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一切又重新开始,不甘寂寞的张智魁又在寻找着,寻找着,永不停止地进攻,这才是张智魁的性格。他从城市中消失了,因为城市里没有那迷人的海。鹭江海峡的东岸,张智魁在痴情地眺望着,对面那绿树掩映着的小岛便是闻名中外的鼓浪屿。它像镶嵌在海水中的一颗珍珠,也像是漂浮在茫茫海面的一面大鼓,发出轻柔和谐的震颤,海浪随着它的节奏起舞,翕动。 鼓浪屿是秀丽的观光胜地,也是著名的侨乡。然而,它却是一个干渴的小岛,世世代代的人们都为用水犯愁。先人们凿开岩石,挖掘泥土汲取井水。如今,一艘艘运水船维系着岛上几万名居民的性命。每当这水船靠岸,人们便争先恐后汲取淡水,用桶、缸、盆储存,一遇风浪天气,运水船无法如期而至,便只好锁住眉头,望水兴叹了。 水,水,水,这是多少代人的呼喊,是多少人的梦幻。让甜冽的淡水汩汩流到我们生活的地方,这要求是那样自然、普通又是那样艰难。历史上,英、美、德、法、日都曾计划铺设过海底水下管道,但只见他们举着红白色的勘测旗帜舞动一时,便知难而退,退得无影无踪了! 建国三十多年,人民政府为改善供水做过不少努力,但是,船运的方式远远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需求,水,水,成了每次人代会上的主要议题。有人甚至将“军”说:“共产党移山填海,改造中国,为什么解决不了鼓浪屿的吃水问题?” “我来勘测施工,保证完成厦鼓水下输水管道工程!”他向厦门市负责人打了保票,其言铮铮,就像长长铁桩打进海滩那样坚定不移,这是他多年寻找而又突然捕捉到的目标。尽管鹭江海峡地质地貌复杂,水下能见度差,气候多变,施工技术较难,但他对厦鼓工程寄托着远大的、宏伟的希望,他要凭借这个工程迈开第一步,走向水底,走向大海深处。 他指挥着随行人员架起录像机。他们拍摄自然景观,也细心记录了运水船往来与群众盼水、用水的镜头。 他们的行动引起了敏感的鼓浪屿人的注意,一群群的人围上来探问究竟。 一位头发斑白,衣着像从海外归来的老大妈问:“是来给我们修建水管吗?我们盼水盼了多少年啦!” “是的,老妈妈!”张智魁回答:“我们明年让您老人家吃上自来水管的甜水,管够!” 他很激动,这是历史上多少人曾鼓起勇气又激流勇退的项目,是中国人第一次实施这样的海底工程,它需要多方面的支持、配合,需要高超的技术,需要果敢,魄力与全面筹划。而他,不过是统领有几百名人员的研究单位的首脑。 “我的力量确实微弱,”张智魁坦诚地把底交给厦门负责人,“我们海科院刚刚成立,只有一些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基本上谈不到施工队伍。正因为这样,我们走的是联合之路,这不仅仅是被迫的,也是主动的,我们要探索新的道路,我们是社会主义,为什么非要独家包揽而不能联合经营!这次,我们把科研、设计、施工都组织起来,成立联合体,这也算一次‘南南合作’吧。” 他到处呼吁、奔波,鼓吹联合施工的意义。他动员了厦门打捞公司、江苏靖江打捞公司,两家都表现出了热忱与主动精神,这不单是靠了他的劝说,更重要的是在以往的合作中他的信誉、胆略和威望得到了同行的承认。 这是一次不正规的合作,民间的合作。偌大的工程没有得到上级——交通部的核准就确定了下来,张智魁有他的经验:有些问题请示批准,往往是烧香烧出鬼来或者造成无休止的公文旅行,耽搁了比金子还贵重的时间,谁还不用负责任。他想借此搞一次改革,来一次突破。 1982年11月,由江苏省靖江打捞工程公司、福建省厦门救助打捞公司和海洋水下工程研究院三方联合的厦鼓工程指挥部成立,张智魁任总指挥。 当然,会议是热诚而又冷峻的。谁也不敢忽视在施工合作中将要发生的困难。因为大自然和人都是变化莫测的。 功可强成,名可强立。张智魁十分看重人的奋斗对事业的影响,他是这样一个人:经常慷慨许诺在常人眼中认为无法做到的事情并把它做得十分圆满,从而获得戏剧性的效果。有人说他是运气,而谁又会知道在这“运气”当中有多少苦辣酸甜,有多少痛苦、挫折与汗水呢? “我又冒险啦。”