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录
联合国的四位中国副秘书长



作者:宗道一

  中国第五任驻英国大使冀朝铸在伦敦唐宁街、白金汉宫辞别梅杰首相和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后,于1991年3月14日从伦敦抵达纽约联合国技术合作促进发展部履新。征尘甫卸,他即往联合国总部拜会秘书长佩雷斯·德奎利亚尔先生。现年六十二岁的冀朝铸是在今年1月底离任前夕被德奎利亚尔宣布任命为负责开发技术合作事务的副秘书长的。接替谢启美的冀朝铸是主管联合国这一部门的第三位中国人。事实上,自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恢复以来,已先后有四位中国人但任联合国副秘书长这一高级职务。

    唐明照:美国名牌加州大学历史系高材生,后来成了加利福尼亚莴苣
  种植场主的“东床”,纽约《美洲华侨日报》的创始人。基辛格首次秘密
  访华时曾调侃其“千金”:“可以竞选美国总统。”

  第一个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中国人是唐明照,具体负责政治事务、非殖民化、托管地工作,自1972年起,直至1979年,前后凡7年。唐明照原名唐锡朝,广东恩平人,1910年生。少年时代,唐明照随家从广东迁居美国旧金山,在那里读完小学和初中。1927年回国,在天津就读于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政治系。“九·一八”事变后,唐明照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长。1933年唐中断了在清华大学的学习,赴美国留学,入加州大学历史系研读西方近代史,并任美国共产党加州大学支部书记兼组织部长、宣传部长。1937年唐明照在加州大学毕业,担任了纽约华侨洗衣馆联合会英文干事,这使他有机会接触美国社会的最底层。1940年,唐与冀贡泉先生等共同创办著名的《美洲华侨日报》,出任第一任社长,后又任该报总编辑。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唐曾在美国政府中任职。唐明照在纽约结识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张希先——她的美国名字叫“康斯坦斯”。据斯诺前夫人海伦·福斯特介绍,这位加利福尼亚莴苣种植园主的女儿曾是燕京大学“最漂亮的姑娘”。张希先和她的兄弟张炜逊(解放后曾任首都医院院长)、梁思懿(梁启超第二位夫人王桂荃所生)夫妇都是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骨干,多次参加示威游行。
  朝鲜战争爆发后,为避免麦卡锡主义迫害,唐明照挚妇携女秘密返回祖国。唐的出生在纽约布鲁克区的女儿唐闻生那时还是八九岁的小姑娘。现任铁道部外事局局长的唐闻生操一口流利、漂亮的美国英语。迄今为止,她是外交部里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唯一女性。在“文革”开始后的十年间,唐闻生和另一位崭露头角的风云人物王海容女士在中国外交界拥有极高的知名度。这对庶几形影不离的“孪生姐妹”作为高级翻译和外交官,几乎参加了毛泽东、周恩来和来访的各国政要、知名人士的历次会见。1971年基辛格假道巴基斯坦来华访问,唐闻生随新近去世的杰出外交家章文晋专程前往伊斯兰堡迎接美国客人。秘密来访的基辛格对生性活泼的唐闻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当时,基辛格因唐出生纽约可依照美国宪法竞选总统,故而常与之逗乐打趣。基氏在其长篇外交回忆录《白宫岁月》里写道:“这个前途对她似乎没有什么吸引力;她既聪明又活泼,很长一段时间掩盖了她的狂热的意识形态信仰。她认为自己不仅是一个翻译,有好几次她当着我们的面毫不犹豫地与周恩来争论。”(该书第三册,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年11月第1版)自那以后,唐闻生参加了中美间多次重要会谈。她在外交部担任的最后一个职务是美洲大洋洲司副司长。粉碎“四人帮”,在经历了8年沉寂之后,唐闻生于1984年出任英文《中国日报》副总编辑,数年前调任现职。
