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08



一三

  西安中级法院。
  法庭质证。
  王保京的律师出示原礼泉县委副书记孙明才的证词。证词大意:王保京是全国劳模。1958年大跃进,毛主席提出超英赶美。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在1958年郑州会议上提出了大干生产,放开肚子吃饭。从那时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泛滥成灾。这些已是历史了,没有必要翻腾了。
  证词想说明的是,在错误的历史潮流下,特别是1958年大跃进,毛泽东、谭震林这样的大人物都犯错误,别说王保京这样的小人物了。在时代大背景下,迫于压力顺应时尚,说假话,搞浮夸,是可以理解的。问题不在于理解不理解,而在于你是否说了假话,是否搞过浮夸,是否撒过弥天大谎并带来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而在于你从未接受历史教训,杜绝虚妄浮夸之风,反而挟带特定历史条件下骗取的政治余威,继续钻营,横行乡里。
  如是,就必须接受历史的审判。
   
一四

  1958年所有浮夸者的手里都拿着“科学”这张王牌,加上形势需要、政治保护,加上一些“科学家”的保驾护航,谁也不敢公开怀疑。
  农民怀疑,说你“保守”;干部怀疑,说你“右倾”,说你“观潮派”;科学家怀疑,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这些说法一直延续到70年代。
  《人民日报》1976年3月19日发表了王保京的署名文章:《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批判攻击开门办科研等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奇谈怪论》。文章说:“科技界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散布了许多奇谈怪论,他们攻击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工农兵占领科研阵地,专业科技人员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他们看来,群众办科研、开门办科研等文化大革命涌现出来的社会主义新生事物,不是好得很,而是‘问题很大’。我们广大工农群众一定要发扬‘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彻底革命精神,给右倾翻案风以猛烈回击。”“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硬要用,‘文化水平太低’的借口,阻挡工农兵占领科研阵地,妄图把工农兵撵下科学研究的舞台,把科技战线重新变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独霸的一统天下,变为党内不肯悔改的走资派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我们坚决不答应!”“科技界右倾翻案风的鼓吹者”,指当时主持中国科学院“汇报提纲”的胡耀邦。“党内不肯悔改的走资派”,指被第三次打倒的邓小平。杀气腾腾,不一而足。这篇批判文章的论据,就是50年代以来王保京和烽火村科学试验、丰产高产的浮夸成果。
  让我们再回到1958年。
  1958年,《陕西日报》报道说,“农民科学家”王保京发明了“田间设计学”,并刊登了王保京发明的五种小麦种植方法。依次是:麦行做成波浪状的“波浪种植”,麦行做成“凸”字状的“凸垅种植”,麦行做成梯形的“梯形种植”,地面不做成凸状的“平垅种植”,用竹筐装上土播种或栽麦的“空中种植”。其中最妙的、给礼泉人印象最深的是“小麦空中种植”。王保京在报纸上夸下海口,说小麦亩产可达240万斤,就依据的是这种种植方法,叫做“小麦上楼”,叫做“工厂化”搞农业。这种方法,80年代初还受到《人民日报》的充分肯定。
  “小麦上楼”,蔚为壮观,烽火村一时热闹非凡。全省各地纷纷前来参观,取经,效法。
  已经70岁高龄的梁治英,退休前是礼泉县教育局局长。1958年,他任西张堡乡的副书记。县里在烽火召开有各乡镇长书记和部分农业社参加的小麦种植现场会,会场在村西北角。
  谁见过这阵势?一亩麦地里搭木架,3层高,每层高约1.5米,一水儿6米长、土碗口粗的浸满沥青的电线杆,立柱和横杆纵横交错,都是不到2尺的间距,估算一下,大约有3000根电线杆!
  好气派!好宏伟!一个高5米余、长宽60平方丈的黑色方阵!如小麦之“阿房宫”!第一层上面摆着竹筐。竹筐高2.5尺,直径2尺,里面盛土种麦子。麦苗墨绿色,密密麻麻透不过气,地毯一样厚实,像是专门种植的草坪。黝黑间以墨绿,活脱脱一尊现代派雕塑!其阵势不亚于15年后发现的世界第八奇迹——兵马俑。参观者无不张口结舌。
  报纸登,电台播,全省都来参观。正应了叫化子王志清起名“烽火”的原意:“烽火一举,万里为畴!”
  为了迎接各地蜂拥而至的参观者,烽火人在小麦楼架四周用篾席搭了四个厕所,供大小便。烽火人中有说怪话者言:“他(王保京)图参观哩,咱图攒肥哩。”
  麦架周围的地都溜光踩实,像打麦场一样。
  眼下,礼泉县乡村三级干部也像麦苗一样密密麻麻,伸长了脖子听王保京讲话。只见王保京头上扎着豹子头白羊肚毛巾,穿着黑粗布对襟衣服,挽着裤腿,站在小麦楼架前。王保京声音洪亮,神采飞扬,说道: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听毛主席的话,地听人的话,产量听人的话。我们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河南一亩地产10万斤粮食,我们要亩产粮食15万斤!
