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1963年春天,那是萧疏三年的祖国大地刚刚恢复元气的时节。在温煦而夹带着清冷气流的春天里,人们正度过一个镇静、热烈而充满希望的节日——“五一”节。这天下午,在茫茫的大海上,在热忱而秘密的气氛中,一艘高昂着船头的巨轮正行驶在从中国青岛至日本门司港的途中,它是我国第一艘自己制造的一万五千吨的“跃进”号,也是中国开往日本的第一艘大型货轮。当时中日之间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跃进”号是根据廖承志——高奇达之助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备忘录首航日本的。船上装载着万吨玉米和三千多吨矿产及杂货,鉴于当时台湾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海上活动以及中美,中苏、中日和与南朝鲜统治集团的复杂关系,“跃进”号在生疏的海道上紧绷着自己的神经。 5月2日深夜,一个消息惊醒了北京,也震动了世界:“跃进”号货轮在赴日途中突然沉没!第二大,中国报纸以显著位置登载了新华社的消息。 新华社二日讯:我国远洋货轮“跃进”号于5月1日下午自青岛驶向日本门司途中,在南朝鲜济州岛西南海域突然遇难沉没。 “跃进”号从起航后到遇难前,一直同我国港口保持着正常联系。这艘船在5月1日下午航行到南朝鲜济州岛西南海域时,在北京时间下午2时10分突然发出紧急呼救信号,随即失去联系。 这艘船有59名船员。据日本日中贸易促进协会方面通知,这些船员分乘三艘救生艇在海上漂流时,遇日本渔船“壹歧丸”号救起后,立即转登上这个海域的日本巡视船“甑”号,今天下午北京时间7时30分这些船员已经由我国派往营救的护卫舰之一的“211”号接回,现正在返回祖国大陆的途中。 中国政府对于“跃进”号的突然遇难沉没,十分重视,现正对沉没原因进行调查。 又讯:自获悉我国“跃进”号货轮紧急呼救信号后,我国政府即命令中国人民海军派出205、202、211、224四艘护卫舰前往营救。我上述护卫舰于5月2日北京时间8时到达出事海域即北纬31°52′,东经125°05′位置,并于2日下午返航。 “跃进”号因何故沉没,是个必须要搞清的问题。而被救起的船员从日本巡视船和中国护卫舰发回的消息十分肯定:“跃进”号因敌对潜艇发射两枚鱼雷袭击沉没,那潜艇极有可能是美国潜艇。 北京是警惕的,北京又是冷静的。在查明确实原因之前,不能贸然宣布沉船原因,这牵涉到激化国际关系,牵涉到战争。 北京发出指令,要国内最有经验、最有权威的人士作出调查、判断,以便制定对策。 一阵紧急的电话铃声响起,张智魁此时刚刚躺在床上,挂钟正指着夜间10点。他利落地边穿衣服边抓电话,这位打捞局局长已经习惯了深夜里电话的铃声。 “你是哪里?” “张局长吗?我是市委!请你立即出发,11时以前赶到上海大场机场!” “什么事?”张智魁问。 “你什么也不要带,只带上洗漱用具!”对方所答非所问:“你到机场以后,向东海舰队作战处杨处长报到。” 汽车从纵横弯曲的上海市区街道穿出,呼啸着奔向机场。海军,军舰,大海。张智魁迅速作出判断,他此行一定与“跃进”号沉船事件有关。昨天报纸上登载的两则消息,他已经牢牢记在脑子里,一字不差。 沉寂的机场一片紧急气氛,一架飞机已经发动引擎,像一个展翅欲飞的怪鸟。 杨处长同张智魁握手。张智魁马上看到了后面走来的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上将。他们已经在打捞海军“418”潜艇时熟识了。 平素对朋友十分和气的陶司令面色严峻:“请你随‘跃进’号船员一起乘机赴京,你要通过与他们的谈话,了解货轮沉没情形,并作出初步判断!” 他那高大的身子钻进机舱,四十多名“跃进”号船员用恐惧、惊慌的眼神打量着他。然后低下头或扭过头,尽力回避他的目光。此刻,他理解船员们的心理状态:“跃进”号首航本应该是引以自豪的,中途遇难沉没,当然会使船员惊惧、痛苦、羞涩,感到一种莫大压力,有一种灾难临头难于逃脱之感。他们似乎认定这位陌生的大汉是法院或公安部门的审讯或监视行。 “我是打捞局长,只不过与你们同去北京,聊一聊沉船情形……我们是准备打捞的。”张智魁诚恳的声明和友好的态度,丝毫没有使那些呆若木鸡的船员动容,甚至没有人报以尴尬的一笑。好像他们事先约定,一律不准向外人吐露真言似的。 机舱内寂静异常,只听见飞机飞行的“咝咝”声音。 张智魁主动找轮机长和大副攀谈。 “请问轮机长,这艘‘跃进’号的性能怎样,设计制造方面有无缺陷?” 轮机长看上去是一个老实人。 “这是大连红旗造船厂造的。设计、制作都很优良。这船自动排水能力强,满载时即使一个舱进了水也不会沉没。” “你离船时情形怎样?”张智魁问。 “我是在船己倾斜的时候最后一个从底舱爬出来的。上来后见大家正慌乱呼喊着穿救生衣。船长在那呆得像块石头,也不穿救生衣也不肯上救生艇,是大家把他拉上救生船的。只有政委跑上跑下,指挥弃船撤离。” “船从出事到沉没海底多长时间?” “我们离船以后还不断回头看,大概三个小时后才消失。” “那么,据我所知船上有一个密封的游艇,有发动机,可坐几十个人。如果乘用它,你们都可以安全回到上海,为什么不用呢?”张智魁问。 “我也不知为什么没用。后来看见它漂在水面上摇荡,绳子连着大船,日本渔船开过去,砍开绳子,把游艇拉走了。” 张智魁心中一阵痛惜:一条崭新的游艇可值三四十万元,竟白白被别人顺手牵羊! 张智魁又询问大副,大副同船长一样,是个从来没有出过远海的人。他们,还有这条船上的其他负责人员,都是因为出身“清白”、政治“可靠”而不是依凭航海知识走上“跃进”号的。 “请问沉船的原因是什么?”张智魁问。 大副回答得不假思索:“敌人鱼雷打的。” “你听见和看见什么了?” “我离船前听见两声巨响,有两股水柱冲开船舱喷得很高。”大副边说边比划。 “怎样证明是敌人鱼雷打的?” 大副说:“我们下了小艇之后在海面上呆了一段时间。再走远一点回头看,我看见一只潜艇在沉船区域露出水面,有三个美国兵样子的人在首楼哈哈大笑。” 张智魁分析着大副的证词,越来越感到怀疑:有航海经验的轮机长并未听见巨裂声响,船上的玻璃窗和茶杯都没有震坏,人员一个个完好,没有震伤,这一点证明:“水下攻击”不可思议。至于沉没时间,水雷引起爆炸可导致几分钟内沉没,而不可能在海上浮漂三个小时之久。尤其是大副的答问中常常缺乏起码的航海知识。 他单刀直入:“有触礁可能吗?” 大副断然否定:“不可能,没有礁石。” “海图上不是标有苏岩礁吗?” “海图规定苏岩礁外15海里转向,我们的船还没有转向,证明离苏岩礁尚远。” “一路情形怎样?” “一路没见任何礁石,水深40至80米,风平浪静,能见度高。” 张智魁一边询问一面引导着:“触礁和轰炸有不同感觉:触礁是觉得突然拖了一下,好像拖在泥上,有声音也沉闷;爆炸呢,声音剧烈,先是声音,然后是震颤的感觉,这种震颤还不至于造成船体倾斜。” “我有后面这种感觉……”大副赶快附“爆炸”说。 张智魁暗暗叹了一口气。在关系到国家经济利益、国际影响甚至有可能引出战争的沉船事件中,这些“政治可靠”的人们究竟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是过度的政治敏感使他们失去了清醒的判断能力,还是因缺乏必要的航海知识而变得洋浑噩噩?也许是为了某种目的而隐瞒着什么?当然,作为非当事人的他,可以附和众议,可以顺水推舟。但是,作为一个中共党员,作为中国人民打捞局局长,不,只要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人,他就不能违背科学的判断,违背自己的良心。当然,他也知自己这种见解一旦想出,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北京到了,汽车把张智魁和船员们拉到位于金鱼胡同的和平宾馆。交通部王首道部长立即派夏秘书把张智魁接到部长办公室。 “情况怎么样?”王部长急切地问。 “还是那样讲,”张智魁回答,“大副说没有触礁的因素,他是一个刚学航海的人。” 王部长与孙大宪部长助理交换一下眼色,问张智魁:“你的初步分析与判断?” “极可能是触礁沉没。当然,”讲到这里,张智魁补充说,“我不是当事人,又没去现场调查,科学的结论是应该在周密调查之后得出的。因此,在对外报道的提法上,也不要排除水下攻击的可能性。” “跃进”号隶属于交通部海运局。