  唐明照回到祖国后历任外交部专员、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联络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处长、副秘书长。1971年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唐明照作为中国代表团副代表赴纽约参加大会,未几即就任副秘书长。1980年后,唐任中联部顾问、南开大学兼职教授。现年八十一岁的唐明照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政协委员。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万元户”。刚去联合国总部任职时,年薪4万多美元,离任前高达近9万。7年任期内,唐明照除了雇佣一华侨司机和自己日常开销外,将积余的26万余美元全部上交国家,表现了一个有着60年党龄的革命家廉洁奉公的高风亮节。

    毕季龙:清末民初上海著名通俗小说家的三公子;美国乔治·华盛顿
  大学企业管理学院硕士;夫人曾是解放前活跃在东欧外交界的中共地下工
  作者;女弟是诗人,翻译家,亦曾有过外交生涯。

  和唐明照一样,1979年6月上任的中国第二位联合国副秘书长毕季龙亦是一位在美国生活多年的资深外交家。他执掌拥有六七百名工作人员的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长达6年之久,成绩卓著。
  毕季龙初到联合国总部主管技术合作发展部时,该部成立尚不到一年。他是一个艰苦的创业者。经过6年不同寻常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技术合作发展部已是联合国一个向百余国家提供技术援助、派出大量专家和顾问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大批技术人才、活跃在世界各个角落、受到第三世界国家普遍欢迎的重要部门了。
  6年寒窗,毕季龙风尘仆仆,席不暇暖,奔波于亚、非、拉美各国。他乘工作之便访问了六七十个国家,足迹遍世界,由此得以结识成千上万的各界朋友,这对他开展工作无疑十分有利。除此之外,毕季龙还花了相当大的功夫熟悉了联合国这个“庞然大物”。联合国无疑是个官僚机构,知己知彼,方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为了使自己主管部门的属下克尽职守,严肃认真地工作,毕季龙秉公办事,以理服人,故职员多能心悦诚服。毕季龙在任后期,由于发达国家认捐金额减少,有些援助项目被迫取消,技术合作发展部也不得不裁减冗员。谁去谁留,这是一个非常微妙敏感的问题。但是由于毕平素倡导“静悄悄的工作”,注重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并打通关系,故而能迅速作出妥善安排,基本上做到人人满意。在这样来自“五湖四海”、职员国籍众多的复杂环境下,工作能做到如此水平,其协调平衡能力之高超,诚属一流!这自然得力于毕季龙数十年涉身新中国外交所得的丰富经验。
  出生于1914年的毕季龙系江苏仪征人氏,原名毕庆芳。毕季龙出身名门望族,乃祖毕畏三清末由部曹外放浙江候补道,后来又做了民国的官,周旋于军阀之间。毕家与晚清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及开发台湾颇有建树的淮军主将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均属姻亲。毕家初居杭州候朝门,所建屋宇有一集句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故乡无此好湖山”。由此观之,毕老先生已看出风雨飘摇的清王朝气数已尽,早就做好在西子湖畔当寓公的打算了。毕季龙与其弟毕朔望(当时名庆杭)的童年前期是在杭州度过的。毕季龙的父亲毕振达,号几庵,笔名倚虹、淞鹰、清波、天狼、婆婆生等,以倚虹最为常用而著名。毕倚虹是清末民初上海滩无人不晓的小说家和报人。1911年,他随清外务部员陈思梓赴新加坡领事馆任职(陈为领事,毕为随员)。岂料行至沪上,武昌起义爆发,两人便滞留上海。未几,陈回苏州,毕入中国公学攻法政,其实每星期至多只到三天,然每逢考试必名列榜首。因得章太炎高足黄季刚亲授,旧学功底颇深。中国公学肄业后,风神俊逸、吐属清新的毕倚虹与中国近代赫赫有名的白话通俗小说家、“鸳鸯蝴蝶派”健将包天笑订交。包的蒙师即是陈思梓,时适任《时报》主编。稍后,由包推荐,毕便踏进《时报》社,开始了他的报人生涯。先编外埠新闻,嗣后办副刊,开始通俗小说创作。近人孙东吴称:“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孽海花》外,当推《人间地狱》可屈一指。”此脍炙人口、黄浦滩上传颂一时的《人间地狱》即出自毕倚虹之手。连袁世凯的那位才华横溢、风流倜傥的公子袁寒云亦击节称赏,赞不绝口:“今世为小说家言者众矣,坊肆之间,汗牛充栋,其能与古人相颌顽者,鲜有见焉。昔予读《春明逐客》(引按:毕倚虹之《十年回首》)一书,辄叹为非近代所易有,而响往其人。……比者,逐客又草两说部,一曰《人间地狱》,多述其经行事,间及交游嘉话,其结构衍叙,有《儒林外史》、《品花宝鉴》、《红楼梦》、《花月痕》四书之长。