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提提要求吧,怎么才能把你们村搞好?”王书记召集的这个会叫什么名呢?既是让53个自然村的支部书记代表社员的心声对公社领导提要求的,就叫“支部书记要求会”最合适,好在名称不重要。 “我有条要求,”一位村支部书记吧嗒完一口旱烟后说,“上级别胡利害就行了。”(“胡利害”是当地方言,意思是瞎指挥。) “俺也是那话。”另一个村支书说。王金友想,这些老实巴交的支部书记都是吃够当年瞎指挥的苦头啦。“瞎指挥”折腾苦了中国人!各村支部书记们、老农们异口同声地提出这么一个起码的活命的要求,怎能不让他顿时觉着鼻子发酸眼眶发热! “请放心吧,我保证不会!绝不会的!” 25岁的公社书记躺在炕上,辗转难眠,眼前尽是些干裂的土地,储着死水的坑洼,不毛的山丘…… 星星穿透黑暗,风在天地间长吁短叹。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和谐的律动,可又设置了多少栅栏啊!王金友书记的思绪奔向田野,第一个决策形成了。 当务之急是农田水利建设,挖河排涝,创造出万亩良田。 原来的公社老书记说:水利建设嘛,整整规划了一年哩,后来这“规划”就锁在抽屉里。你想想,这么大的工程谁敢干啊!万一…… “我敢!”王书记接口说道。 大智经营,莫不除害兴利。 把闲置、酝酿得快要发了酵、发了霉的“规划”从抽屉里拿出来,细细研究修改,马上组织实施。 元月份,天寒地冻。不能等天暖和点再开工吗?王书记是个急性子,已经挽起裤脚,抡起镐头来了! 感召是无声的命令。劳动大军浩浩荡荡,从53个自然村蜂拥而来,投入除害兴利的战场。 王金友是公社书记,是指挥官,又是劳工,挖河、推车、铲土样样都干,不同的是他一边运用肌肉的力,一边还要运筹帷幄。 挖,纵深地挖,出水了,无情的老天下起雪来,地上结冰了。水浸泡到他的脚踝,冰湿的鞋袜紧贴在脚上,透心地凉。干脆赤着脚。于是无数双赤脚浸泡在冰水里,凛冽的北风呼啸着,身上的汗干了,又沁出来,湿透的背心结了冰…… 王金友书记手中的镐头抡着抡着,忽然意识到,他的双脚不会移动了,而且失去了知觉! 麻木向上延伸,腿也不听使唤了。 他努力迈动麻木的腿脚,爬上岸。 “下通知,召开紧急会议!”他对一位干部说。 各村的支书、队长都立即集合起来了。正领着社员在水底捞泥的村支部书记者吴也上来了。 “我在水里刚泡了半个多小时,脚就麻木了。我种下了病,还有国家养着,治着。社员呢?连公费医疗都没有,谁管?”他动情地说,“快下通知,不许任何一个农民赤脚下水!凡在水里干活儿的,立即买来高筒水鞋发下去。河底水深的,每片配备一台抽水机。绝对保证社员在干处干活儿!” 惟恐执行不力,他又强调:“哪个村,若有一个农民赤脚下水干活,把队长、支书都撤职!” 自那,王金友患上了脉管炎,迄今未愈。这顽疾时时折磨他,就像农民的疾苦,永远萦绕在心上,时时给他以提醒一样。 年轻的公社书记深得人心,他将爱播种在34000人的心里,扎根成长,得之以果实。 仅用了15天时间,一条8里长、24米宽、2.5米深的大河竣工了,它被命名为“友谊河”。干涸的旧河道填上了沃土,变成了良田,四处的坑洼地被填平被治理。短短的时间里,15000亩良田在农民的手中创造了出来。 河水浇灌庄稼,丰收有望,河水从34000人的心上流过,浅的时候潺潺有声,深的时候沉默无语。20多年过去了,这条河依旧水光潋滟,烟波澹荡,有声无声地念叨着他们当年的公社书记…… 5年农民生涯使他学会不少东西,许多方面甚至成为有相当水平的行家里手,比如说黄烟。 如果说王书记上任后第一建树是兴修水利,那么第二件便是农作物调整了。 