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与烽火比,原来的袁家村是个小巫。70年代初比,甚至连小巫也不是。三十多户人家,五百多亩耕地,多是坡地瘦地石头地。袁家是老户、大户,故称袁家村。郭家人丁兴旺,是仅次于袁家的大户,其次是王、张、阎、杨、曹、龙、宋等姓,都是不同年代逃荒要饭聚集到袁家的。袁家村是个地地道道的逃荒要饭移民村。“土改”时,袁家连个“团结的对象”——富裕中农都没有,所以几十年没有“阶级斗争”。穷哥们对穷哥们,没有阶级斗争的对象么!这在阶级斗争为纲、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年代,可是一大缺陷,或是一大遗憾。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像是三条安身立命的腿,袁家缺了一条腿。你想,三条腿行走的年代,只有两条腿行走,如同跛足的怪物,怎会迅跑如飞?所以,翻开袁家70年代崛起的历史,没有“大批促大干”的历史,没有“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历史,没有“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历史,只有“撅着沟子傻干”的历史。所以,“学大寨,赶烽火”,在袁家,装装门面而已,其精神实质没法学,条件先天不足。 王保京出名的时候,郭裕禄还是个撒尿和泥横着抹鼻涕的碎娃。郭裕禄1971年当袁家第36任队长时,王保京已经是礼泉县委副书记了,还有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农民科学家、全国人大代表、党的十大代表等等红帽子戴着呢。郭裕禄从小长到大,从不懂事的碎娃到生产队长,看着十儿里路远的烽火红红火火,羡慕得晚上睡不着觉。他读书的时候,背的馍,只能吃个七八成饱,舍不得花一分钱买学校预备下的酱油汤,嘴对着水龙头,咕嘟咕嘟往下顺馍。所以,这位生产队长向社员宣布的“远景目标”难登大雅之堂:一年苦干,每户缝上一套新衣服;三年苦干,不吃“返销粮”,每户缝上一床新被子,小伙寻上个媳妇子。 台下,有人欢呼,有人鼓掌,有人撇嘴。欢呼鼓掌的人,既带着希望,更带着调侃。有一种极致的说法,袁家的男人,除了一个瞎子,一个跛子,一个矮子,一个哑巴,十几年时间,走马灯似的换了35任队长,都轮遍了,再也找不着人,找了个放鸽子、撵兔子、“丢方”(注:“丢方”,关中农民的一种简易棋,类似围棋,有五方、七方、十三方之分,横竖七道线、四十九个交叉点,谓“七方”。双方执“子”,在交叉点上轮流放,谓之“丢”;谁先占一个方块儿,谓之成一“方”,可以吃掉对方一“子”。所谓“子”,是土坷垃、石子儿、杏核儿、桃核儿、秸杆儿、树枝、树叶等就地方便之类。“子”丢满后,各拿掉对方一“子”开始走方,走的目的还是成方,然后吃掉对方一“子”、还可以把已有的方拉开又合拢,吃对方一“子”。最后谁一子不剩便为输。“丢方”还有“围方”和“恬方”之分,事先讲好,“恬方”不围,与“围方”相比,不咄咄逼人,不招招见血,输赢较平和。这是陕西人的智慧,争斗不必刀光剑影,既有刚性的游戏规则,又有柔性的游戏规则,根据偏好,自由选择,留有余地。一个“恬”字,用得飘逸,稼稿劳累之余,汗流浃背、蓬头垢面的庄稼汉,居然可以“恬淡”、“恬静”、“恬适”、“恬然”地君子一般地进行厮杀博奔,是为奇观。