当这艘中国自己制造的远洋巨轮满载货物出发作处女航的时候,作为交通部的负责人,王部长是多么欣喜自豪。“跃进”号突然沉没,王部长如五雷轰顷,焦急万分。几天来,他放弃了其他全部事务,每时每刻都思考着如何处理“跃进”号事件。更使他感到不安的是,“跃进”号惊动了我们的最高领导,周恩来总理为此变故变更了原订工作日程。 与此同时,比交通部和王首道部长更为紧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军首脑机关,他们在讨论着战争。 深夜沉沉,风冷如水。在海军司令部一问大会议室里,除了王首道和张智魁之外,都是清一色的海军服装。刘道生副司令员正面对着巨幅地图分析作战形势。张参谋长和作战部长不断提供情况和补充。 那是国际局势十分紧张的时代,也是中国刚刚开始“反修批修”的时代。海峡对面的国民党部队,除了在东南沿海不断骚扰、派遣特务登陆之外,还同日本极右势力、南朝鲜统治集团沆瀣一气。美国、苏联“两霸”除了互相争夺之外,又同我国形成了复杂的敌对形势。黄海、东海之外的太平洋,几股力量交聚,时时涌起战云,激起惊涛。 沉船原因未彻底查明,但作为武装力量,作为海军,必须作“敌人攻击”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如果中国舰队和作业船只开赴毗邻南朝鲜的公海调查作业或者打捞船,那就不得不正视那些敌对的舰船、潜艇、飞机,不得不考虑到苏联的远东舰队与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东海舰队陶勇司令员分析的意见是:大打不可能,中打有可能,小打很可能。要做小打的布置,中打的准备,并由海军司令部作战机关同陶勇司令员拟定实施细则。 张智魁,这位曾经是一天不打仗就闷得慌的八路军英雄团长,今天却好像很不习惯这战争气氛,他听着将军们的讨论和分析,轻轻地拉了一下王部长的衣角: “我们在这里做什么?” “沉住气,以后有你的事了。” 会议结束了。海军领导者轻轻议论,显然,他们的分析与作战准备,正等待着最高决策机关的回答。 张智魁回到房间刚刚躺下,外面传来了紧急开会的呼叫。他跳下床,穿好衣服,跑到门外,跳上一辆面包轿车,车上都是刚才开军事会议的将军。他坐定看看表,凌晨2点30分! 谁也没有话,汽车在张智魁不熟悉的街道上飞驶,朦胧之中他感到汽车进了一个黑深深的大院,这是什么地方? “中南海到了。”旁边一位老军人轻声说。 走进一间宽大、朴素的办公室,他一眼便看见站在长条案桌前的周恩来总理。总理穿着齐整的中山装,在凌晨的灯光下显得恢宏从容。当然,鉴于“跃进”号的严重性质,总理神色平和而严肃。但依然领首向大家一一招呼。张智魁只觉得那睿智而温和的目光有一种力量,好像一下子驱逐了人们的紧张、急躁情绪,他的心中变得安定而有条理了。 海军负责同志汇报了刚刚开过的会议详细内容。 总理点点头,说: “几天以来,美国之音广播发表声明,说美国潜艇没有对中国货船发动过攻击;蒋介石集团在台湾也发表声明,南朝鲜、苏联都声明与‘跃进’号沉没无关。这几家为什么纷纷为自己排解?当然,也可能是他们此地无银;但如果哪一家主动挑衅攻击了“跃进”号,就没有必要发表一项洗刷自己的声明。根据交通部提供的初步分析意见和海军的计划,我们要再通过新华社发一则公告。” 总理在桌子旁边踱步、思考。这是一个重要的公告,它表示着中国政府的态度;这又是一个困难的公告,因为“跃进”号已经消失在浩瀚大海之中,尚难对它作出确切有数据的判断。事实、立场、策略、国际关系、经济、战争、技术,都在总理的反复思考之中,一阵字句推敲之后,拟出了声明的措辞。 关于调查“跃进”号遇难事件 新华社奉命发表声明 中国货轮“跃进”号遇难事件引起国内外各方面人士的普遍关注。 我交通部经过初步调查,认为“跃进”号极大可能是触礁沉没,但是还不能最后排除水下攻击的可能性。 为了进一步查清“跃进”号货轮遇难的确实原因,中国政府决定由交通部负责进行现场调查,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派必要的舰只和飞机予以协助。