一曰《黑暗上海》,则是上海近时之罪恶史也,可与李伯元之《官场现形记》,我佛山人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并传,视之《十年回首》,益精健矣。”毕倚虹章回小说之回目绮思妙想,遣词造句,文采斐然,“极辞里花飞,行间蝶舞之妙”(郑逸梅语),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皆得之于深厚的旧学造诣。书中人物,“妙在写实,每写一人,尤能曲写其口吻行动,至于一一逼肖,掩卷以思,即党其人跃然纸上,栩栩欲活”(周瘦鹃语)。不仅如此,这位风流才子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本电影杂志《银灯》。还要特别指出的是,20年代中期,上海掀起画报高潮,其滥觞即为毕倚虹创办之《上海画报》。该刊曾载毕倚虹《约翰潮》一文,支持圣约翰大学学生的爱国运动。可叹而可悲的是,毕倚虹终因沉湎声色,流连于风月场中,不能自拔,为旧社会污淖所吞没,无可奈何地搁下了那支风靡一时的神来之笔。英年早逝,抛下一班儿女,遂由旧友代为料理后事。毕季龙长兄毕庆昌已在读中学,及长攻地质学,后去台在地质部门任职。次兄毕庆康由“鸳鸯蝴蝶派”作家陈蝶仙(天虚我生)保荐进上海银行做练习生,后赴南洋经商,为曼谷一华侨富商所欣赏,招为快婿。毕季龙本人因叔父毕介青无嗣,过继为子。毕介青久居扬州,温文尔雅,拘谨寡语。笔者有幸在北京毕季龙寓所拜谒他们伉俪。毕老举止儒雅,谈吐谨慎,每每再三斟酌。抑或是自小随叔父长大,性格受其影响吧?毕季龙的小弟毕朔望也当过外交官,又是诗人,离休后至今仍是中国笔会中心书记、外交学院教授。毕季龙1936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财政系,一直从事经济工作。曾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科员、重庆炼钢厂会计课课长、电化冶炼厂会计处长、资源委员会专员,后来入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攻读工商管理和经济,于1948年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美期间,毕季龙担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驻美物资供应处稽核主任、中国轮船公司驻纽约会计主任等重要职务。毕季龙于1950年回到祖国,任外交部政策委员会秘书。次年7月朝鲜板门店停战谈判正式开始,毕季龙随李克农领导的谈判工作班子抵朝。在这个班子中有后来担任外交部长的乔冠华,以及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系的哈佛大学哲学博士浦山(我国著名外事口译翻译家、前副外长浦寿昌的胞弟)等。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下设参谋处、秘书处等机构。毕季龙先后任参谋处长和秘书处长。从开城归来,毕季龙任外交部研究室研究员。此后近十年间,毕季龙还先后担任外交部新闻司专员、副司长。1961年,他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新闻官员,随陈毅外交部长参加过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毕就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前是外交部国际条约法律司副司长,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有关会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毕季龙夫人胡济邦,她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外交家和名记者。
  1911年生于浙江永康古山镇的胡济邦女士在大学和夫君是不同届的校友,她早毕季龙一年进南京中央大学。1931年南京“珍珠桥惨案”发生时,早已加入反帝大同盟的胡济邦是“护校委员会”13名委员之一。入党后经人介绍进国民政府外交部,旋被派往莫斯科中国使馆任随员、新闻秘书,这在半个世纪以前是极为鲜见的。据著名集邮家、原国民党政府驻波兰临时代办姜治方回忆:“胡济邦是一位活跃于东欧外交界的中共地下党员。”(《集邮和我的生活道路》,外文出版社集邮出版社,1982年7月第15版。)解放后,胡济邦参加了新中国外交部的筹建工作,她给很多将军大使的夫人上过课。在家乡接受了一位善良的守寡校长的英语启蒙后,堪称语言天才的胡济邦先后掌握了英、法、俄、日、匈、拉丁等语。二次大战时,她自始至终都在苏联,参加了战时及战后在莫斯科举行的各种重要国际会议,采访过斯大林、罗斯福、杜鲁门、张伯伦、邱吉尔、戴高乐、铁托、卡达尔等一大批世界风云人物。胡济邦于1956年调《人民日报》任记者(解放初期她就不断在《人民日报》等报发表各种国际述评和通讯),还曾担任全国记协国际联络部部长。1979年至1985年毕季龙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时,胡济邦也到了美国纽约,担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参赞。和毕季龙一样,她的足迹也遍及数十国,其一生不少时间在国外度过。