农民更喜欢选择七方,下完一次,抹掉,叉开手指,横竖四次各七道,便可划出“方”来)、掷骰子、不懂庄稼活的愣冲闲人。袁家已经到了拿大家生计开玩笑的地步,倒是活出了境界。所以,郭裕禄的“远景目标”定得再低,大家也没拿当回事。大家高兴的是,终于选出了个队长,不管队长咋样,算是让上面马拉松选队长大赛有了个结果。撇嘴的人可能更真实。35任队长是袁生瑞老人,一上任,就不打算长干,“忙后”,不交公粮,把粮食分光吃尽,说是省得吃“返销粮”,交给国家,国家再返销回来,来回折腾,干脆一步到位;不等公社来撤职,回家床上一躺,自动卸任。谁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公社离袁家不到两里路,公社干部也不愿来,确切他说,是不敢来。袁家穷得难缠,穷得事多,到别的村,必经袁家,也绕着走。老队长留给郭裕禄的烂摊子,可用一个专问描写袁家的“顺口溜”来概括: 吃饭呢,没盘; 腌菜呢,没盐; 睡觉呢,没席; 花钱呢,啬皮; 种地呢,不长; 分粮呢,乱抢。 住的地窑, 养的母猫。 贼来了不管, 贼跑了不撵。 门关住,吵架呢; 吱哩哇啦打娃呢。 地窑,又叫“地坑窑”。平原不能像山区那样依山挖洞筑窑,贫困的地方盖不起房,平地往下挖一个25米见方、10米深的大坑,东面、西面、北面筑窑,南面大斜坡上下窑。窑洞高6米,进深20米。人、猪、牛、羊、鸡、鸭同住一窑。袁家大多数人家住的是地坑窑。这地坑窑,最怕的是雨水,山上洪水一来,五六米深的蓄水井根本不管用,不及时跑出来,所有生物,顿为鱼鳖。 1973年,洪水真的来了。 已是午夜11点过,郭裕禄开毕会不回家,躲在“娘娘庙”谝,只听得庙门外大雨倾盆,炸雷掀天,势头罕见的凶猛。“我的爷!雨咋这大!要出事哩!”他念叨着走出问,大风大雨迎面扑打过来。 “咔啦啦——”闪电撕破夜空,“我的爷”!四面筑起了雨墙,几米开外见不到人物! “轰隆隆——轰隆隆——”的声音自远处席卷而来。一会儿,洪水灌进了村东北角的砖瓦窑,冷热一激,窑内热量急速膨胀,像是引发了一颗大炮弹,“嘣——”的一声巨响,借着闪电,能看见几十丈高的热浪腾空而起,没有烧熟的砖块漫天飞舞。 哎呀!村外抽水站大坑的窑洞关着十几条牛呢!十几条秦川良种牛,三年的心血,是全村人的命根子。 历史上,袁家人养不起牛。耕地,人拉犁;打场,人拉碌碌。郭裕禄当选队长,第一件事就是想着养牛壮大集体经济。可他是个光杆司令,会计账上有账没钱,村里大多数人都欠着集体的钱,没钱的还不了,有钱的也不还,陈年旧账,越累越多,恶性循环。要买牛,就要清欠,清欠拿谁开刀,群众都瞪眼看着呢。郭家亲兄弟四个,郭裕禄行三,加上叔伯兄弟八个,郭裕禄行七,因此,村里人又叫郭裕禄“老七”。六个哥哥,家家欠款,他们不动,村里其他人个个动不了。“打虎离不了亲兄弟”。可眼下,打“虎”要先打亲兄弟! 农村村一级基层干部的权力基础,除了上级信任外,一般有两条,一是大家族利益的代表,一是自己有超常的个人能力。无论是大家族还是小家族的人当村干部,其中总要占一条,否则无以立足。郭裕禄的当选,主要是前者。在此之前,他的个人能力并没有显示出来。家族的支持,是头等重要的事情。要获得家族的支持,就必须维护家族的利益;可是维护了家族的利益,又会侵害其他村民的利益,失去广大群众的支持。要么得罪家族,得罪的是少数;要么得罪群众,得罪的是多数,利弊得失摆得清清楚楚。