为此,确定在苏岩、虎皮礁、鸭礁之间,以北纬31°58′,东经125°11′为中心,半径十五海里圆周内的海域为调查作业区,并自1963年5月19日起开始调查作业,希望各国舰只和飞机避免发生误会,不妨碍在这一规定海域内调查作业的进行,在调查作业结束后,将另行发表公告。 中国政府深切感谢日本渔船、巡视船对“跃进”号遇难船员的营救和护送,深切感谢沉船事件以来日本各界人士所表示的关怀和慰问。 声明拟好之后,还要等待适当时机发表,时机需要等待,需要紧急准备。调查作业的准备和有备无患的战斗准备立即在上海进行。 张智魁在飞返上海之前,王首道部长攥着他的手握了又握: “张局长,回去后立即作一切调查与打捞的准备,你我之间每天至少打一次电话通报情况。张智魁,你把‘跃进’号找到,搞清楚,我忘不了你!” 老部长深知,这项紧急的出海调查、打捞沉船的使命,对于从未实施远海作业的我国打捞队伍来说,对于设备、技术还相当落后的打捞局来说,该有多重的分量。他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位三十八岁、血气方刚的大汉,这位由英雄团长改行的打捞局长——张智魁眼中燃烧着坚定、炽烈的跃跃欲试的光芒,依然是战场上那种慷慨应命、期在必胜的姿态。 根据上级命令,由海军东海舰队与打捞工作舰队参加的调查“跃进”号临时编队的作业准备工作,正在上海紧张、秘密地进行着。编队的指挥机构是临时党委,由陶勇、刘浩天、张智魁等八人组成,陶勇为书记,张智魁担任调查作业的总指挥。 一切都是机密的。机密,意味着只有政治上绝对可靠的有关的人才能参加。这是正常的,甚至是天经地义的。但张智魁头脑中对“机密”二字又有许多奇怪的疑义,像“跃进”号出航这样的“机密”,选派的是政治上“可靠”而技术上是一知半解或未及皮毛的人,是一些没有航海经历的“航海家”。仅靠“政治”可靠能够驾驭巨轮到达理想的彼岸吗?张智魁一想到这里便有切肤之痛。调查和打捞沉船,还要用那些只有光荣历史和华美词藻的人们吗? 夜风凉爽,刚刚从枝头钻出不久的杨树叶吐着存的气息,夜宁静极了。张智魁提笔对灯沉思着。他正在起草关于调查“跃进”号的方案与打捞设想的文字报告。 这位在戎马倥偬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的局长,文化并不高。但是,如同在战争中任何兵器都要下决心掌握一样,他又以顽强的毅力拿起了笔。他从不让别人为他起草报告、文件。他的文字,简约、流畅、明白、实在,刚劲的字体中洋溢着一种军人的气质。 “远、大、深、外”他用四个字概括了这次出海作业的特点。 5月上旬,上海依旧是暮春的清凉天气,张智魁坐在上海锦江饭店小礼堂里,只觉得双肋汗流如雨。他面对着总理,尽量掩饰着内心的激动,详细汇报了寻找“跃进”号沉船的方案。 “这次出海打捞,还有什么困难吗?”总理严肃地询问着。 “条件比较差,没有一条潜水母船。”张智魁回答。 总理挥挥手:“明天你到码头上去看,从吴淞口到黄浦江口挑船,看中哪一条,就拿来!” 张智魁又汇报了潜水技术问题,说:“我们过去潜水最高纪录是42米,而济州岛一带水深是60米左右……” 总理急切地打断:“那我们的潜水员能否下得去?比方说,你能下到多少米?” “我可以下到40米。我们优秀的潜水员可以下到60米深度,关键是如何排除潜水病。” 总理问:“什么叫潜水病?” 张智魁回答,“18米以下为深水。因为压力随着深度增加,高压气体进入潜水员体内后变成液体。这在下潜阶段即加压阶段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是从深水返回水面的减压阶段,随着压力减小,人体内的液态气体很快变成气泡,它可以破坏血管,破坏大脑和心脏,或者残废,或者死亡。如果让压力缓缓地减低,那就个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水面上有减压设备——减压舱。” 总理说,“我基本明白了。张局长,你需要怎样的减压设备?” “要有25公斤的空气压缩机,有大的储气罐,压缩机可以买到,储气罐我们没有。” “你知道哪里有?” “华东电业局有两个,是为了保证发电机组启动用的。” 总理转向上海市的领导:“通知华东电业局,从两个储气罐中拿来一个,还要保证电站的工作和安全,制定出缜密的措施。” “我们水下调查还需要密封的水下照相机,国内没有。”