他从会议室走出,面向大海,倾诉情肠。大海,你还会像以往那样在磨炼冲刷我的同时,为我奏起成功之歌吗? 人往往在一阵紧张过后才会感到疲倦。经过紧锣密鼓的奔波、筹划,会开了,协议草签了,张智魁回到上海大本营料理公务。他突然明显感到身子是那么倦懒和沉重,尤其是那在关押期间被打伤的两肺,像一对吃力的、急需检修的马达,伴着隐约的疼痛,发出沉重的喘促声。他依旧是大量地、一支接一支地吸烟——这青白色的烟雾过去曾经起到过缓解疲劳或镇定的作用,而此刻似乎都失去了效验,他的咳嗽加重了。 “这是谁的血迹?”一天,他看见家里痰盂里漂着鲜红的血花,急切地询问夫人老汪。 “不是我们的。”汪亚瑞以医生的敏感打量着张智魁,把他当作主要怀疑对象。 他感到胸中壅塞,又吐了一口,那是大红大红的血迹。 他猛然醒悟到什么。这重重的一击。难道是命运存心与他作对,难道是死神来敲张智魁的屋门? 他矛盾、迷惑、痛苦。这不独是因为他的身躯,更重要的是他刚刚草签的厦鼓工程的协议,他是这项工程的总指挥,诸方单位的协调者,许多人都是听了他的解说被他拉上马的。倘若这困难重重的任务缺了具有号召力的主帅,那后果不堪设想。 一个人在焦躁之中会变得古怪和不近情理,张智魁对夫人要他上医院检查的劝说十分恼火: “大惊小怪什么?难道我不知道自己,这是肺部炎症!”他一边说着,一边上气不接下气地喘息。 “总得到医院查看一下嘛!” 汪亚瑞强拉着他来到华东医院。分泌物化验。肺部检查。医生们的神色严峻起来:他们在张智魁的肺部发现了一块阴影。 要住院手术,把那块东西除掉,医生们得出了一致的结论。 张智魁发火了: “给我这个活蹦乱跳的人开刀?难道我是闲人,没有事干!”他脑际间闪现出那位头发斑白的老妈妈盼水的眼睛。 1982年12月16日,张智魁躺在了上海胸外科医院的手术台上。 一切都是悄悄的,静静的,宁静得使人孤单、寂寞。他清楚地听到了那残破的肺的呼吸声音,这是“文革”给他带来的原以为已经平复了的伤痕,谁知竟伤得这样重,这样难于愈合。 他不相信命运。在大半生戎马倥偬之中,他认定奋争可以战胜一切,可以创造奇迹。当他的左腿因动脉瘘管被宣布截肢的时候,他拒绝了,以百析不回的磨练使它归于正常,他可以挑起起二百斤重担,可以跳进大海之中。而今天,这令人讨厌的病魔真的要把他缚在床榻,永远不起了吗? 无影灯亮了,大夫那娴熟的手举起了闪亮的刀。 一条肋骨被撬开,拿掉了。 左肺下部清楚暴露,第五片肺叶的下叶被割了下来。 病人是清醒的,这位当初吵闹的病人现在是那样温驯、平和,尽力装作若无其事的姿态。 “坚强啊!”大夫和助手们不住地赞叹。 七十分钟后张智魁被送出了手术室。 当张智魁的手术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候,有一位三十多岁的男人正在医院传达室里坐立不稳,焦躁不安。这就是张智魁的部下——海科院的办公室主任张某。 他在倾力探听着从手术室传来的每一点滴信息。当开刀取样化验的结果暂时诊断为恶性肿瘤的时候,他撤腿便跑出胸科医院大门,回海科院党委报告去了。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我们的历次运动特别是“文革”运动造就和熏陶了这样一批人:见风使舵、见利忘义、两面三刀,张某可算是一个小小的典型。 事情常有戏剧性的巧合,正当张智魁因病住院的时候,调整领导班子的工作组来到了海洋水下工程研究院。这是一个关键时刻,办公室主任张某绷紧了自己的神经。他听到院党委陈书记向调查组汇报时对张院长的尖锐批评、并注意观察了调查组听汇报时的神色。 “张智魁家长作风,主观武断”,“妄图摆脱交通部领导”,“不自量力地承揽厦门鼓浪屿工程,这是不务正业”! 然而,这些炮弹难以轰垮张智魁,研究院没有一个人不承认:张智魁为研究院建设打下了基础,他是责任心、事业心极强的人。看样子,能够把张智魁搬倒的,只有那病魔了。 “张智魁治病期间,由党委陈书记主持工作。”这是交通部发的正式文件。 