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评述 台湾出生的吴小莉说她的报道激情来自正义感、好奇心和勇敢本性。从台湾辅仁大学大众传播专业毕业后,她从600多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主持台湾华视台的新闻报道时段。吴小莉1993年到传媒大王默多克所拥有的STAR电视下属香港卫视工作之前,已是台湾媒体的明星了。吴小莉并非一般人所称的那种正统的电视主持人,她以声音洪亮而著称,并总能在记者招待会上运用得恰到好处。她的新闻节目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阐述一些中国人不太熟悉的社会课题和娱乐趋势。除了善于利用嗓音外,吴小莉也善于调节快门,拍到想要拍的东西。她说她当新闻记者的目标之一便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发生的大事,无论何时,我都愿意去。”其实,不管她走到哪里,都有几百万双眼睛追随着她。 吴小莉,英文名Sally Wu,浙江新昌县人,身高:170公分,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系毕业。 1986年—1996年,任台湾中华电视公司新闻部主播。记者。 1993年—1996年,先后任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主持人、执行制作人、财经节目经理、台湾制作部经理。 1996年至今,香港凤凰卫视成立后任中文台主持人,节目统筹经理,主持的部分节目; 1998年4月至今《小莉看时事》栏目: 1997年11月“白晓燕案缉凶实录”; 1997年10月《江泽民访美传真》; 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特别报道; 1997年8月今日看大连系列《大连印象》; 1997年6—7月《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 1997年6月《柯受良飞跃黄河》; 1997年4月至今,《时事直通车》栏目; 1997年3月,《北京三月风》中国两会特辑; 1997年2月,《邓小平逝世特辑》; 1997年1月,香港特区军委北京春节晚会; 1997年1月,《一代名舰沉浮记》 是英雄造对势,还是对势造英雄 1998年3月份的中国总理朱镕基的记者招待会上:在这次记者会开始后,吴小莉举了几次手,负责“点将”的新闻组主持人王启人,却始终没点上她;直到答完第四个问题,朱镕基突然向王启人开腔说:“你们照顾一下凤凰电视台的吴小莉好不好,我非常喜欢看她的广播”。朱镕基语音未落,全场哄堂大笑,因为,人们想不到新任国务院总理,也喜欢看吴小莉的节目,并且当面“点名”。至此,吴小莉一路窜红,不仅成为凤凰卫视的“台柱”“女一号”,更在内地打出非凡的知名度。无论她出现在哪里,都会成为焦点。难怪有人说她是“记者中明星”。无论吴小莉出现在哪儿,又都会产生“明星效应”。例如每年的人大和政协会议,只要她在会场里出现,就马上被签名和拍照的人群“围困”,其中有工作人员和记者,甚至还有参加两会的代表,一位参加会议的省长对她说:“小莉,在这里你比我名气大”!有时,吴小莉到底是采访别人的记者,还是被别人采访的明星?连她自己也搞不清了。还有一次,小莉站在天安门广场采访时,几位站岗的解放军战士跑过来,她当时吓了一跳,以为他们又禁止采访,想不到其中一位战士红着脸说:“我们都喜欢您的节目,可不可以请您帮我们签个名?”小莉当时化惊为喜,马上为他们签名。 小莉的知名度可说是超过了一般的新闻记者和主持人,就算在街头散步,也有上来索要她的签名。 有人说,小莉的成功和知名得益于其漂亮的脸蛋,因为本来做时事节目的女记者特别漂亮的就很少,所以小莉显得格外突出,连总理都“点名”。但小莉很讨厌有人把她的漂亮跟她的工作联系在一起讨论。“面貌是父母给的,如果父母刚巧给了您一副好模样,应该感谢父母。电视主播靠脸蛋吃饭的,如果刚巧这个主播长得五官端正、样子清秀,那是观众的福气,跟其他的都没有关系。”