以往的干部包括他的兄长们都过不了这一关。 郭氏家族是袁家村的大户,郭裕禄一支又是郭氏家族的大户。郭裕禄亲房一辈,兄弟八个,依次为天禄、西禄、举禄、永禄、积禄、福禄、裕禄、友禄。八个“禄”,八只虎,十六个精壮拳头,除了郭老七,个个长得人高马大,而且各有特点。老大天禄,长房长子,父亲在世能当一半的家,父亲去世便是郭家的掌门人,操持穷家,工于算计,人称“瞎瞎绅士”。老二西禄,老三举禄,老四永禄,老五积禄,老六福禄,老八天禄,裕禄以上,都当过干部。阵容摆开,谁敢惹,谁敢碰? 清欠,社员大会宣布,15天期限,15天过去后不见动静。郭裕禄恍然大悟。他把头一拍:“我咋这瓜哩!”群众看干部!立即开了个干部会。“清欠,先清干部,先从我清起!”他说。他家欠队上170元,卖了“飞鸽”自行车,不够,又去把母亲卖鸡蛋的钱“动员”出来;不够,又出去找朋友借,里外凑够了,交给队上。队干部还清了欠款,又开社员大会,限15天还清欠账。 15天又过去了,还是不见动静。社员中传出风来,欠钱的大户是你郭裕禄的亲哥福禄么!你福禄哥一家就欠了700,盖了新房,买了自行车,他咋不先还?700,当时可是笔巨款。看你郭裕禄咋办呀。 福禄谁也惹不起,老高中生,当过队长,一米八几的个,膀大腰圆,要说会说,要打能打。 郭裕禄撵鸭子上架当队长,家族反对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得罪人,害怕几十年维系的关系毁于一旦。乡村社会,维系人际关系是头等重要的大事。劳作耕耘,鸡犬相闻,亘古不变的土地,千丝万缕的血缘,把人们牢牢地拴在一起,同生死,共命运,除非万不得已,决不会恶言相加,大动干戈。 郭裕禄私下找福禄:“福禄哥,你欠队上的钱咋办呷?”意思是“我刚当队长,你给我点面子”。 福禄都不正眼瞧他,冷冷地说道:“没钱。” “福禄哥,咱队穷,你也当过干部。再说,你盖的新房,就拿的是队上的钱么!”前十句说队里穷,福禄清焚,“干一天,买不起一包‘宝城’烟”。当时,一包“宝城”烟一毛多钱。郭裕禄接手队长,夜间点灯喂牛的一斤煤油部买不起,喂牛都是点千秸行秆照明。后半句话就听不得了,分明是在揭老底嘛。 福禄一听这话,抻着脖子喊:“咋说(尸从)不顶!没钱!” 郭裕禄今天便被逼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福禄这个挡道的大石头不搬掉,他断难继续执政。 福禄不给面子,敬酒不吃吃罚酒。 一天吃毕午饭,郭裕禄亲自出马,率领几十条精壮汉子,来到福禄家。 “福禄哥,队上的钱你倒是还也不还?”他说。 “没钱,拿啥还?”福禄说。 “你没钱,咋买得起缝纫机自行车,咋盖得起房?咱队上有哪家买得起缝纫机自行车,有哪家盖得起房?”他质问。 “……”福禄顿时语塞。 “还不还,给句话!”他搭拉着眼皮,面无表情地说。 “……”福禄不说话,抬眼瞟了一下老七背后的几条汉子,鼻子“哼”了一声,意思显然是“你吓唬谁?今天能把我咋?” 只见裕禄手一挥:“不还钱,拿东西抵。” “抬缝纫机!” “抬自行车!” “拉羊!” 他频频令下,十几条汉子扑进了福禄家,抬缝纫机的抬缝纫机,推自行车的推自行车,拉羊的拉羊,一时间,福禄家里乌烟瘴气,鸡飞狗跳。 好个老七!真敢下手呀!平时能说会道的福禄这时气得说不出话来,大骂“土匪!土匪!” “上房!溜瓦!”他根本不在乎福禄怎么骂,继续下令。 倏地儿个人上了房。 农村人,上房揭瓦,比挖祖坟还厉害。