张智魁又提出一个问题。 总理回头叫过秘书:“通知香港,立即买两架送来。这次要以打捞‘跃进’号沉船为基础,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打捞队伍,为走向海洋而努力。” 紧急装备!从黄浦江上挑选出来潜水母船——“和平60号”,25公斤的空气压缩机已从无锡购来,40吨重的大储气罐也从电业局调来,负责潜水员医疗保健的医生也登船报到了。优秀潜水员沈阿四、钱阿梅、严土法、严品忠等人已经上船,张智魁心里明白:这是他手下的大将、潜水的王牌。每当受任于危难之时,张智魁总要带上这几员龙虎将。 “还有什么问题吗?”王首道部长巡视着新装备起来的潜水母船,关切地问张智魁。 张智魁就等着王部长这句话了,“我们的技术人员太少了,外行还是不能领导内行。” 王部长对“跃进”号沉没有着切肤之痛。“技术力量都到哪去了?” “童葵轩,中国潜水、打捞的创始者之一,有理论也有实践,1957年划成了右派分子。” “什么问题?” “学习时说了句‘悄悄拜佛’;又说过‘皇帝不愁,愁煞太监’,就给人家扣上反对共产党的罪名。” “立即摘掉右派帽子,请他作技术顾问!还有谁?” “林镜新。” “他有什么问题?” “有材料证明林镜新加入过军统,但更确实的证据说明,林镜新一直是个打捞船上的大副,没有参加过军统的活动,一件坏事也没干,清清楚楚,清清白白。”张智魁干脆地回答,“他有业务专长啊。” 王首道部长问:“你的意见呢?” “尽快调回上海打捞局。”张智魁回答。 “好!”王部长也是个雷厉风行的性格,他转身对刘澍说:“你现在起草两个通知,一个为童葵轩摘帽,一个通知部里,立即将林镜新调回上海,全家都来!” 一辆吉普车在大街上轻快地飞驰,里边是上海打捞局局长、“跃进”号沉船调查作业编队党委书记兼现场指挥张智魁。他满面春风,没有一丝因连日不眠而出现的疲倦神色。 车开到童老住所,童老已经迎了出来: “张局长,什么事?” “我专门来接您!走,到小白楼海军基地,商量‘跃进’号的事情!” “我行吗?”童老为局长的举动感到惊愕,他还没有从屈辱、压抑的习惯心境中解脱出来。 “怎么不行?你看!”张智魁拿出了关于为童葵轩摘掉右派帽子井担任打捞“跃进”号任务的技术顾问的决定。 这事突如其来,又在情理之中。敏达的童老能够想到,与自己倾心相交的张局长为他付出了多少筹划和心机。不知怎的,这位饱经风浪、一向冷峻持重的老人,竟然抽泣起来,泪水布满了那如鱼网纵横的脸颊。 与此同时,远在辽宁营口的林镜新也接到了紧急调令,调令使这位被发配海滨的不幸者摸不清头脑,但他首先想到的是张智魁。他与家人匆匆收拾行囊,火速上路。但人到上海的时候,张局长已经启锚出海了。这是张智魁预料到的,他早作了安排,派人将林镜新全家先安排在虹口附近的一家旅馆,让人照料好他的妻子和儿女,耐心等待他从海上回来。 5月17日,新华社播发了在北京由周总理亲自起草的“关于调查‘跃进’号遇难事件新华社奉命发表的声明”;5月18日,新华社又发布了“为查明‘跃进’号遇难的确实原因,我交通部奉命组织现场调查作业”的消息。 就像“跃进”号沉没原因如云似雾不甚分明一样,5月18日的上海港湾也是云遮雾障,眺望东海,更是海天茫茫,混沌一体。此刻参加“跃进”号调查的船舰已经一字排开,奉命出发。这些负有不同使命的船舰在茫茫浓雾中努力显示着自己的形体,雾纱似乎抹去了它们的桅、旗等细小的突出部分,所有的船体宛如一群游向深海的鲸鱼。 这是一支庞大的编队,总指挥便是周恩来总理。“和平60号”与“海设”、“救捞1号”、“救捞8号”四只船是潜水调查的作业分队,由张智魁统领;海军护卫舰“昆明”、“成都”,扫雷舰“沙家店”、“周口店”,驱逐舰“金州”、“充州”六艘舰艇护卫两旁,组成三个战斗警戒分队。全队1097人,包括“跃进”号那个认定是敌人攻击沉没的垂头丧气的大副,张智魁要他随时核对情况,提供线索。 张智魁立在“和平60号”工作母船船头,极力向远处眺望。浓雾中的视距仅有百米,但他依然极力远望,那目光似乎要穿透什么。的确,在他眼际间,脑海里浮现出了济州岛,浮现出了太平洋的浪波。他忘不了总理的提示:走向海洋。人的思维是奇妙的,一经某种提示、敲击,就可以洞开其门,使天地开阔无比。