    谢启美:父亲是江苏有声望的开明工商业家;兄长是中国颇杰出的外
  交家、担任外交部副部长20余年的章汉夫;从新中国成立之初,谢就涉身
  外交界,充任翻译、随员……

  最近离任的六十八岁的联合国副秘书长谢启美是江苏武进人。这位操一口流利英语的老资格的外交官在1985年6月走进设在联合国总部会议楼对面的那幢别致的39层玻璃大厦里的联合国技术合作发展部时,已是花甲之年。早几天,即将卸任的毕季龙已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对来访的记者表示了对这位满头黑发的继任者的良好祝愿:“中国政府已向联合国秘书长推荐了一位富有经验的外交家谢启美大使来接替我的工作。我相信,技术合作发展部的工作在谢大使的领导下,一定会更上一层楼。”6月3日正式上任的谢启美曾向中国记者叙述了自己此番来纽约履新的心情:“联合国技术合作部的广大受益者是发展中国家。我也来自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对发展中国家的需要以及它们所面临的问题有比较深的了解。现在我作为一个国际官员,为促进世界上的国际合作出力感到很愉快。”谢启美之所以能在不容乐观的形势下踌躇满志,就是因为上任伊始他就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和对策:“近几年来,由于国际经济情况的变化,技术合作发展部面临财政上的困难。我上任后的当务之急之一就是同联合国各有关组织商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妥善办法,以使我们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国际技术合作。”6年来,精力充沛的谢启美以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有关各国的一致好评。
  谢启美早年是新中国外交部的翻译、随员。他在我国驻英国代办处、驻瑞典使馆经历了最初的外交生涯。不过,40年间,谢启美有一半时间在美国度过。1973年中美两国各自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老资格的外交家黄镇和布鲁斯为联络处主任。当时,谢启美是仅次于黄镇、韩叙(联络处副主任)的高级官员——联络处文化参赞。中美建交后,谢启美升任使馆公使衔参赞。前后相加,凡10年之久。自华盛顿返国后,谢启美担任外交部国际司司长。3年后,谢启美重返大洋彼岸的美利坚——这回是去纽约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担任大使衔的副代表。直至他被佩雷斯·德奎利亚尔任命为负责科技和发展事务的联合国副秘书长。
  谢启美的父亲谢仁冰是江苏颇有声望的开明工商业家。谢启美的兄长就是1972年1月屈死狱中的前外交部常务副部长章汉夫,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章汉夫原名谢启泰,现名从笔名“汉夫”而来。1927年在美国加入美共的章汉夫(后转为中共)曾到莫斯科中国劳动大学学习,并担任共产国际东方部研究员。抗战期间,他随周恩来在宁、汉、渝等地主办南方局机关报《新华日报)。1945年4月,章汉夫和陈家康一起,作为董必武的秘书,赴美国旧金山参加联合国宪章制定大会。天津解放后,章任军管会外事研究组组长。同年4月抵沪,出任上海外侨事务处处长。自新中国成立后,章汉夫是外交部建部时的三位副部长之一。嗣后,章一直在这个岗位上为中国的外交事业勤勉工作,前后长达22年,其功不可殁。外交部素有“二章一乔”之说,这“工章”里面的“一章’即章汉夫。作为秀才,他是《毛泽东选集》英译本的定稿者。如果不是令人诅咒的“文革”浩劫使他在1967年失去自由的话,他本可以为当代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更多贡献。斯人不再,痛乎惜哉!

    冀朝铸:他没有毕业就走出了那所坐落在波士顿之西坎布里的古老学
  府,回到了祖国。周恩来曾戏称他是“洋娃娃”,可西方传播媒界早有共
  识,他是中国首席英语翻译。六十年代中期,路透社声称,他是“英国伦
  敦皇家广播公司流利的播音员”;七十年代末期,《纽约时报》则断言,