福禄大张着嘴,噎得骂不出话来。 老七铁石心肠,老二只好认输,赶紧借钱还钱。 从此,兄弟失和,好几年见面不说话,视若路人。 “其实,我是吓唬福禄哥哩!他有能力还钱么。真把他家的东西抬去卖喽?”郭裕禄说,“我是杀鸡给猴看。大家一看拿福禄开刀的架式,知道躲不过去,卖东西的卖东西,借钱的借钱,不到15天,村里十几年三千七百多元的欠款全部还清。不得了啊,三千七百多元,买架子车,买胶轮车,买牛,办成了多少做梦都在想的大事。咳,没有这场大闹,没有袁家的今天!” 掐指算来,27年村干部,得罪的大都是自家人,从老大天禄到老八友禄,有一个算一个,七兄弟全得罪了。有一年拾棉花,眼见天气转坏,抢不及时,满地银子一样的棉花就泡汤了!男女老少齐动员,抢拾棉花,老大天禄媳妇却不出门。郭裕禄去责问:“咋不去拾棉花?”天禄媳妇借口“没有拾棉花的兜”。郭裕禄气急了,一把扯下大嫂的花布门帘:“去,扎个兜!” 有一年,老八友禄私自做主,卖掉了村里的日本“三菱”大货车,说他的时候还犟嘴,郭裕禄几拳过去,打伤了老八,打断了自己的小指头。自然又是兄弟几年不说话。 洪水来了,赶快救牛! 袁家的牛场,是三条小牛发展起来的。郭裕禄当政,提倡买牛。刚当队长,还没有胆量清欠,只好厚着脸皮各家各户借。袁家人看见老七办事公道,没有私心,东家几角,西家几块,从骨髓牙缝里挤出了360块钱。郭裕禄拿着360块钱,手心发烫,眼睛发潮。手里捏着的,不仅是钱,更是信任。买牛是件大事,而且,一次买三头牛,既隆重,又慎重。除了村里几个通牛经的老汉,他还从县上请来了“牛经纪”老康康彦海,镇上请了“牛经纪”老董董正书。买牛不能没有牛经纪,牲口市场风云诡谲,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不仅要通牛经,还要通这里的人情世故和秘而不宣的规矩。只要牛经纪死心塌地地帮忙,被他们盯上的牛,不会有错,准会少花钱买好牛。比如,他们看上了一头牛,牛头上有一块白点,便会不动声色地跟卖家说:“这牛要赶快卖哩!”“咋?”卖家问,“它头上有颗丧门星!”牛经纪说。丧门星?不光牛有问题,还会给家庭带来厄运。牛经纪一张嘴,便摧毁了卖家的自信。“你看这牛值多少钱?”卖家问。牛经纪便把手伸进卖牛人的袖筒里,一阵紧张的捏咕。外人不知道袖筒里捏咕啥,只见牛经纪从容不迫,卖家脸上一阵红一阵白,直到牛经纪把卖家折磨得无可奈何了,讨价还价便有了结果。牛经纪再去跟买家说:“那是一头好牛。”“咋好?”买家问。“你看,头上长着一枝花哩!”牛经纪说。“多少钱哩?”买家问。接着又是袖简里的捏咕。牛市场往来行人,匆匆忙忙,交头接耳,喧哗叫卖,烟尘弥漫,表面而已,风云际会都在袖筒之中。两边捏咕,两边撮合,最后成交,皆大欢喜。卖家转走了“丧门星”,赚了钱;买家和牛经纪的好处就不用说了。牛经纪的重要可想而知。 那时候的郭裕禄,穿着一件没外套的破棉袄,说是“蓝”棉袄,实际已是白棉袄,早已风吹雨淋洗褪了色,好几处棉花吐出了“舌头”。“我这身打扮去买牛,卖牛的说我是骗子哩!”他说。 袁家这个穷光蛋,要想少花钱买好牛,非有几个真心帮忙的牛经纪朋友不可。穷光蛋维持牛经纪,要钱没钱,要物没物,只有使不完的情和义。康彦海老汉无后,眼疾,西安住院,他专门派贫协主席到西安伺候。老汉缺粮,队上粮食再紧张,也要送点过去救急。他只要进城,都要去看看老汉,晚了干脆住在老汉家,彻夜请教“牛经”。