如果张智魁患的是不治之症,或者卧床不起,这文件便永远有效,这就意味着海科院这艘大船该换换舵手,改变方向了。 这就是办公室主任坐探胸科医院的原因。 他一头扑进了党委书记的办公室,喘着气:“张院长患的是癌症!” 在海科院的一些领导眼中,张智魁注定要成为“死老虎”了。但是,这些与张智魁共事多年的人知道他的性格,他是倔强的、执拗的,他曾多次与命运奋争,创造过许多常人无法思议的奇迹。因而,在这只老虎最后退出历史舞台的前一日,决不可掉以轻心——死虎须当活虎打。 能使张智魁身败名裂的,便是打掉张智魁承揽的厦鼓通水工程,让那刚聚起的施工队伍如鸟兽散,让那为鼓浪屿人民造福的幻想化作泡影,一句话,让这位狂妄的、总想创造奇迹的张智魁以折戟沉沙的最后一战结束自己的历史。 党委作出一项新的决定:鉴于水下工程研究的性质,为了保障集中精力搞科研,工程师以上的科研人员不参加厦鼓工程。 一位姓周的工程师负责厦鼓工程的设计,根据党委决定精神,不许他重返工地。 一位敢于直言的工程师钱自立给党委写信,质问党委的决议居心何在,却受到严厉批评。 人员、设备、物资、资金,只要说是要上厦鼓前线,统统受阻受卡,似乎那是要白白投进滔滔大海。 办公室主任张某正在风风火火地起草各种文件,夜以继日,笔舞龙蛇,他已经得到即将提升为副院长的许诺,此刻,正以极大的热情向知己者效忠。关于张智魁作风专断、思想顽固,不宜担任领导的材料,关于张智魁身患绝症应该退下的材料,关于厦鼓工程是冒险蛮干注定要失败的材料。其中最下力量的是关于厦鼓工程材料,题目是《关于厦鼓工程的有关情况》。 一、概况: ……现在回过头来看厦鼓工程的承接、组织工作,与院内其他工作一样是不够踏实的。院内已有五十三人在厦门窝工待命……现在是骑虎难下,不骑又不行。因为委托书和施工合同都使自己走上“法人”地位。 ……费用则要倒亏十五六万或者更多,这是一笔不能忽视的数字。 二、原因: 1.指导思想不够明确,张智魁同志不止一次地流露了与打捞局竞争的思想,保护竞争是符合中央精神的,但张智魁同志却带有一定个人恩怨和狭隘,尤其是厦鼓工程及张智魁同志提出的其他大工程在部里反响不大,张智魁同志便想在工程的最后问题上能一鸣惊人,流露了好大喜功的情绪,想搞第二个302米头号新闻。 2.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与联合的优势。海科院从组建以来,组织上的问题始终没解决好(注:指张掌大权),发展方向也是朝三暮四。张智魁同志采取了实用主义态度,他时而呼吁要发展科技队伍,时而又呼吁要发展施工队伍,时而又要搞承包作业工程公司,因而交通部对建设好海科院的主要意见始终不能顺利贯彻。 3.不讲经济效益,凭热情蛮干。投入的力量无论从精力、财力、人力上与实际获得的经济效益均成反比,这样就不能不使我们想到这次工程的实际价值…… 三、退却: 由于张智魁同志生病住院,厦鼓工程的重担落在在家主持工作的领导人身上……张对工程念念不忘,但发现一鸣惊人已不再可能,本身的弱点在工程深入组织实施中已暴露无遗,张的热情开始退却。 总之,由于张智魁同志的一贯作风,党委工作也十分困难,部里也是知道的。张确实在拿国家的钱开玩笑。我们是感到痛心的,党委应该负荆请罪。希望部里能给院目前的工作和局面以更多的明确指示,杜绝今后像厦鼓这样类似的笑话再度发生! “劳民伤财,注定失败”,他们勾画了一幅多么凄惨可怕的图画啊! 他们判断:张智魁感到“难以收场”,要退却了,因为他在病榻上,他的生命还是未知的。 伤口在疼痛中缓缓愈合着,而那些掌管党委印记的人们又从背后捅来狠狠的一刀,其疼痛程度远远超过了肉体的折磨。 冷风很快吹到了鹭江海峡。从厦鼓前沿工地接连不断地传来各种信息,传到张智魁的病榻旁边。告急,呼救,人心离散、疾病流行,大雨不止,无法开工。总之,传到病榻上来的都是坏消息,它们像毒蛇一样咬着张智魁的神经,他是三方联合指挥部的总指挥呀! “张院长,2月1日全面开工的计划肯定不能实现了!” “张院长,队伍没法安顿,生活住房没有着落,这里没有办公桌凳,没有餐室餐桌,生活工作极其困难!” “张院长!