  他是邓小平、卡特会谈“不可缺少的人物”,因为卡特找不到“完全合格
  的从英文到中文的同声翻译”。
  如果说军人是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的“主旋律”,那么外事翻译就是第三代外交官的基调。毋庸置疑,翻译出身的外交官是当代中国外交界的主力军。姑且不论外交部的地区、职能司局级的官员,即令以现任的5位副部长而言,从“语言天才”齐怀远(哈尔滨外专高材生)到杨福昌(留学埃及,阿拉伯语翻译),及至最近提升的徐敦信,都有过或多或少的翻译经历。迄今为止,在现任和曾经担任大使这一高级外交职务的434名外交官中(截至1991年4月底止),有过外事译员生涯的是多数。至于在现任的130来位大使中,翻译出身的占绝对多数。可以说,驻外大使是翻译“统治”的世界。冀朝铸是新中国第三代外交官的优秀代表人物。作为众望所归、众口一词的中国外交界“首席英语翻译”,在众多的“翻译大使”中,冀朝铸无疑是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冀朝铸出使英伦三岛前就已出任第三任驻斐济大使。在这个由320个岛屿组成的南太平洋“无癌之国”,他还兼任基里巴斯、瓦努阿图大使。和何英(前副部长,驻蒙古、坦桑尼亚大使)、唐海光(前驻智利大使)、林兆南(前叙利亚大使,已故)一样,冀朝铸大使也是一位归国华侨。这一身份十分有利他在伦敦唐人街、苏格兰等地展开侨务工作。冀大使每年都在大使馆招待旅英各界华侨,在唐人街为华人的传统欢庆节目——舞龙灯“点睛”。1991年除夕前夕,冀朝铸以依依惜别之情,举杯向与会华侨一一道别,全场报以热烈掌声,涌动的热泪倾诉着心底的真挚情意。冀朝铸在“雾都”的工作卓有成效。英国有影响的《经济学家》周刊对此评论说:“在中国使馆将会感到公事与乐趣最卓越的混合”,它“给外宾最深刻的印象是精美的食物,挑选而来的业务内行的客人和待人友好、令人轻松的中国大使冀朝铸”。两年前,该刊根据对外影响、工作报告、使馆建筑和招待水平等四方面,在一百数十家驻伦敦使馆评出两个最佳使馆,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使馆。对于各国驻伦敦外交官来说,谒见女王并非易事。至于进行内容广泛的交谈,自然更是“非分”的“奢望”了。前些年,某国驻英大使要求拜会女王时能随带翻译。女王平静而很不客气地说:“你在英国已呆了这么多年,应该学会英语,没有必要带翻译。”某大使赧然而无言以对。作为曾是中国第一流的英语译员,冀朝铸得天独厚,稳操胜券。2月20日,卸任在即的冀大使驱车来到白金汉宫向伊丽莎白辞行话别。双方就转机初露的中英关系、兵戎相见的海湾局势等众多的话题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度过了一个非常美好的中午。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冀朝铸1929年生于山西汾阳。相映成趣的是,9年前,这里也诞生过一位美国外交官——阿瑟·威廉·赫梅尔,他就是中国名字叫恒安石的美国前驻华大使。他的父亲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1915年来华的美国公理会传教士恒慕义(曾任汾阳铭义中学英文教员,至今仍健在的八旬老人。我国前驻丹麦大使王森即毕业于这所教会学校)。不过,冀朝铸出生时,恒安石早两年已随父母返回美国去了。九岁那年,冀朝铸随乃父冀贡泉赴美国纽约定居。冀老先生字育堂,号醴亭,早年东渡日本留学,获明治大学法学士学位。年轻时,冀贡泉曾供职北洋政府教育部,任职教育司第一科“主事”(委任级官员,相当于一般科员),恰与该时已崭露头角的大文豪鲁迅先生共事。鲁是第一科“金事”(荐任级官员,相当于科长)。用现在的话来说,鲁是冀的“顶头上司”、“直接领导”。冀贡泉在教育部的时间很短(不足半年),却与年长自己十一岁的鲁迅交谊颇深。冀后来回晋出任山西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育长(次年2月升任校长),后来又在山西大学当了7年的法科学长,最后官至山西教育厅长。在离京的10年间,他和鲁迅一直保持着友好的往来。每次赴京,冀必与鲁迅欢聚,鲁亦每每过访,觥筹交错,畅怀欢饮。在已出版的《鲁迅日记冲,共有7处提及冀贡泉。直到1921年10月2日,鲁迅在日记中还曾有和冀来往的记载:“星期休息。上午马幼渔、朱遏先来。冀君贡泉送汾酒一瓶”云云。
