,对领导者的党性观念和个人品质是个严格的检验。 按整编方案,该师撤销后将以师机关为基础,加上另外两个坦克团的干部,组建坦克旅。上级把筹建坦克旅的任务交给师党委牵头。于是,许多同志巴望师党委在坦克旅领导班子和机关里多挤进几个“自己人”。老实说,师里几位领导在最初拟定的预案中,也未能摆脱这种情绪的支配。 这天,政治部主任朱勋耀带着预案去参加上级主持的协调会。会上先由两个坦克团介绍干部情况。朱勋耀一听,两个团的一些营团干部条件很好,整编后旅直辖营,团一级没有位置了,把这批有专业特长的干部放走太可惜了;而预案中有些位置安排的却是不懂坦克业务的本师干部。他没敢把预案亮出来,赶紧回来汇报。为此,师党委开了三次会。最后还是决定从有利于坦克部队建设出发,对师机关原已选人的干部忍痛割爱。结果,旅参谋长、副参谋长、技术部主任、作训科长、战勤科长以及技术部大多数干部,都由两个坦克团的干部担仟。旅机关包括旅领导在内的九名副团职以上干部,师里占四名,两个坦克团占五名。这个方案一报上去,一次就通过了,军里和两个团都满意。 被师党委“忍痛割爱”割下来的干部,有一位叫王振乾。他1968年入伍,当过十年作训参谋、四年教导队队长,对步兵业务很熟,精明能干。7月份师教导队撤编,调他代理军务科科长。整编期间,军务科是任务最重、最繁忙的部门之一,他任劳任怨,加班加点,干得很出色。师里本来安排他担任坦克旅副参谋长,后来把这个位置让给了一位毕业于装甲兵学院、熟悉坦克业务的干部,把他“编余”了。 采访时笔者见到了王振乾,此时他是“善后办”行政组的负责人,相当于司令部参谋长的角色。前不久,成都军区李硕副政委在关于编外干部工作的电话会议上表扬了他。 这确实是个优秀干部。他说,他对军事工作充满兴趣,提升不提升是小事,就是想在部队干一番事业。但是,现在路己堵死了。军里几次考虑启用他,都未成功。前不久又介绍他到省军区所辖预备役师当团参谋长,也被退回来了,因为那里的干部也多。军干部处的同志无可奈何地说:“我们得承认现实,确有不正之风,一些优秀干部的位置,被一般化干部顶了。现在,我们只能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组织上尽量替你考虑;一方面,你自己找找门路,只要有接收单位,我们立刻放人。” 听到这些情况,我越发觉得该师党委当初的“割爱”之举难能可贵。 整编中,这个师要交出去43个连队。怎么交?交出一支什么样的部队?党委成员想法很一致:整编不单是减少人数,而且要达到提高全军素质的目的。以后,我们作为一个师,再没有给军队效力的机会了,交出去的这些连队,就是我们的最后一次贡献。我们师的作风如何,战斗力如何,将从他们身上体现。因此,一定要交出一支呱呱叫的部队。 选配、调整这43个连队的干部,只有一条标准:选好的!不少老首长、熟人和上级机关的同志打电话、递条子,或者找上门,要求对某些干部给予照顾。凡不符合上述原则的,一律不办。到整编结束,他们共压了23张条子。 10月6日,S师某团二营要出发了。这是“能攻善守英雄连”所在的营队,他们在“岱乃阻击战”中最先建树了功勋。如今是该团唯一保留的营,将转隶于兄弟师的一个团。 一大早,18台汽车编好行军次序,载着装备器材,整齐地排列在大操场上。干部战士背着行装,列队在前面。 师柴政委、张副师长和团里领导都来送行。柴政委和张副师长已在这个团住了将近一个月。他们从全团挑选干部,充实到这个营。营长配的是军的“连长标兵”罗真宪,教导员是“战斗英雄”朱山荣,副营长是年年立功受奖的好连长朗一偏初。另外还由本团选出的8名干部和炮团的4名大、中专毕业的排长,换下了该营11名岁数较大、文化较低的干部。由于该营训练任务重,战士饭量大,是有名的“超粮户”,师里又给他们补粮37000斤,外加2000元钱。 天下着小雨。团部的大喇叭播放着进行曲和动人的祝词。机关干部们来了,在本地离、退休的老首长和转业干部们来了,团部的家属、孩子,二营“共建单位”以及驻地附近的群众听到消息也自动赶来了。 张副师长代表师党委讲话。他是这个营的老营长、该营四连的老连长。 “亲爱的同志们:在我师的序列中,你们出色地完成了作战、训练、生产、施工等各项任务,出现过闻名全军全国的英雄模范,为我师的史册增添过光荣的篇章。……师党委感谢你们,全师指战员感谢你们! “……同志们!我们师和我们这个团的建制撤销以后,新部队的首长和同志们,将从你们身上看到老部队的作风和素养,你们就是我们这个师和团的代表。同志们,师党委拜托你们了……” 队列里和送行的人群中,有了低低的啜泣声。 营长罗真宪站出来代表全营致词,可是,他只讲了句:“敬爱的师、团党委,首长和同志们,我们……”就讲不下去了…… 战士们低着头。老首长们擦着泪,人群中的妇女和孩子哭出声来。 依依惜别的时刻,团长、政委代表团党委向二营赠送锦旗,上面绣着:保持光荣传统,创造更高荣誉。 接着,二营要回赠一面锦旗。这是许多人没想到的。师和团都要撤销了,这旗往哪儿挂呢?旗上写什么呢? 教导员朱山荣流着泪,将旗哗地抖开,只见上面是11个大字: 永远铭记老部队养育之恩 ——有地方挂也罢,没地方挂也罢,他们要离开了,老部队要撤销了,这面旗他们不能不送!全营每个指战员都想说的这句话,他们不能不说! 鞭炮、锣鼓响起来。二营在惜别的泪雨中上路了。他们是开赴新的营地,依他们的心情,倒宁愿让汽车直接开到战场…… 至今,柴家信谈到当日的情景,仍然热泪盈眶。他说,除了在战场以外,他体会战友感情最深的就是这种时刻。他们师的侦察连7月份刚从前线撤下来,接着就撤编了,干部战士要转隶到兄弟部队去。他们是半夜出发的,天又下着雨,凡在家的师领导都去送别。这时候,最调皮的战士也那么恋恋不舍。他们没有更多的话讲,就是摸着黑拉住你的手不松开,热泪吧嗒吧嗒地掉在手上……想想他们,我们觉得这些年的工作总算没白做。个人即使受点委屈,即使将来解甲归田,也认了……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