  梁治英跟在场大多数县乡村干部一样,都是农村人,都是在庄稼地里摸爬滚打长大的,种庄稼大概有个谱,虽然鼓掌欢呼,肚子里却在嘀咕:
  我的爷!搭那么高的架子,水咋上么?
  我的爷!15万斤小麦,要下多少斤种么?种那么密,分蘖咋办么?通风透光咋办么?肥料咋办么?
  我的爷!3000根电线杆,哪里去寻么?人家有电力局、邮电局、物资局支持。我们哪会有这待遇!
  我的爷!编种麦的竹筐,烽火集中了全乡的篾匠,二三十人,编了一个月。谁能行?
  我的爷!再说肥料,一个乡的草木灰,大车小车往烽火送。谁给我们送?
  找到这本1958年11月印刷的小册子,真是一个奇迹。太珍贵了!这本和我同龄的小册子,历经38年,居然完整无缺地保存下来——《陕西醴(礼)泉烽火人民公社卫星农业大学农业科学研究室(1958年下半年度)试验研究简介》。44项试验方案,田间设计,小麦丰产,小麦密植,小麦两熟,小麦杂交,小麦短光照,小麦移栽,小麦锈病预防,小麦根外追肥,小麦壮苗,小麦种子处理,小麦播种方法,小麦品种观察对比,麦棉套种,预防小麦倒伏,麦地深翻,灌溉制度,万能套作,卫星套作,生猪丰产,动物肥料,微量元素肥料,细菌肥料,农具改革,野生植物调查利用,防治病虫害,白菜萝卜丰产……应有尽有。试验范围之广,种类之丰富,用语之专业,设想之大胆,目标之宏伟,堪称“经典”。
  珍闻奇葩,不敢独享,谨示于大庭广众。
  前言:“醴(礼)泉县烽火人民公社在原烽火农业社农业科学研究室和万斤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卫星团、万斤农业大学和农业科学研究室,公社的成立打开了小村小社难办事的局面,现在卫星团和万斤农业大学拥有近150名由各大队选出来的青壮学员(战斗员),4个政委和4个团长,近20名各级指挥员。战斗的队伍形成了,在党和上级研究机关的领导协助下,更具体制订了1958年下半年度到1959年度的丰产计划和研究题目计划。我们的雄心是在1959年不但要获得足以指导生产的研究成果,还要放出5颗小麦卫星,其中最高的要达到亩产15万斤和30万斤,培养出100名以上的农业技术人员,我们要用事实来证明党的工农知识化指示的英明正确,农民的智慧和土地的潜力一样,巨大无穷。”
  小麦卫星田1959年要放出亩产15万斤的小麦卫星,计有11项技术措施:
  一、改变耕作制度和种植方法,以适应“高度密植”,即所谓的“田间设计学”。
  二、合理密植。“在确定密植的播种量之前,我们先根据产量指标预算了每亩穗数,曾经提出每亩下种量1300斤,但与此同时,就布置了播种量试验,试验播种量从每亩50斤到3000斤。根据试验结果,我们决定(每亩)播种200斤……”
  三、狠抓深翻地,大量使用基肥改良土壤。“具体计划是:把第一、二、三尺的土层翻开在第四尺的上层上施肥,然后用锨或深翻犁混合土壤和肥料,然后盖上原来的表士,再施肥并混合,这三次肥料的总数是:每亩地厩肥200大车,以上堆肥50000斤,人粪尿200担,油渣5000斤,废棉仁2000斤,麸子1000斤,草木灰20000斤,病牛一头,狗若干条,硫酸铵1000斤,硝酸镀钙1000斤,过磷酸钙1000斤,硫酸钾500斤,碳酸氢按200斤,食盐20斤,土化肥10000斤,和岩面上刮下来的肥土200大车。”
  四、土壤局部灭菌和预防地下害虫。计划用六六六粉杀地下害虫,学习苏联经验,用漂白粉歼灭土壤有害细菌。
  五、粒选种子和种子处理。“我们决心要用手一颗颗地选出最肥大的种子,这些种子还要经过26%的硫酸铵水选,务必使它们粒拉饱满,颗颗发芽。我们也要像一些洋专家一样,结合温汤浸种和药剂拌种,用奈乙酸、微量元素(五种正在试验)、腐植质来处理种子。所有这些洋办法,洋专家能作,我们为什么不能作?我们不但要学会作,而且要作得更好。”
  六、合理施肥和二氧化碳施肥(注:方法是,把二氧化碳放入小麦行内。二氧化碳是气体。怎样施行?不解)。“有人要说,你们把洋办法部用上了。我们说,是的,全用上了。不单这些,还有人工降雨,地下灌溉,缩短光照,等等要应用,但是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现在能想到就要做到,能学会的就要学好,而且相信没有学不会的东西。我们大力向科学文化进军,洋办法在我们掌握之后就是土办法,例如用洒壶作人工降雨,用竹管作地下灌溉,我们不但能作好,而且是不要高价的机器材料。我们管这叫‘化洋为土’。”