  冀贡泉旅美期间热心华侨事务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他曾出任蜚声美洲侨界的《美洲华侨日报》首任总编辑。据美国福克斯·马特菲尔德声称,冀老先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曾在华盛顿战时新闻署工作”,帮助把美国宣传品译为中文,向中国播发。冀朝铸在纽约读完小学和中学后考入波士顿之西坎布里的哈佛大学攻读化学。说起这化学专业,内中颇有一番曲折。其实冀朝铸那时先是钟情考古学,一心想去研究大恐龙,后来又对历史、建筑学、艺术发生浓厚的兴趣。但是父亲却是个赤诚的爱国主义者,他虽身在异国他乡,却心系三晋桑梓,早就盘算让儿子到大同开煤矿,所以执意让儿子攻研采矿。父命不可违,但冀朝铸灵机一动,来了一点“模糊哲学”,报考了化学专业,理由是煤是可以综合利用的,与化学密切相关嘛!老父也就奈何不得了。但是,冀朝铸来不及在这所校园里爬满长春藤的古老学府戴上博士帽。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后,冀贡泉急匆匆收拾行囊,携家人离开美国,回到了离别十余年的故国,那时,冀朝铸二十挂零,离毕业已不远。新生的祖国张开臂膊欢迎归来的游子,冀贡泉被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员会专门委员,并在乡梓就任山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在“文革”高潮的1967年,冀贡泉无疾而终,享年七十五岁。冀朝铸则入清华大学对口专业,继续他的学业,只是久居异邦,他已不太会讲中国话,所以后来周总理戏称其为“洋娃娃”。冀朝铸下苦功学中文,自学的教材便是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
  抗美援朝运动在国内蓬勃兴起,新中国有志青年皆以置身其间为荣。冀朝铸一心想投笔从戎,他放弃了去莫斯科留学,再一次失去了获得博士学位的极好机会。冀朝铸满以为这一下一定能如愿以偿,在战场和美国鬼子拼一死活,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青史留芳。谁知道当上了参加停战谈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的速记员。当时和冀朝铸在一起的还有后来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朱光亚教授,以及现在驻葡萄牙大使的过家鼎。后来冀朝铸专口译,过家鼎则向笔译发展。冀、过二人庶几是新中国外交界堪与比美辉映的一对双子星座。
  由于冀朝铸在美国读中学时就学会了英文打字,而且速度甚快,他很快适应了那里的工作。在板门店的日子里,冀朝铸用很短的时间学会了英文速记,他轻而易举地获得了中国代表团“首席打字员、速记员”的雅号,虽说是同伴间的一时戏言。直到30多年后,过家鼎还清楚地记得,冀朝铸是当时中方英文速记组的“主力”。说来也真有意思,实际上,依冀朝铸那时资历,还轮不到坐到谈判桌前作记录。只是由于谈判不顺利、对方按捺不住叫骂之时,冀朝铸才衔命登场,速记下对方又急又快的骂词,特别是美方掺杂着许多俚语方言的脏话。回去经过研究后,便在下次会议针锋相对奉还给美国的代表先生们。
  在战火纷飞的朝鲜战场,冀朝铸的吉普车逃过了敌机的低空扫射,侥幸大难不死。这样“人生险情”不只一次发生过。因为级别太低,冀朝铸没有资格乘坐那架坠毁在北婆罗洲沙捞越西北海面的“克什米尔公主号”星座客机。他是乘海轮前往万隆的,再次逃脱了死神的追捕,幸免罹难。在万隆会议的前后,冀朝铸随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参加了第一、二次日内瓦会议。
  有了数年的英文记录的经历,冀朝铸的中文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他开始了一生中长达17年的翻译生涯。最初,他只是为来访的贵宾,如来访的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的侍从、卫士当翻译,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为他们看电影时作英文讲解员。一年后,冀朝铸接替了浦寿昌,成了周恩来的第五任英语翻译(周的前三任英语翻译是黄华、龚澎、章文晋)。
  从1956年开始,冀朝铸担任周恩来翻译长达16年。在这漫长而令人难忘的岁月中,冀朝铸还多次为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作过翻译。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接见美国友好人士埃德加·斯诺夫妇,译员就是冀朝铸。他站在身材魁梧的领袖的左侧背后,被摄进了毛泽东与斯诺夫妇的合影。这张照片于当年12月26日毛泽东七十七岁诞辰日在《人民日报》和中国所有大报头版头条刊出,给了大洋彼岸的尼克松政府准确无误的信息:毛泽东欢迎尼克松访华。因而永远载入中美友好史册。冀朝铸以准确的传译、娴熟的译技、镇定自如的神态,使自己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中国外交界“首席英语翻译”的桂冠。60年代初期冀朝铸曾随周恩来出访欧非亚14国,有相当多的中国人从银幕上认识了冀朝铸和齐宗华——这位和冀同龄的优秀法语女翻译后来担任外交部西欧司副司长,现任国际关系学院教授。60年代中期,冀朝铸为陈毅外长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作同声翻译,获得西方传媒交口赞赏。英国路透社盛赞他的译技之妙,“宛若英国伦敦皇家广播公司的流利播音员”。从70年代起,冀朝铸参加了基辛格、尼克松历次访华期间中美会谈的全过程,直到他1973年赴华盛顿驻美联络处履新为止。