规划方案曰:“黄烟上岭,红麻下洼,良田种粮和棉花。” 王金友下决心要亲自跑遍辖内的每个自然村,不是光听村干部汇报,也不是浮光掠影地看一看,走走形式。他要考察每片丘陵洼地,体察每个村的忧喜和甘苦。 那时乡镇不像现在这样风光,有小轿车,有设宴接待。公社书记能蹬上自行车就奢华得叫农民啧啧仰视了。因此,除非路太远,连自行车都不骑。 他来到矿井,坚持要下到底层去看看。村里干部说:“可不行!这种鸡窝矿说塌方就塌方!” “那就更该下去看看啦!”他说。 他与干部下去了,看了个究竟,又上来了。 随行的干部擦着额头渗出的冷汗。 他正色说道:“干部不知险情如何排险?难道我们的命比农民的矿工的命更贵重吗?” 他提出了一些安全措施。 每个村他都住过宿,这日他在方家庄村住下了,劳累了一天,在村支书的炕上倒头便睡。不多会儿,感觉全身奇痒。 “老丁,你这炕上是不是有虱子?” “有几个,不多。”老丁迷迷糊糊,说完又睡了。 王书记手里摸着了什么。“老丁,起来捉捉吧。” 老丁连连呵欠着点起了“狗屎虫”(小油灯)。 昏黄的小灯一照,哎呀,还说不多?跳蚤、虱子齐上阵,多得可以用把抓! “老丁,你可知道,穷招虱子富招贼?” “那是。” “别睡了,咱们就从虱子谈起吧。” 有了家乡小凤凰村种黄烟致富的成功经验,他决定从村里挑几名技术员带到公社,以便将种烟、烤烟技术在公社范围内的丘陵地推而广之。 某日,他钻进一个村的烤烟房,审视着烤焦灼烟叶。“火候大了,”他说,“应该烤成黄色,你们这个,只能划到等外品。” 生产队长答应着,但仍然不得要领。 “我来烤给你看!”王书记钻进了密闭的烤箱一般的烤烟房。这里面温度六七十度,烟呛得人直咳嗽,密闭缺氧令人头晕目眩。还得呈半蹲弓腰姿势,就是身强力壮者,也受不住这番折腾。王书记亲自操作了3天!3天中他自己也像烟叶一样被熏烤着。只见他的脸色黄得如同烤烟一般,气喘吁吁地说:“你们看看,就该是这种成色。这才是上等烟!” “咱王书记还是烤烟专家哩!” “谁能吃得了这份苦!没见过这样的书记!” 人们注意到,年轻的书记仅在这些日子里,添了许多白发。 1975年,由于工作出色,他在兼任团地委副书记之后又被提拔成中共昌潍地委副书记。这年他26岁。 他生活俭朴,不修边幅。那年代女人尚且只穿大蓝大灰大黑,何况男人?也无边幅可修,可是一般说,既然身兼要职,有点官架子似也无可厚非。王金友书记不,他崇尚质朴淳厚,待人接物平易自然,从不恃权自傲,再加上太年轻,所以闹了不少笑话。 他刚到程戈庄公社上任,召集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会。会前,他要抽烟时,发现没火柴了。本可找下级代劳,可他自己去了供销社。售货员不卖给他,好说歹说都没用,他又不能说出官职压人。正要作罢,一位干部进来。“老冯呀,你怎么不卖给咱公社王书记?” 老冯将信将疑地打量了这位毛孩子书记,迅即进里屋拿出一盒火柴。很难为情地说:“就这一盒了。” 当王书记和颜悦色地接过火柴时,遇上了老冯肃然起敬的目光。老冯表情的转变,并非因为他是书记,而是关于这位书记的佳话他听到的太多了。 又一次,他到一个仓库去查看化肥——只要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事,他从不马虎,事必躬亲。 保管员不让看:“你问这些干什么?” “了解情况呀!” “不知道!”保管员给他一张冷脸。心想,你了解哪门子情况! 找来主任才解了围。主任说,这不能怨下边的人。领导来视察,事先应该通知,而且一般是带秘书的。一句潜台词:哪像你这样?一点架子都没有,到处乱跑! 王金友眉头一蹙。唉,很多事糟就糟在事先打招呼上了。