久而久之,倔老汉康彦海看见郭裕禄这个小伙子心地实诚,虚心好学,遂与郭裕禄成了莫逆之交,直至养老送终,自成佳话。 经康老汉和董老汉挑的秦川牛,个个都是好样的。俗话说:“关中道,秦川牛。”秦川牛,是关中特产的良种重牛,看上去,爱煞人:白鼻梁,白蹄子,红毛,大个,圆疙瘩犄角,像一尊尊温厚而倔强的神灵。 牛神,牛值亦神。袁家牛倌杨兴民,侏儒,身高一米一,年龄比郭裕禄略长,村里人叫他矮子杨兴民。矮子杨兴民爹妈死得早,随其兄到袁家上门,其兄改姓袁。矮子杨兴民身有残疾,依附其兄,一生不敢奢望,苟且生存而已。 袁家以往养牛,有“顺口溜”云:“牛哭哩,猪笑哩,饲养员往回偷料哩。”说的是饲养员损公肥私,把集体喂牛的饲料偷回家喂猪,集体的牛饿瘦了,私人的猪养肥了。杨兴民不这么干。他养牛尽心尽责,死心塌地与牛为伴,以饲养室为家,铡草拌料,看病喂药,牛比人高,人出出进进,穿行于牛裆胯之间。牛与人自有默契,门一响,便知是矮子,不用仰视,大眼对小眼,平等迎将进来,自然是欢呼雀跃,“哞——哞——”长鸣。牛饿了便召唤他,牛饱了就与他嘻戏,耳鬓厮磨,拍打腾挪,然后飘然离去。平时在村里尽量躲着人走路,害怕人笑话他嘲弄他。只要进了牛圈,看到秦川牛善良的眼睛,恐怖和压抑便一扫而光。与牛对话比与人对话安全。他的聪明和善良可以在牛们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牛们似乎善解人意,不吭不哈地听着小矮人絮絮叨叨,喜怒哀乐。一个小矮人与一群牛,牛喜欢小矮人,小矮人更喜欢牛,人牛合一,其乐融融。小矮人喂的牛,个个壮得跟蜂子蛰过一般。集体的牛越喂越多,公牛母牛延续着后代。牛丁兴旺,他却黯然。他杨兴民来世上走了一遭,什么都没给世上留下,想女人,哪个女人会瞧得起他?农村人有规矩,一辈子光棍汉,死了都不准进宗族的老坟,只能荒地里草草埋了。他闷闷不乐,独自一旁惆怅。 郭裕禄揣摸透了杨兴民的心事,却故意问道:“兴民想啥呢?” 除了牛之外,这刚上任不久的郭队长郭老七,就是最贴己的人了。 “……”他不说话。 “我不知道你?想女人!”郭裕禄说。 被猜透了心思,小矮人的脸红到了耳恨子,冲着郭裕禄傻笑。他都快三十岁了,女人气味儿都没闻过。他是袁家最后一个光棍了。 “嗨,终归是个人么。”郭裕禄轻轻地一叹,留下了一桩心事。 一年春节,郭裕禄到党村同学家拜年,同学母亲说,村上有一个瞎子,小名“翠儿”,说不出去,爹妈着急得很。 郭裕禄一灵醒,忙说:“嗨,咱村有个矮子。瞎子和矮子,说不定能配成一对哩。” 同学母亲说:“那我找来给你看看。” 领来翠儿一看,除了眼瞎,哪儿都好好的。“陷的很么!”他心想。便跟翠儿说:“我村的矮子,人矮一点,精灵着哩。” 翠儿的脸,羞得绯红,嘤嘤地同意了。 一看有戏,郭裕禄赶快张罗。 话说“是媒不是媒,要跑七八回”。一个瞎于,一个矮子,都是残疾人,瞎子由爹妈主事,矮子由哥嫂主事,郭裕禄袁家和党村之间岂止跑了七八回。 翠儿爹妈倒好说话,女儿这么大了,养在家里不是办法。矮子的哥嫂却有自己的小九九。矮子的哥叫袁生西。袁生西对郭裕禄说:“这是个矮子,那是个瞎子,我们将来咋养活哩?再说家里穷,哪来钱说兄弟媳妇哩?” 郭裕禄心想,谁养活谁?矮子的脑袋比你当哥哥的灵光得多,在队上养牛,都是满分工,工分比你挣得多。矮子挣的工分都给了哥嫂。你们是想拿矮子当长工哩!他不想把话说破,说破了,面子上不好看。“说媳妇花钱的事,你们不管。”他说。 他和矮子的哥哥说:“你们爹妈死了,你当哥哥的,就跟父亲一样,有责任给兄弟定婚事哩!” 