  1979年中美建交后,邓小平应卡特总统邀请访问美国。这是自新中国建交以来,两国首脑在美国本土举行的第一次正式会晤,朝野轰动。浦寿昌和冀朝铸分别作为邓副总理的特别助理和临时译员同行(冀时任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美国有影响的评论家福克斯·巴特菲尔德撰文,用很大的篇幅介绍冀朝铸:“今天早晨当邓小平副总理到达白宫时,第一个走到他身边和他一整天待在一起的是五十三岁(引案:应为五十岁)、头发开始灰白的哈佛大学毕业生冀朝铸。”“冀先生今天在灰色毛式制服的上面穿了一件深蓝色的大衣。”“冀是邓的翻译,也是中国外交部的官员。他的出身经历反映了中美关系的错综复杂情况。”“冀先生非常宝贵,因为美国政府没有完全合格的从英文到中文的同声翻译。”《纽约时报》还为此发表《不可缺少的冀先生》的社论,高度评价冀朝铸无与伦比的译技及其对中美会谈的重要意义:“冀朝铸在美国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可是冀先生却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人。如果邓小平没有把外交部的这位前哈佛毕业生带来作翻译,他和卡特总统的会谈就可能无法沟通。”社论最后不无痛苦地写道:“1972年尼克松总统和中国领导人在北京会谈时只能用他们的翻译。7年以后,这种屈辱——也许是损失——继续在美国本土出现。不管用哪国的话来说,这种情况都叫做荒唐。”巴特菲尔德先生和社论作者此言不谬。确确实实,直到前一阶段,美国国务院译员部可怜的22名雇员中,汉语只有两名,仅仅是个零头而已!白宫为应急,于是只好变通处理,临时聘请美籍华人陈立家(浙江天台人)充任卡特总统的中文翻译。陈立家的出现,虽然让美国政府坍了台,但是这位陈先生本人却藉此崭露头角,获得了哈默博士的青睐和赏识,登上了拥有10万职工、号称美国第十三大公司的副总裁宝座。
  冀朝铸此番来美充任翻译,实际上是重操“故伎”,他从翻译转行,已历春秋6载。
  正如浦寿昌过了不惑之年就退出译员队伍一样,转眼之间,冀朝铸也到了这个年龄。1973年周恩来充满情感地对四十三岁的冀朝铸说:“小冀,不能一辈子当翻译啊!四十岁是转行的时候了。”那亲切深长的语调和熟悉的淮安口音,冀朝铸终身难忘。周恩来的远见卓识给冀朝铸17年的翻译生涯永远打上了漂亮的句号。这时,婚后7年方姗姗来迟的宝贝儿子已经十岁。10年前,当冀小坦还在母亲腹中的时候,周恩来就替他取好名字。1973年晚春,冀朝铸作为中国驻美联络处高级官员,在阔别23年之后再度来到度过整个青少年时代的第二故乡——美利坚合众国。打这以后,他的经历和谢启美庶几近之。稍后几年,冀朝铸奉调回国,出任外交部国际条法司副司长,随后又任美大司副司长。1981年底,谢启美自美离任,冀朝铸第二次远渡重洋来到华盛顿,出任我驻美使馆的公使衔参赞。3年后,冀朝铸接替酷爱京剧、甚至“下海”的胡定一(北平军凋部中共方面翻译,建国后进入外交界,历任驻印度使馆三秘、驻加纳使馆一秘、驻英使馆政务参赞、驻旧金山总领事等职),出任公使,如同他在两年后又在伦敦接替胡定一那样。只是冀朝铸公使的任期并不长,几个月后,他就匆匆前往南太平洋岛国第一大城市——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美丽都市苏瓦上任去了。
  在写冀朝铸的时候,不能不提到已故国际活动家冀朝鼎,他是给了冀朝铸极大影响的、年长朝铸二十六岁的大哥,素来有“红色中国秘使”之称。冀朝鼎,号筱泉,1916年考进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中共“一大”前后,他接受进步思想,并有幸得到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耳提面命般的教诲。与众不同的组织能力,强烈的正义感,极富感染力的辩才,加上一副优美的嗓音,使冀朝鼎迅速成为清华园公认的学生领袖。这位清华学运的先躯曾因参加震撼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而被拘捕3天。在这以前,冀朝鼎与徐永瑛(解放后曾任上海外侨事务处副处长、外交部美澳司副司长)、梅汝傲(曾任战后远东军事法庭中国法官、新中国外交部顾问)等追求真理,组织成立暑假修业团。翌年,该社团改名唯真学会,其核心秘密组织“超桃”除上述翼、徐、梅三人外,还有女师附中的罗静宜(后来的冀夫人,当时名罗素书)。这群激进的青年学生接受了“劳工神圣”的新潮思想,十分关心劳苦大众的疾苦。他们办工厂,从事体力劳动,并且在西园(今清华气象台附近)开荒种菜。