在此之前,他的目光停留在码头、港湾,计算着海岸、江口处哪里还会有沉船。随着港口、航道的清理与沉船的打捞,他攻击的目标越来越少了,甚至担心将来还要不要这打捞行业,他常常心中升起一种空阔与茫然之感,就像在战争时期逐鹿平野寻找不到作战目标一样。现在,他找到了新的目标——“跃进”号,不,他是找到了方向,甚至是终生事业的寄托。中国的船舰要走向大海。世界的船舰能在海上漫游,他的潜、打捞何不走向大海呢?大海这个天地太广阔了,他可以从此将一生付与风浪了。 大海有意隐住了它的全部秘密,浓雾重重,波涛隐匿,礁屿潜形。编队至鸭窝沙附近的时候,视距仅有五十米了,船舰之间等到互相辨清你我的时候,那就差不多要撞头了。 有人开始骂街,骂天不作美,埋怨大海的浓雾。张智魁却漠然、安静:这迷雾也是大海的本色,穿行雾海本来便是闯海的生活,平平如镜,水波不兴,那是真正的大海吗? “报告,作业船雷达发生故障!” “立即抢修!”张智魁断然命令到,同时报告陶勇司令员,建议抛锚停船,他明白,在雷达发生故障的情况下贸然航行,那无疑会造成新的悲剧。 他看看表,时间:18日中午11时20分,方位:九段与江亚之间。 等待,焦急而默默地等待。编队似乎溶化进雾中,一下子在大海、在世界上消逝了。只有倾耳谛听,你才会感觉到马达还像心脏一样突突搏动,感觉到船与波浪之间轻柔的摩挲。这是一种奇妙的混沌如谜的境界,是一种利弊参半的状态:船队既无法察觉任何可能向它进攻的敌人,敌人也难于将它作为攻击的目标。 13时,雷达故障排除。雾中的视距稍有好转,编队决定起锚,在狭窄曲折的航道上缓缓而行。 夜幕降临,编队依然缓缓地驶向前方。天色微明了,东方没有地平线,也没有往日那熔金似的焰霞和跳动而出的红日,只是雾色由灰暗变得青白。大海依旧不肯撤去它的雾障,但预定的作业区毕竟到达了。 这便是济州岛西南十八海里海域。 这便是海图上标有苏岩礁的地方。 这便是日本渔船救助“跃进”号船员的位置。 这便是沉没“跃进”号的地方。然而,大海太广阔了,地图上的毫厘,便是海面上的百里,在直径30海里(合58公里)圆周内找寻一条沉船,虽不是大海捞针,但也殊非易事啊。 这是公海。尽管昨日新华社已奉命发表声明,要求各国飞机船只回避,然而,这是苏、美、日本、南朝鲜势力均可以到达的地方,这里海上的波涛长时间呼应着空中的风云,这是一个敏感、紧张和不安定的地方。 隐约的马达声由远而近,由沉闷变得尖利刺耳,飞机来了,它公然在我船队上空低回盘旋,那飞机上分明标着美军徽记。飞机上竟有人探出头来,举起相机“咔咔”拍照。 “警惕美军挑衅!但在对方无军事行动时一律不得擅自行动!”指挥部发出咸严而冷静的命令。调查队将寻找苏岩礁作为第一个工作目标。 19日。二分队在雾中以双舰编队搜索沉船没有结果;“昆明”号、“成都”号在5月1日发现“跃进”号汽艇的位置搜索沉船,也没有找到线索。16时16分,“金州”舰报告发现可疑目标,经过两小时测量鉴别,也难作出继续探察的结论,“金州”表示要放弃可疑目标了。 “不要轻易放弃,”张智魁说:“海上情况复杂,不判明情况不要轻易放弃目标!” 夜色昏黄,19日调查停止。 20日上午7时。 大海终于收起了它的雾障,海面上视野广阔,张智魁可以凭借肉眼的观察、凭借多年的实践经验大展其能了。 没有风,也没有浪,万顷碧波如翠王,眼下竟可以透过海水看见六十米海底的珊瑚与游动的鱼鳖。张智魁乘艇巡视海域,他像一尊凝固的雕像那样全神贯注。 身旁是那位“跃进”号的大副同志。 “看啊!”张智魁兴奋地用手向前方指着。 大副揉揉眼睛,他什么也没有看见。“难道你没有看见前面那片海水有些不同吗?没有看到那深绿色的水纹与高高隆叔的蘑菇帽吗?”大副迷茫地说,“我看什么也没有啊!” 的确,只有最细心、最有经验的人才能看到并且清清楚楚地指示人们,那一片海水确实与众不同:它不是拖着长长的、舒缓的像裙带一样的浪波,而是呈现出稍为细密的、拘囿于一处旋转的波纹;它的颜色要比平素海水略显浓深,好像巧施粉黛的少女在此处曾着力涂抹了一样;更奇特的是那里的水面不明显地然而又十分确实地比周围水波高出少许,犹如海中龙女顶着斗笠准备从水中冒出似的。 太神奇了!一直愁眉不展的大副也为这新鲜的知识和场景兴奋起来! “这都是由于水下不深的地方有礁岩的缘故,暗礁对水的吸聚与阻力,形成了蘑菇帽,造成了水纹、颜色的与众不同。”张智魁耐心地解释着。 