供电问题还没有解决,航道问题还在扯皮,使用海军码头问题还在协商……” “张院长!厦门遇上了五十年未有过的坏天气,从一月开始到现在一个月阴雨不断。工棚漏水,潮气刺骨,许多人都病了。” 被张智魁委派坐镇前沿的副总指挥王工程师几乎每天一个告急电话,今天,这位受任十危难之间的副总指挥在电话中竟哭出声来: “张院长,实在没有办法了,连日下雨,长期窝工,人心都散了。” “一定要把队伍情绪稳住,队伍不能散。”张智魁提高声音回答对方,他说话时,伤口震动得刀割似地疼痛。“张院长,我要求辞职!”对方恳求。 “不行!一个党员,一个工程师,不能临阵逃脱,不负责任!”当然,他深深体谅他的难处,劝慰说:“我不久即出院,有问题我们想办法解决。” 王工程师依然不肯放下话筒,继续向张智魁讲述了工地上的困难,这个长途电话已经打了四十五分钟,“张院长,三家合作,群龙无首啊!” “王工,请你一定顾全大局,无论如何也要坚持!”张智魁挂上了电话。 病魔袭击,老天捣乱,还有同事告状,一齐向他袭来。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战功须有天时、地利、人和相助,此刻,他似乎失去了一切依凭,孤单凄冷地面对着冷雨、迷雾中刺来的刀剑。他真想急流勇退,退到一个宁静的角落与尘世隔绝,任他去吧,他自己的生命还吉凶未卜呢? 但是,他不能,他不肯。多少次枪林弹雨之中,眼看弹尽粮绝走投无路,他都能奇迹般地冲破困境;多少回前途荆棘漫漫,他都踩出通向成功的路来。他这个人看问题与人不同,他认为天时,现在中国正在开拓、改革;厦鼓工程大有用武之地;人和,多少人对通水工程怀着热望,提供支持,就是被人视作乌合之众的施工队伍中,又有多少人在恶劣的条件下坚持啊。 贵在坚持,在形势险峻的千钧一发之际,只要咬牙顶住,就会有成功的转机。 “我要出院!”张智魁肺部手术之后还不到两个月,便向医院提出要求。 “张智魁同志,你这样的手术起码要休养六个月,现在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不行,我一定要出院!”他再也不能平静地躺在医院里了。 张智魁的要求传到了海科院,他们惊呆了,极力反对他出院,因为,只要他走出医院重新工作,那个“张智魁住院期间由陈×同志主持全面工作”的文件便立即失效,张智魁还是海科院院长。他们散布说:“张智魁是癌症。死不了也失去工作能力!” “是癌症我也得出去,我要同死神告别!”受伤的猛虎比完好的虎还要令人害怕。 1983年2月12日,动完手术刚刚两个月,他便咬着牙走出了病房。初春的空气清冽而新鲜,这给久困病床的他带来了快意,春天在召唤他,他又回到了世界上。 他勇敢地走出了胸科医院的大门,同时微笑着回首,他给这家医院留下了一份奇特的病历,一段焦躁不安、争争吵吵的住院史,一个从医生和医疗角度无法解开的谜。“真是一个奇人,他胸中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老大夫望着张智魁远去的背影,一声长叹。 一辆绿色的吉普车从福州市街巷冲出,向着西南方向的厦门飞也似地开去。 车上坐着的正是张智魁。 汽车跳荡不停地震动着他那刚刚愈合的伤口。肺部、连同五脏六腑都似被棍棒搅动,胸膛内是沉重的、挤压式的闷痛。 张智魁这个大难不死、重上战场的人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啊!是的,他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看重他自己的作用,对个人的力量估计得这样高,他不是狂妄,而是清醒、客观地估计。他是一面旗帜,一个凝聚核心,一个统筹谋划者与实地指挥者。也许他的奇迹会促成厦鼓工程的奇迹。 长途跋涉6个小时,分分秒秒都在熬受剧痛的六个小时,张智魁终于赶到了鼓浪屿。 副总指挥王工程师迎接他时,眼中是企盼和委屈的泪水。 过海工程,在张智魁心目中充满自豪与幻想的工程,现在是一片荒凉、萧疏、七零八落的局面。