他和矮子的嫂子说:“你给你兄弟寻个媳妇,可以落个好名声哩!你要是不寻,村里人会永远谴责你们的。” 从头至尾,他不让矮子的哥嫂插手。正式上女方家说媒的“四色礼”——一双鞋、一双靴、一身衣服、一根皮带,都是他亲自操办,拎上送去。 呀,高兴起来,差点把一件大事忘了。结婚,就要干那件“事情”,就要生娃传宗接代,矮子虽说经常在一起谝闲传,还经常不回家,跟矮子睡在一起,却不知道矮子胯裆里那根“家具”顶不顶事。这事不落实,心里不踏实。安排矮子和瞎子见面时,这事情必须搞清楚。 他让袁有才把矮子骗到一个僻静的去处。 “兴民,让我把你挨球的‘家具’看一下。”他笑眯眯地说。 矮子一惊,撒腿就要往回跑,无奈腿短,没跑出几步,便被袁有才拎回来。 “有才,把挨球的拉住,裤子一脱,把挨球的‘家具’看一下,别结婚后没情况。” 矮子紧抓住裤腰,挣扎着不让看。 有才三下五除二,便把矮子拾掇了,压在地下。郭裕禄一把就扯下了不到一尺长的小裤子,“家具”暴露无遗。 “嘿!这挨球的‘家具’大得很么!有情况!没问题!”郭裕禄乐了。 矮子害羞,坐在地下不起来。 “咋,不起来,我把你挨球的裤子拿走哩!让你挨球的精沟子回去呀!” 矮子赶紧爬起来,接过郭裕禄扔过来的裤子。 郭裕禄探明了矮子的“家具”没问题,便约时间男女双方见面。自然是矮子去党村见瞎子和未来的岳父岳母。矮子一听女人多的地方,吓得要死。 “不去去哪?早晚都要见面哩。”郭裕禄说。 “去哪里都行,就是不去党村。”矮子说。 不去女方家,总得在女方家的地面上吧。郭裕禄的主意,双方也只能同意,在党村外的苹果园见面。 苹果树绿了。 油菜花开了。 袁家、党村相隔十里地,郭裕禄骑自行车驮来了杨兴民。这边是郭裕禄和杨兴民,那边,翠儿由她父母陪着。 他们终于见面了。杨兴民有生以来第一次穿得那么干净整齐:黑布鞋,黑裤子,白衫子,戴着一顶蓝帽子。翠儿短发,蓝裤子,白塑料底布鞋,红底碎花布衫。 翠绿掩映,满地的金黄,春风吹来,周身搅裹着油菜花和果园的芬芳,两个天生不幸的男女青年相会,竟是这般诗情画意。 不管怎样,到荒郊野地来定终身大事,终究是件尴尬的事情。乍一见面,自是僵持在那里,左顾右盼,好生嗫嚅。 杨兴民生来怯懦,打小就见不得人,打小就觉得世事与己无干,从来没有充当过也不可能充当某一事件的中心人物,从来没觉得自己重要过,今天突然成为了中心人物,突然变得重要起来。临出门,说什么话,郭裕禄都是教好的,这时节,胆魄早就吓飞到了九霄云外,恨不得变作土行孙,遁进地里去。 “兴民,你挨球的,舌头被狗吃了?在家咋说的?”郭裕禄不耐烦了。 “我……”杨兴民继续嗫嚅。 “你挨球的……”郭裕禄要骂人了。 “裕禄,我说!我说嘛!”杨兴民压低声音哀求。 “我有缺陷,腿短,做活没问题。我是个勤劳人,能吃苦。”杨兴民跟翠儿说。 杨兴民有郭裕禄一旁助威,更仗着翠儿看不见他的人样,声音洪亮,话说得实在,翠儿心里满自欢喜。 “我眼不好,以后是个拖累哩。”翠儿跟杨兴民说。 “只要咱俩事能成,我保证将来不让你吃亏。”杨兴民说。 两下说合,郭裕禄抓紧给翠儿家送过去十斤棉花,缝一床新被子,择吉日过门呀! 矮子杨兴民说上了媳妃,自然是袁家最大的新闻。 郭裕禄晚上回家,得意洋洋地和妻子说:“芳兰,你说不行,我说能行,现在咋样?” 芳兰说:“你这人,咋啥事情都管里。” 郭裕禄说:“他也是个人么。”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