布置一番假象,领导能看到真实吗?视察岂不成了走过场?封建社会的清官为了体察民情,尚且微服出巡,为什么我们的官必须排排场场、前呼后拥、自欺欺人地搞那套脱离群众的繁文缛节呢? 1975年夏天,诸城棉田发现了棉铃虫。他与供销社一个部门经理到青岛搞农药。 市委郑干书记正在开会,秘书报告:昌潍来了一位地委副书记,郑干叫秘书先安排他在宾馆住下。秘书便对随员张某恭敬地说,“请您住29号房间。”转而对王金友则说,“你和司机住到30号吧。”王金友对此并不介意,因为此类误会时有发生。 张经理忙解释说:“弄错了!他是王书记。” 那秘书很尴尬,“对不起……” 但王金友却在想:为什么应该道歉呢?把一位官员误当成平民百姓,究竟对他是贬抑,还是褒奖? 王金友主持开会的情形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了,简洁、明快、求实效、决不拖泥带水。 无论是在程戈庄当书记的6年,还是他入主诸城外贸以后,从不开长会。他言简意赅地说明宗旨,有异议的提出来,同意的不必一个个挨着表态或重复别人。接着他就会直截了当地宣布:“散会!” 生命是短暂的,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消磨在陈词滥调和文山会海之中,是令他痛惜的一种浪费。 诸城人有句话:“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那是指1978年古历五月十三日。程戈庄的干部群众也忘不了这天王书记召开了一个很特别的会。 麦收后,天旱得种不上庄稼了,人人忧心如焚。王书记召开紧急抗旱会议,研究对策。53个村的队长以上干部聚集在会场,等着他部署抗旱抢种任务。只见他走出会场,若有所思地仰望天空。天上的云彩奇形怪状地变动着,正是“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与会者莫名其妙地等着,不知道一向急脾气的书记,此刻为什么一反常态,这般优哉游哉、闲情逸致地仰观天象。 “会先不开了,大家等一会儿——等雨。”他宣布说。于是众多干部纷纷出来与书记共同“大旱望云霓”。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果然“云翻一天墨”,接着便“雨如决河倾”了。 大家又蹦又跳齐声欢呼起来。这时,王金友书记郑重宣布开会——降雨后如何抓住时机抢种庄稼会。 原本是抗旱抢种,顷刻变换了内容。小老王书记却有成竹在胸,有条有理地作着部署,周全妥贴,面面俱到,令与会者敬佩不已。不到半小时,他宣布:“分头行动吧,散会!” 他调离以后,程戈庄公社换了好几任领导,但那里的人总是记得他,念叨他。有时在新领导面前情不自禁地说: “当年,王书记在这里的时候……” “王书记开会从来不掏大粪……” (群众把闹形式、走过场、冗长的、毫无意义的拖时间打疲劳战的会称作“掏大粪”,真够形象和恰切!其实那种会不如掏大粪,还可以作肥料。) 语调中流露的怀念敬佩和深情常会令后继者难堪,感到自愧不如,当然对明智者应是一种鞭策。 县委书记曾对王金友笑着说:“你年纪轻轻,怎么做事右乎乎的?” 说这话的那年头,“左”死人没关系,沾着“右”字的边了不得,轻则丢官,重则剥层皮,甚至灭顶。多亏书记在“右”字后还有个“乎乎”,内心未必是恶意。 王金友书记的确做了不少“右乎乎”的事。 有一次他在昌潍开了,几天会。回来后照例不回家,先到村子里看看。他发现早已收成的玉米棒子高高地堆放在场里、街上,淋在雨里。他往玉米堆里伸手试试,已经发热!这是社员的口粮呀!