元月二十九日厦门市负责人即召开协调会落实工程临时用电问题,确定了在爆破施工中的航道管理问题并商定二月十日全面开工。但时至今日电未通,航道管理未定。这就意味着,全面开工还遥遥无期。船租了,人雇了,都在那里等待,没有尺寸之功,每四天却要支付费用万元以上。如按工期顺延,水下炸礁开挖要推到九月,面上的开支就将损失二十万元。而且要准备迎对四五次台风袭击,每次避风停工七至十天。施工包干工程费只有七十多万元,正在毫无代价地像水一样淌入海中…… 振奋精神,整顿队伍,协调关系,准备开工! “不少人说我们注定失败。我们自己呢,认定要失败了吗?”张智魁问他的部下。 “没有!”不管是坚强的还是曾经犹疑过的,此刻是一个声音,因为他们面对着的是张智魁,一看他那神色,听他那富有鼓动性的演讲,任何人都会增加勇气。 经过一番奔波协商,3月5日,港监部门发出航道管理通告,规定为水下施工让路。 3月7日,厦门中学工棚区的供电接通。 3月17日,中心线和水下暗桩的确定与复测完成。 3月15日全面开工。工期整整拖延了53天! 从鹭江海峡水底连续响起了沉沉的炮声,水面上涌起蘑菇似的水花。这声音冲击着海峡两侧,那沉重、粗犷的声音显示着开掘者不屈的性格。 581米管道、18节管段。最难的是管段之间半球形接头的对接、对焊,波浪晃动,水下昏暗,管道摇摆,难于固定焊接,还极有挤伤手指的危险,这在西方属于高难技术,一个管道接头的费用高达十几万元。 我们的潜水员下海了,这是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将,身负着几十公斤重的潜水设备。在两个球型接头对齐刚要开焊之时,右手拇指卡在接头处,晃动的铁管猛地一挤,皮肉割裂,白白的骨头露了出来。这位潜水员淌着血,咬牙在水下坚持了三个小时,直到齐整整地把两个接头焊在一起才浮出水面! 要挽回53天工期损失,争取在台风季节到来之前完成海底全线开挖任务,这是一个统一的钢铁般的口号,这口号含着一股气势,一种决心,似乎要与天相争,要与人相争! 5月31日全线开挖任务完成,在大雨淋漓,云遮雾障中流失的53天挽回来了。 士气大振,这是一支改革的锐不可挡的队伍。它在创立新的业绩的同时,也在创造新的速度。张智魁已经忘了身上的伤疼,药也忘了吃。还是他那套“土洋”结合。你看,一条条小船在鹭江海峡一字排开,首尾相接,像拴在海峡腰上的系带。这些船上满载砂石,用来填平水底管道槽沟。这是经过多番思索才确定的方案,这是总指挥想出来的“土”办法,创造的真谛在于道理的简单与方法的简便,他是惯于用这些奇想出奇制胜的。 全线管道刚刚敷设完毕,第四号台风来临了。它气势汹汹,威力无比,逼得几条主要作业船只好远拖陇海港避风。它呼啸着,以暴雨飓风冲击着海浪,摇晃着施工队建设的临时建筑。但是,它又无可奈何了,它无法触动深埋于水下朝40米的海底管道,张智魁以嘲弄的微笑面对那威猛的台风,它不过扮演了一个为厦鼓工程祝捷歌唱的角色。 台风过后是沉默,空前的,没有一点声响的沉默。那些卜算厦鼓工程“必定要失败”的预言家们惊呆了,他们瞪着眼睛,一声不吭。 随着厦鼓工程的全面完工,张智魁的伤口也紧紧地愈合了。他认定,这风雨之中的磨练对身体的复原,要比在宁静的医院好千倍。他战败了死神。 从那些目瞪口呆的人们神色来看,他又创造了一项奇迹。90天大雨曾熄灭了多少人的希望之火,但最后结局是提前26天完成! 8月5日,各项附属工程全部竣工。8月9日,清冽的甜水跨过海峡向鼓浪屿涌流。盼水妈妈来了,岛上的军民来了,旅游者来了,他们见证了鼓浪屿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用简陋的办法干了一桩漂亮的洋活,”厦门市政府负责人评价说,“这是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的体现。”回乡探亲的侨胞们一致赞叹! 这是一件民间工程,一件没有向上级请示的工程。然而,当实实在在的成果摆在面前的时候,任何严肃的、正视现实的人都不得不为之喝彩。 