礁石,潜在海中,隐匿其形的怪物,你让我们找得好苦,你是谁,是海图上标出的苏岩礁吗? 礁石似乎不愿意人们识得它的面目,突然海上风起浪涌,那特殊的波纹与蘑菇帽,一下子就融解在万顷波涛之中了。 继续探测!驱逐舰“金州”号在海流旋转中摇晃地通过目标上方,小心翼翼地进行探测。探测结果,水深由54米突变为19、14米,最浅处只有8米,根据水文、海底情况判断,这个大约500平方米的海底凸出物便是苏岩礁。 苏岩礁的发现,引起了张智魁与“跃进”号大副之间,在推测者与亲历者之间言辞平和而实质尖锐的争论。 “你认为船沉在什么地方?”张智魁发问,因为初步的判断关系到在礁石的何种方位进行重点探察的问题。 “应该在苏岩礁以南,因为海图标着距苏岩礁15海里转向,我们没转向便沉没了,可见离苏岩礁还远。” 张智魁问:“那你们认得苏岩礁吗?怎样知道没到苏岩礁呢?” 大副默然。他原以为苏岩礁是突兀水面向人们警告的一个标记! 问题的实质在于,如“跃进”号在苏岩礁的上人(南侧),则属非触礁沉没;如在苏岩礁的下方(北侧),则是触到了礁石。 一切经过实验。5月21日,在苏岩礁以南破雾搜寻,没有结果。 调查舰队绕到了苏岩礁以北。 “金州”号驱逐舰在北侧发现了大片油迹。 声纳探察发现海底深度变化。 张智魁扒掉外衣,要下小艇去看个究竟。 “不行!”陶司令员阻止他:“你是作业的指挥,不可离开位置!” 他命令“海设”和“救捞1号”拖兜扫海。拖兜,就是将一条钢缆的两头由两条船牵引,成“U”形在海底拖拉,搜寻目标。这是张智魁惯用的土而实在的找船方法,它经常在现代化仪器、设备无计可施时高奏奇功。 “梅设”、“救捞1号”在张智魁的导引下缓缓搜寻,突然看见钢缆一绷,两船都感到水下沉沉地一拉,拖住了! “海设”立即抛锚定住,但铁锚滑动,无法扎牢。 张智魁命令:“‘海设’起锚,向我站的方向靠拢,再抛一次锚。” 鹰爪似的铁锚沉入海中,再起锚时,似乎那鹰爪勾住了海底岩石,又似那铁锚倏然生根,无论如何再也拉不起来了。 下面是“跃进”号吗?人们还没有看到或摸到它的驱体,谁也不敢确定。 该是潜水员显身手的时候了。 水深60米,工作船在水上摇摆不定,水下是急速奔腾搅动的暗流,两次派员下水都没有摸到确定的目标。 大胆、严格、安全。编队面对新的潜水深度和复杂的自然情况,为了保证减压舱和医疗的正常效能,细细准备了两天。 张智魁决定严家兄弟打头阵,让猛打猛冲不怕艰险的严土法第一个潜下海底。 25日早晨7时,彪形大汉严土法迎着朝霞下海了。 他似一条巨大螃蟹,浑身是坚硬的铁甲;但他又敏捷灵活,很快顺着那无法拉动的锚练沉到水底。 “阿土,你在哪里?看见了什么?”张智魁在船上通过线路与潜水员通话。 水下传来一个急促的声音: “张局长,我说这锚咱们可要不成了,掉进一个大船舱卡死了!” “船的样子?” “像一条新船!” “阿土,你到船头摸一摸,能不能找一找标记,‘跃进’号几个字你认得吗?” “局长,我再没文化,这两个字也认得。” 声音消失了,船上所有的人一下都紧张了起来,站在张智魁周围屏住呼吸急切地等待着,等待着。一分钟、两分钟…… “报告,”突然海底传来了呼叫:“我找到‘跃进’两个字啦,可清楚、可大了!”严土法在海里兴奋地喊了起来。 这就是第一次航行便遭了覆灭命运的“跃进”号,它静静地、悲哀地躺在大洋的水底。 它的位置是北纬32°06′,东经125°11′42″,在苏岩礁东北两公里的地方。 接下来是按照计划进行水文调查。但大海又暴躁起来,浪沙在沉船周围滚动,张智魁决定“和平60号”在沉船左上方位抛锚,以便把工作船体牢牢定住。25日下午共抛下六只大锚。 然而,水流船移,抛下的大锚在海底悄悄移位。第二天测量,船位前后移动100米,左移动60米,船头方向移动100度!清晨第一名潜水员下潜时,四下茫茫皆不见,“跃进”号又同它的探寻者捉起了迷藏,瞬息万变的大海啊! 召集紧急会议。潜水员们提议布设一根海底导索同沉船相联,这样便牵住了沉船小辫,不用每次重新找寻沉船了。 5月26日到6月1日是潜水作业全面调查阶段。 以下是调查结果: 一、“跃进”号破损情况:共摸到破洞3处,凹陷5处,破口都呈长条状。其中最大一条长17米,前端宽15厘米,中部宽40厘米,后部宽3厘米。裂口末端有压碎的礁石粉末。凹陷处亦有被压碎的岩石粉末粘附。 