  七、人工降雨和地下灌溉。“我们不但要叫麦子吃得饱,而且要叫它喝得美,除了在冬春二次灌溉使麦地底墒饱满外,还抱定人定胜大的决心,用土洋办法实行人工降雨,土办法是用洒壶,洋办法是弄一部小抽水机。”“在整个生长期内,尤其是从拔节到乳熟,我们完全用人工方法和巨大决心,控制土壤含水量,要雨时人给下,不要雨但天要下,就给挡出去,必要时我们要搭架扯蓬,给小麦撑伞。”
  八、人工通风和人工光照。“计划采用的办法有:1、用喷粉器向麦行内煽风;2、用竹竿划开麦行,轮流划开晒太阳;3、用芦席装在地头,拉绳煽风;4、用鼓风机向麦行内煽风;5、用人力、畜力或电动鼓风机鼓风;6、通入二氧化碳,帮助呼吸。”“为了十五万斤,哪怕我们成天用口吹气,我们也干。”人工光照方面,计划:1、小麦分蘖后期用席子挡太阳,人工造成短目照;2、小麦行内需要辅助光照的时候,给它安电灯。
  九、防止倒伏。“风雨吹打和小麦因穗子重秆子长等原因造成倒伏,就更好解决:在周围搭架拉绳就可以防止,可以设想,在株株紧靠的麦丛周围再加绳架支撑,就是推也推不倒的,今年小麦水稻卫星的穗子上可以站人,这就是很好的证明。观潮派的希望一定是失败,”
  十、防止冬旺。
  十一、“为了进一步保证我们的丰产计划和我们的卫星更高更大,更进一步证明土地生产潜力无穷,我们决心在卫星田上搭起‘二层楼’,用竹篮盛上架在空中,栽培第一层和第二层小麦,每一层都要收它十万斤,有人要问这是因为我们的土地不够吗?不是。是随意胡弄吗?更不是。这是我们农民要显示我们的生产威力,显示生产潜力。如果我们愿意,我们能叫一亩地生产几百万斤小麦。我们要叫土地长几层就长几层。只要我们干,我们就叫它产多少就产多少。”“党的教育和全国丰产卫星的事例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农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是无比巨大的,党武装了我们的头脑,使我们在任何困难面前决不气馁退缩,全国的所有卫星都是在党的领导支持下,由劳动人民放上去的。我们也一样能放上去。我们一定要达到亩产小麦十五万斤,叫观潮派口服心服,让帝国主义在我们的丰产卫星前面发抖。”
  给小麦搭“阿房宫”,给小麦撑伞挡雨,给小麦安电灯照明采光,吹二氧化碳、甚至愿意用口吹气帮助小麦呼吸,给小麦洒壶降雨喝水,给麦地消毒灭菌保证小麦健康,给小麦喝狗肉牛肉汤强身健体……小麦,小麦,小麦……几近疯狂。——小麦已经不是一种具体的植物了。它已经被深刻地抽象。无论是在田间地垄,还是在党委书记的办公室,无论是街谈巷议,还是党报头条,它成为社会价值的主流衡量标准,成为人们获得力量并显示力量的源泉,像图腾一样被人们供奉,被人们崇拜。
  我请当事人按1958年的不变价,按最低限度的标准,粗粗地算了一笔账:烽火小麦卫星田建起的。“阿房宫”,3000根电杆约有300立方米,每立方米180元,约值54000元;竹筐约有1500个,人工费加竹料成本,每个竹筐约值2.4元,1500个竹筐约值3600元;计划如果得以实施,全部肥料体积约有3400立方米,高度可达1.6丈,不算人工费,约值9500余元;捆扎电杆的铁丝约有1吨,值500元;“108将大战卫星田”的108个青壮和其他数十参与者的人工费不算,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不算,这亩地投入人民币约有67000余元。1958年的67000元呀!当时小麦的收购价,每斤一角多钱,如果实现小麦亩产15万斤,也就值15000余元。依此类推。
  可以肯定他说,人类农耕文明以来,到90年代,到未来世界,如此狂热、如此奢侈地种庄稼,敢说空前绝后!烽火村背后的情景却是,近一半烽火人吃不饱,有的家庭靠萝卜白菜红薯藤度日。在很长的时间里,烽火是著名的,“高产穷队”。烽火私下流行的顺口溜悲愤而凄凉地唱到:“驴屎蛋儿,外面光,不知里面受凄惶。”
  没有明白人呢?有没有“皇帝的新衣”故事中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孩儿?
  王保京在村里开大会说,要亩产15万斤哩!有个爱谝闲传爱说怪话的王茂义说。
  “保京,你胡谝哩!老先人手里,连1000斤都没有打过,你能打15万斤?!”
  王保京说:“你没听过的话没见过的事多着哩!你见过一里路壮(直径)的树么?”
  王茂义接口道:“你见过二里路长的锯子么?”
  王保京说:“你胡谝哩!”
  王茂义讽刺道:“那你一里路壮的树,没有二里路长的锯子,咋锯得下来哩!”
  意思是,你会吹,我比你还会吹。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