厦门市基本建设委员会组织的验收会上,专家一致认定“工程质量优良”! 北京领导部门来电祝贺: “这是你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勇于战胜各种困难的结果。通过这一工程实践,你们为我国的海底铺管技术创造了新的经验,这对加速我国海上石油开发具有深远意义……”施工后的经济核算,仅海科院一家便获得纯利15万元! 那些整假材料、告黑状说张智魁必定失败的海洋水下工程研究院的某些人,也硬着头皮在院里召开了一个庆功会,这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台上鼓掌,台下使绊子,他们的戏远远没有收场。 “这是一个一本万利的事业。”张智魁对厦鼓工程的最后结局十分满意,他曾设想过:只要工程成功,即使一分钱不赚,也是一大胜仗。锻炼队伍,开发海底技术,探讨科研和生产结合的新路,其收获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那五百米穿越鹭江海峡的水下管道是他心目中的踏跳板,他可以由此一跃,向着海洋更深更远的地方开掘。 至于他个人的收益,可以说是一笔奇妙的糊涂账。他掏自己腰包奔波、应酬,钱也不知花去多少,他拖着伤病之躯冒险奔波在厦门前沿,他投资的是一条命啊!然而,命运对不惜性命的人却分外慷慨,一番磨练跌打之后,他身板硬朗,声若洪钟,满面红光…… 令一些人高兴又令人气恼的张智魁啊! 一个浪涛的退却意味着另一个浪涛涌来。那些不得已而庆祝厦鼓工程“伟大胜利”的院党委书记及其盟友,又抛出了一个新的材料,《有关厦鼓工程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反映》,要查问张智魁的经济账了。 这是张智魁所没有料及的。在他心中,随着厦鼓工程的成功已经抹去了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告黑状的那本账,虽然那白纸黑字的诬告材料在他手中,然而,对方却不肯放过他,大概是以攻为守的策略吧!乱发补贴,多发奖金,请客送礼,这是告状者列举的主要内容。 上海的检查组来了。他们直接找张智魁问话。气氛是客气的、坦率的、尖锐的。 “你们是来调查情况,还是来宣布处理决定?”张智魁问。 “我们先了解情况。” “我是工程总指挥,如果确实违反了财经纪律,该党纪就党纪,该国法就国法,由我负责!”张智魁转而和解地说:“如果是征求意见,我们认为没错,我定了奖惩条例,这条例当时是很苛刻的,目的是要在困境之中提前完成任务。如果工程误期,罚谁?罚的当然是个人。奖亦如此。” “你这样决定出于什么考虑?” “多劳多得,调动积极性,我认为符合小平文选的精神。” “为什么不照顾后方?” “前方后方不一样,不能搞平均主义!” “经查,请客吃饭十一次。”检查组翻出了上报的材料。 “虽然我张智魁一次没参加,但此事我负责任,因为我是总指挥。但凡事要考虑实际条件,当时的情况,在厦门找个临时工,每天都要给烟和点心,否则人家不干,这是风气。我们不可能先去改变这个风气,再去施工。” “上级规定,谁出主意谁拿钱。”检查组搬出条文。 “那可以扣我的工资,一个月、两个月扣下去,可以扣到死。但死了拉倒!”张智魁有些激愤,“我希望你们查一查有没有贪污行为,如果没有,我个人感到很欣慰。其他的,你们可以随便批评、通报,但是,现在是改革的形势,我不愿意看到你们今天通报,明天又宣布平反。真不明白,不干的、捣乱的没错,干了事的却一身是非,你们看着办吧!” 调查组调查再三,思虑再三,查阅文件再三,终于做出了张智魁同志应该检讨的决定。 “我决不检讨!”张智魁认定不可做的事,是决不让步的,他坚信自己是正确的! 于是,轰轰烈烈的厦鼓工程的终结变成了一支令人不愉快的乐曲。因为在海科院和上海检查组的文件柜中,记录着一份不著一字的检查,张智魁倒欠了一笔账。 千秋功罪,谁与评说!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