小莉如是说。 1988—1993年,小莉一直在台湾中华电视公司任主播。记者,一帆风顺,得心应手。工资、得遇、人事都很好。但93年,当时的香港卫视中文台向小莉发出了邀请。当时,人才横向流动是鲜事,许多人对于小莉最终接受卫视中文台邀请,离开台湾,进入香港不可思议。但恰恰是这样的决断,奠定了小莉今后事业的发展基础。随后几年,媒体之间横向流动人才加剧,但小莉是来自台湾加盟香港卫视中文台的最早的一个。正如大陆的杨澜一样,她们都成为当今香港卫视的“四根台柱子”。随后几年,香港卫视中文台不断发展,后扩并为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在创建初期,凤凰卫视开始“造星”活动,通过制造一批凤凰台“明星”来宣传推广凤凰卫视,吴小莉、杨澜、窦文涛、方保罗成为“四大名嘴”,而吴小莉则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嘴”。 1996年,凤凰卫视中文台正式开播,小莉毅然决定放弃在台北的制作经理的工作,赴香港实现自己的更大的梦想。她说:“当我站在三峡边上,眺望辽阔的江面,我发现原来中国人的地盘是这么大!我的节目不是可以给更多的华人看到吗?”小莉感叹道:“在台湾,我是可以舒舒服服,风风光光地这样一直下去,但那样就变成一种简单的重复。去没有去过的地方,见没有见过的人,尝试没有做过的事,是我性格中一种强烈的本能”。这样只限台湾地区的台湾华视己难容小莉一颗宽阔的心。出于本能,也出于走入更大的梦想,小莉终于告别台湾,踏入赴港路。凤凰卫视联合大陆港台三地及全球华人,传播中华文明的强势特色,为小莉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其实,小莉在许许多多的机遇与挑战面前都能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大学毕业应聘台湾中华电视公司时,面对600多人的竟争,小莉毫无退缩,最终脱颖而出,成为中华电视公司的记者,后来又接受挑战从记者走向主持人,不久,又接受财经经理的行政岗位的考验。她说:“过去身为第一线的记者,为了每天有‘新闻’,难免失之于微观;而现在作为主持人,能有更充释的时间,针对重大新闻焦点,以就事论事的宏观角度作深度报道,同时,亲身参与幕后的企划工作,使得自主性、发挥空间都更为广阔,是相当过瘾的挑战。” 96年8月,小莉再次抓住机遇,接受了从财经节目经理调任台湾制作部经理,这代表着她是卫视中文台在台湾地区节目最高负责人,她已经由一个单纯的事务性的记者。主持人,转向一个带有行政性的负责人了。新的工作有新的挑战,也必然有新的机遇。从媒体人到管理人的角色转变,是她职业生涯中极为幸劳的,也是收获较多的一次转变。这次转变,她抓住了,并且很好地适应了。这使她跳脱了单纯的主持人地位而退居第二线,以媒体的宏观角度去观察和审视她所置身的媒体。这又是一次明智果断的选择和和奠定进一步成功的积累。 所以,小莉在其事业的奋斗历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机遇与挑战,正如每一个人在其人生历程中所经历的一样,但关键的是小莉能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并能当机立断,从而使得小莉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每一个成功人士的必然的一条规律。 吴小莉的成功绝招 小莉的成功,不仅归功于其敏锐、果断判断和抉择,更在于其特有的作为一名优秀记者的必备素质。她把自己从事新闻业十年来的经验,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穷追猛打: 这是她欧洲之旅,跟随朱镕基随身采访的体会。那是一次紧张的采访,同去采访的记者们都把她看作能让朱镕基对媒体多开金口的钥匙,有同行甚至对她说:“小莉,全靠您啦!” 朱镕基初到伦敦,在下榻的海德酒店,大厅内挤满了蜂拥的媒体,朱镕基跟侨民们握手后眼看就要离开,这时,吴小莉展了嗓门喊道:“总理,我们等了很久了,可不可以说几句话”。