正在发霉,甚或已经发霉。 他问村支部书记:“为什么不赶快分发到户?”回答是县里有指示:只许分玉米粒,不许分棒子。 “哪怕在雨里淋着,霉了,烂了,也不许分吗?”王金友再问。 那位书记哭丧着脸,这不是他能决定的事。打下麦子时不也一样?不许分。队里怕霉了,就炒,那么多麦子能炒得过来吗?炒糊了,发苦,农民就吃那苦面…… 王金友明白了,自己面临着一个难题:或是服从上级指示,让上万农户吃霉烂的粮食,或是服从党性和良心,反“指示”而行。 王金友是个做官不怕丢官的人,与人民的利益相比,头上那顶乌纱帽又算得了什么! 立即召开紧急电话会议!他说:让农民吃发霉的粮食,是犯罪!必须连夜把玉米棒全部分发到户! 程戈庄公社53个村的农民幸运地分到了没有继续霉烂的粮食。本县的其他公社书记们没有王金友的勇敢,无可指责地执行着上级指示,付出了牺牲农民健康的代价。好在不会有一个农民抗议,甚至不会抱怨,因为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老实的农民。 王金友一当了公社书记,就梦想着让社员致富。“致富”二字当时与“资本主义”是同义词,当然不能公然提出。王金友看准了,单是调动修理地球的力量富不了,必须发展乡镇工业才有出路。他苦思冥想之后,指挥上项目。 乡里原有个农修厂,固定资产只有6000元。 他决定改产汽车安全刹车的“汽刹”。一个濒临破产的厂子当年盈利50万元。 原有一个拖拉机站,他进行机械化试点,买进一部汽车、12部“东方红”、28台大胶轮……在当时那种经营体制下,居然每年上缴利税近60万元。 为某个时期某种政策付出最惨重代价的是农民,少许与其相悖的一点改革,就能收到惊人效果的,也是农民,王金友暗自感叹。 1979年春天,王金友预感到“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政治气候,他在诸城县的程戈庄公社,果断地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在全国也是早的。 大锅饭的弊病阻碍着生产力的解放,他锐利的目光看到了,与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心感到了,他的观点大部在铁的事实中形成,因此就敢于用铁一般的态度去坚持,去推行。 不久,王书记作为反面典型被提出来了。 王金友平静地等待着,等待各种形式的批判。“批判”一词最不陌生,政海沉浮近10年,早有“风翻旗尾,浪溅乌纱”的思想准备。 十一届三中全会救了他!春天,还是离经叛道的反面典型,到了秋天,成了与中央政策恰好合拍的正面典型! 县委修改打印了报告:程戈庄从一个全县最落后的公社,一跃而为最先进的公社,人均收入、人均贡献、银行存款、黄烟生产四个第一!业绩辉煌,王金友可赞可歌可敬!其实无须那么多华丽辞藻,只要一句话——王金友自己的话,就可以朴素地概括他的先进事迹了:“我不愿让老百姓饿着。” 去年,程戈庄公社,不,现在叫程戈庄镇了,举行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离开程戈庄14年之久的王金友——当年的小老王书记——应邀出席了大会。一届届去职的老领导和在职的新领导都去了。他们进场时,无何动静,惟独王金友进场时,热烈的掌声爆起,经久不息。 掌声与目光带着亲切、怀念和敬意。王金友这位华发早生,阅尽世事沧桑的硬汉子,不由地眼里滚动着泪珠。 他脱帽,恭恭敬敬地向人民深深地鞠了一躬。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