  1924年秋,冀朝鼎在清华毕业后赴美,考入芝加哥大学主攻历史。他一边读书,一边从事革命活动,并以三分之二的压倒多数被推举为芝加哥留学生会会长。1927年春,冀朝鼎参加布鲁塞尔世界反帝反殖大会,在为血风腥雨所笼罩的大革命失败的白色恐怖中,经与会中共代表介绍,他毅然加入f中国共产党。冀朝鼎是第一批加入中共的留美学生,自然,也是清华大学最早的共产党人之一。冀入党后便参加美共中国局的领导工作,后来又根据美共领袖福斯特的指示办报。中国日益穷困的严峻现实促使冀朝鼎把兴趣由历史、法律转向经济问题。等到毕业时,他的英文博士论著《中国经济枢纽区域》在英美经济界深孚盛名,被当作西方学者研究中国的重要参考书。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高度评价说:“这一著作也许是迄今为止任何西文书籍中有关中国历史发展方面最卓越的著作。”1940年初,冀朝鼎回到祖国。从那时候开始,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他长期在国民党政府内从事秘密工作,历任平准基委员会秘书长、国民政府外汇管理委员会主任、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处长等要职。富有喜剧性的是,在重庆期间,冀朝鼎长期住在孔祥熙的公馆里。后来这位毕业于耶鲁大学的蒋氏“钱囊”终于起疑心了。他夤夜找来冀朝鼎,咄咄逼人地想从冀的嘴里掏出点什么:“朝鼎,你要老实说,你是不是共产党?”冀则以退为攻,含而不露地反击:“我追随你多年,我的一切你都清楚,你看我像不像共产党?”面对冀沉着冷静的神态,孔祥熙也被弄糊涂了,沉吟半晌,无言以对。“我看也不像,都是谣言。”孔最后只好尴尬地自嘲。冀朝鼎的睿智和革命坚定性还表现在他与前国民党驻苏大使蒋廷黻的唇枪舌战之中。在南京的一次宴会中,这位后来被伍修权特派代表大大嘲弄了一通的蒋博士挑衅性地对冀说:“为你的共产主义而干杯!”冀不加思索地举起酒杯,针锋相对地回击:“为你的法西斯主义干杯!”无疑,洁身自爱、立污泥而不染的冀朝鼎能如此大智大勇,他的后面有党。内战爆发时,中共驻沪代表团撤回延安,周恩来通过邓颖超化名写了一封指示信给翼:“吉尼(引案:周恩来)本拟留书给你,以临行匆忙未果。特代草数行以寄意。兹际时局严重,国运益艰,尤需兄大展才能之时,深望能更多贡献。……吾辈既有志,更宜具远大眼光。”
  在长兄革命思想熏陶下,耳濡目染,冀朝铸幼小的心灵埋下了革命的种子。不仅如此,冀朝鼎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锻炼、培养了和各种人物交往、周旋的才能,长期的涉外工作实践又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无疑,这也给了乃弟有益的借鉴。更主要的,冀朝鼎还是一位出色的英文翻译,这一点对冀朝铸来说,在翻译生涯的最初几年里,亦获益匪浅。早在1927年,冀朝鼎就给参加共产国际“六大”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当翻译。嗣后,他又去中国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团工作,任常驻代表邓中夏的秘书和翻译。建国初期,由于高级翻译人才匮乏,冀朝鼎间或也参加一些重要会谈的口译工作,他的能力和水平皆不同寻常,令人叫绝。某次,周恩来发表大段讲话。冀朝鼎一点没有记录,只是周讲一会儿,他屈起左手一根手指;再讲一会儿,又屈起一根手指。等周恩来讲完,他的左手恰好握成拳头。然后他从容上阵,翻译一段,伸出一根手指,再译出一段,又伸出一根。等整段讲话译完,左手又恢复了原状,真是妙极!在场工作人员事后无不叹为观止:“今天周总理的讲话和冀朝鼎的翻译都是世界第一流的……’有了这样一位名师的“传帮带教”,悉心指点,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天资,冀朝铸登上首席英语翻译这把交椅,也就不奇怪了。
  在结束本文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四位中国副秘书长多数留学美国,且多任职于外交部国际司(国际条法司)。四人中有两位是华侨,两位做过驻美国公使。有三位副秘书长的兄或弟亦是外交家(冀朝鼎至少算半个外交家)。就地域而言,副秘书长人选自南而北,先广东,后江苏,再山西。

                   (原载《传记文学》1992年第1期)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