她的嗓门又大且普通话标准,朱总理很快听出了是小莉,恰时改变了主意,停下来走到小莉跟前,热情的回答了小莉的一个又一个问题。这是小莉的独家报道,更显得小莉的新闻具有真正的“新”和独到性。 后来,一行人到巴黎参观罗丹博物馆,她也有机会接近朱总理和她谈话。不断的穷追猛打,利用时机问问题,使得朱总理的保镖把他们也包围起来,保护他们。有时,朱总理被问的烦了,也会问小莉:“你怎么那么多问题?”但总理还是体恤新闻工作者的辛苦,因此十分合作,为小莉的采访作了最大配合。 还有一次,98年11月,小莉随国家主席江泽民赴马来西亚参加APEC领袖晚会,在此之前,江泽民主席表示APEC之行不接受媒体提问。但在关键时刻,小莉不限于旧框架,仍然穷追猛打,非要让江主席说说有关人民币会不会持续稳定的问题。最后,掏出10元人民币为线索使得江主席改变了主意,在小莉的追问下说了人民币稳定问题,从而使小莉采访具有独家性。 这种穷追猛打实际上反映的是小莉的敬业精神。也说明小莉具有作为一个新闻记者的最基本的素质。一个真正的优秀的新闻记者都应该具有这种精神。小莉只是把别的人想做而没有做到的事做了出来而已。 2:体力足,耐力足,吃不定时; 在欧洲采访期间,每天要向香港传两次卫星,做四条新闻,上一次现场连线,晚上十一点收工,一早睁开眼睛又是工作,坐上车就要睡着。真可谓是吃不定时,睡无定点。整个都是靠人的毅力和耐力。 香港回归时,凤凰台推出《香港回归世纪报道——60小时播不停》,小莉又是主播之一。这一次,她把家里的睡袋都带到了电视台,整个直播过程中,她脸上带妆有40多个小时,见缝插针地睡了约10小时。她的朋友跟她说:我们睡下去的时候,看见您在电视屏幕里,我们早上醒来时,怎么还是看您在电视屏幕里,而且从头到尾都是笑容满面。这个幕后代价有多大?别的不说,小莉体重在60小时内减掉了1公斤。当然欢乐也是等量巨大的,当60小时结束,回归完毕,走出主播室,吴小莉跟同事们疯狂拥抱在一起。至此,电视已经是小莉生命中的至爱。 采访直播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壶口瀑布,小莉又是主播。但野外直播环境险恶可想而知,风沙一起,连舞台都掀翻了,现场人物,无论俊男靓女,统统变成兵马涌。当小莉和伙伴们熬过了那场引起轰动的直播台,彼此抱在一起痛哭流涕,小莉说,那仿佛是经历了一场革命,而经历了革命的后的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 看上去,小莉只是一个弱女子。但在关键时刻,小莉都体现和发扬着新闻记者不怕吃苦不怕流汗甚至流血的精神。在这方面,她丝毫不比同行的男士们弱。因为她从来不会向任何困难低头的。 3,善于“钻空子”,施展“苦肉计”,向不可能挑战,“出奇招”: 那是在采访中山舰打捞出水过程中,这次凤凰台又派遣小莉去现场采访。但小莉事先没有任何准备,没有任何关于中山舰及打捞的资料。在这样的时刻,小莉善于“钻空子”,显示出了其作为一名好记者的灵感和机灵。当时,小莉就想上打捞船去采访。但当时有规定,禁止媒体上船采访,只允许隔岸拍摄。小莉首先想到是想办法去找到总指挥,因为,如果现场有领导的话,最好是把领导先攻下来,后面就好办事了。小莉马上找到了李总指挥,很快询问攀谈起来了,资料也问全了。人际关系也搞熟了。然后,小莉他们就往打捞船上爬,准备采访打捞船上员工。这时,公安上去阻止小莉他们上去,小莉转头喊了声:“李总,他们不让上船”。李总看了看小莉他们,挥了挥手,就上船了。第一道关很快打通了。接下来是第二道关:接近打捞员工。这些船工很多都是来自四川的,他们都在忙着下水打捞,而且上面不让他们接受采访,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小莉采访他们时,没有一个人愿回答他们的问题,很尴尬。后来,小莉从他们的生活聊起,问他们一些日常生活的事情,使得他们很快放松了拘谨和戒备,话多了起来,人也活了起来。最后,每一个船工都争先恐后的与小莉攀谈,摄影师抓住时机拍摄下一个个真实的一线镜头。这也是凤凰台独家报道,真正具有独创的新闻性。正是这样善于“钻空子”和“想点子”使得小莉主持、首播的许多节目具有真实的一线性和深入新闻背后的新新闻。也是人们喜爱看小莉节目的原因之一。 