二,船体三段合拢处的三条大焊缝完好无损,证明该船没有建造方面的质量问题。 三、对苏岩礁进行了四天十人次探摸。终于在西南角处发现一块长约3.5米,宽不到1米的平而坚硬的岩礁,岩礁有遭受激烈碰撞的痕迹,周围散见许多新碎石块,潜水员马玉林还捡得了粘有红色漆皮的礁石。正是这块不起眼的岩礁,当“跃进”号压抑其身体直至无法承受的时候,它便给庞大的货船底部以狠狠的、反抗性的一击…… 现在,在确凿的事实面前,在岩礁与沉船面前,人们可以准确地描绘出“跃进”号沉没的真实场景了。 “跃进”号驶入公海后,一直风平浪静。然而,这是掌握在一些初学航海的人们手中的一条巨轮,它那看来平静的航道中蛰伏着预想不到的凶险。 出发前预定的导航图上写着:见苏岩礁之前,距苏岩礁15海里转向。没有人对此作认真思索,由于水流变化、风压、流压的影响,船长和大副都没有准确判断出自己随时处在的位置。当其遥望苏岩礁、以为仍在苏岩礁15海里之外的时候,实际上早已驶临这块水下礁岩的头顶。 船体因撞礁发出震动和声响,可谁也未想到在下面捣乱的竟是苏岩礁,尽管常识告诉他们不像水雷爆破,但他们除此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船渐渐地下沉,慢慢倾斜,“跃进”号在岩礁给它致命一击之后,拖了长长的两公里路程,用了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沉入水底。 那时国际关系复杂多变、阶级斗争风声正紧的时代,于是,“跃进”号的领导者便将沉船原因归于敌人破坏,并以这一指导思想“统一”船员们的思想。 6月1日下午,编队传达周总理通过总参转达的指示:鉴于调查作业己基本完成,编队应于6月2日、3日返航。 6月2日清晨,编队最后一次组织潜水复查,取出了“跃进”号航向记录纸、国旗和有关资料。除弃掉“海设”勾住船舱的一只锚外,其余两灯浮、九个浮标、七根潜水导索和十只大锚,俱已收拾齐备。水面上没有留下一丝痕迹。 “跃进”号静静地躺在水下,也横在了张智魁的脑海中。他的打捞计划已经成熟,他相信他的浮桶打捞方法能使“跃进”号重见天日。他回首眷恋地眺望着暮色中苏岩礁区域已经熟悉的海风、海浪,似乎要把这片海域的每片浪波都刻在心中。 编队撤离作业区,新华通讯社同时发出了电稿: 新华社奉命发表声明 中国交通部为了进一步查明“跃进”号沉没的真实原因而派出的调查作业船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协助调查的舰艇在苏岩礁周围海域经过十五天的调查作业,在北纬32°6′东经125°11′42″处发现沉没了的“跃进”号船体,经过周密调查,已经证实“跃进”号是因触礁而沉没的。 现在海上调查作业已经结束,船队和海军协助舰艇已经于6月2日20时05分离开作业区返航。 人们,包括国内和国外的人们都释然地叹了一口气。不少国际人士赞赏中国的求实与理智。那是一个一触即发、容易引起国际争端的时代,是一个本来不需要战争但可以轻而挑起战火的时代。 张智魅力排众议的判断与亲临现场的缜密调查,为我们的最高决策机关提供了咨询与决策依据,这,并不是所有人部能够具有的勇气与胆略。 长风吹大浪,落日送归船。经过15天海上颠簸,张智魁回来了。 没有一个人不会在海的磨砺中削弱,但张智魁的眼睛更澈亮、更深沉了。 要把“跃进”号捞起来。张智魁得到了王首道部长的支持,日夜不停地与童葵轩拟定打捞计划:设备、经费,每一件细节都考虑成熟了。这是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张智魁要以此作为走向大海的起点。 然而,中国政府在仔细研究张智魁的报告后作出了出其不意的决定,鉴于有关国际保险公司(“跃进”号购买了该公司保险)愿付出能购买两条“跃进”号的保险金,中国政府决定不再打捞“跃进”号沉船。 这是一个正确的从大局着眼的决定,但对跃跃欲试的打捞局长来说则是莫大的憾事,已经准备就绪的一场海上演出只好撤消,悄悄地拉上了帷幕。 然而,“跃进”号永远横在了他的心中,他那渴望的、炽烈而深沉的目光始终向着浩瀚的大海,他——海的儿子。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