还有一次是采访新当选的香港特首董建华时,当董建华当选消息确定后,他在发表当选的感受后,开始媒体发问,现场都是以广东语一问一答。而小莉的广东话不是很好,而且她认为凤凰台的许多观众尤其是大陆的观众听不懂广东话的。所以,小莉必须用普通话提问才能让观众听懂,但事先大家都说的是广东话。小莉正在着急的时候。这时,董建华说“最后两个问题”。小莉心中一急,提气大声提问。她第一个用普通话大嗓门终于吸引了董建华的注意,赢得了董建华的同意可以用普通话提问,改变董建华只用广东话提问的回答的陈规。董建华也以普通话回答。或许这是唯一的一个用普通话发问的问题,也只有这个问题和提问和回答,大陆人才能听得懂缘故,当晚这个提问也成为中国中央电视台唯一采用和转播的提问。同时,小莉正是通过向不可能挑战,才赢得机会。赢得了宝贵的一问,提高了自己的声誉。 正是这样从来不甘于等待,总是争取在关键时刻勇敢出击,表现自己的特点,使她始终能高人一筹,别具特色。 小莉还有一绝就是嗓门大。她经常利用她的高嗓门“迭出奇招”。 随江泽民主席访日时,小莉和所有的媒体朋友在日本海固岛等候江主席出来。因为小莉嗓门大,所以站的比较远而且提问时基本上不用麦克风。当主席来的时候,旁边的朋友就说小莉你要叫,叫了主席能听到你。于是,小莉就拼命叫“主席,主席”,果然,主席先听到声音,就找到声音的来源,然后缓步走到小莉跟前。小莉乘机发问,问题是一个接一个,穷追猛打,不放过机会。还有一次,就是董建华当选后首次对媒体开放提问时,小莉也是到了最后也没轮到提问,急中生智使出绝招,拼命高嗓门喊“特首,特首”很快在300多名记者中,抢到一个提问的机会 勤练内功,又注重外表 吴小莉有两个梦,一个是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是一名记者,面对不断变化,日益更新的世界,在空中或在地上飞来飞去,把新东西传达给读者、观众。其次就是做名主持人。“我从未满足过,理想就是做一个新闻记者,一直往前不停的走,一停下来就是退步。就像是看风光,不知道下一处是什么景点,风光如何,不知道下一步做什么,但我要一直走去。有得必有失,我现在更瘦了,这是飞来飞去的结果;”这就是小莉的第一梦想,她已经或正在实现,这也是小莉的工作哲学与人生态度,正是这种永远“一直往前走”的精神,激励着小莉从成功走向成功。 小莉的第二个梦想是“走遍全世界,环游地球。”可惜这个梦还未最终圆满。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就没有去过。但她相信一定会实现第二梦想的。因为她喜欢未知,未知的东西和世界对她有不可抗拒的魅力和吸引力。 正是这两个梦想成为小莉工作的永久动力,表面上清纯、高雅、漂亮,笑容满面的小莉在舞台后面却是拥有一股阳刚之气:坚韧、耐苦、追求、敬业和理想。 凤凰台行政总裁刘长乐的话最为中肯:“小莉的成功,更多的是来自她自己的勤奋。她那‘永久的笑脸’后面都是辛勤的汗水。”在制作《九七回归60小时播不停》节目的过程中,她连续三天带妆作业,诱发严重的皮肤过敏症;采访朱镕基总理的欧洲之行,她集采、编、播音、发稿于一身,累得几乎脱水休克;有时《小莉看时事》节目因忙碌无法即时完稿,急得她痛哭失声,哭罢再挥泪上阵。“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我会悲叹我实在顶不住了,”可事过之后,她照样笑容可掏地出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她一直在努力实现其“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的理想。 小莉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她始终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工作高”。往往一工作起来就六亲不认,母亲常抱怨小莉不回来,即使在台湾工作,有时也“三过家门而不入“只能在飞机场上一个电话向母亲道别。有一段时间,她向公司请假,准备写自己的传记《足音》,在家深居简出,暂时放弃工作。本来认为日子很惬意的,但后来她终于因为与外界隔离而发愁,最后因没有去工作而问得发慌。这终于敲碎了她一直嚷嚷不休工作幸苦要早些退休,回来享清福,或者嫁人后在家里相夫教子做少奶奶的美梦。因为她找到不得不工作的理由——烦闷。很快她取消假期回公司上班,她又开始生龙活虎起来。重新和同事们谈笑风生,恢复了生命和活力,又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因为她热爱工作,工作已经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虽然,小莉偏爱工作,但这绝不意味着她没有快乐和交友。她的最大快乐就是工作,每次在舞台上或舞台下,小莉都笑容满面,那不是虚假的奉迎的笑,那是发自小莉内心的快乐。“快乐是不假外求的,我有一位朋友十分聪明,而更让我欣赏的是她对人生的坚强和积极乐观。”这是小莉的肺腑之言。也是她的人生哲学。她喜欢一句名言“昨日已成历史,明日还未可知。”此刻是上天的赐与,所以我们称它做现在(Present),活在当下是我奉行并努力实践的人生观。我们珍惜现在拥有的每一个Present(又一个意思是礼物的意思,即上天赐予的礼物),因为它真的是上天的赐与。我的父母给了我热爱生命和欢乐的能力,我会宝贝到老,老到鸡皮鹤发,齿牙动摇,或许您会看到80岁的我仍开怀大笑的模样,即使那时我已老掉了牙,但至少我知道我能成功地活过每一时刻。 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哲学使得小莉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走向一个又一个胜利。 小莉不但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和人生,同时也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同事,朋友和领导。 在中外记者会上点名事件后,由于小莉身价倍增,开始流传“小莉现在让凤凰卫视在香港和大陆大为出名,有没有向公司要求升官加薪?”的谣言。她诚实的说:“没有”。一来她把成功归功于凤凰卫视全体同仁的努力;二来,因为这是她一贯的工作哲学;她说,她只会问“一份工作,是否做得开心?有没有成就感?有没有发挥空间?”所以,其他的什么,她真得是很少考虑。她工作时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男儿豪情。所以她的老领导、台湾中华电视公司企划总宝理黄先生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小莉豪爽的个性,乐于助人的态度,在争名夺利的电视圈子真是少见,也加强了我要培植她的信心。”“她功成名就之后,仍不改清纯本身,对人处事仍谦和有礼,毫无骄之色,真是难得。” 小莉自己也说,我之所以每天拼命地跑新闻,一来因为自己的新闻病;二来是自己受重视,从新闻部经理,副理,采访组长,企划组长,他们对我工作的肯定,更使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虽然,小莉的成功归功于其追求理想的乐观人生哲学和积极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等内在因素,但也不可忽视,小莉的成功也不乏因为其有“漂亮”的脸蛋等外表形象。 凤凰卫视素以擅长“造星”著称,而造星首要工作,除了主持人本身应具有的内涵、素质、定位、形象外,荧屏宣传,定位包装也很重要。小莉加盟香港凤凰台,上班的第一天,编导看到她的第一句话不是说节目内容而是说:“小莉,我下午约好发型师先带您剪头发。”于是小莉由半长发变成新潮的适合做时事节目的主持人形像的“羽毛剪”。第二步是约好造型师,逛街买衣服,“我希望你从头到尾的造型都不同!”编导Candy对小莉说。果然,用“羽毛剪”的新发型和新包装而有一番新气象的吴小莉,一出现在她作华视记者时的老地盘——交通部时,引来一阵惊艳的欢迎声。以后,小莉的节目更受欢迎,小莉的形像不能不说是一个影响因素之一。人们想到小莉马上就想到那一身靓丽的形象。 小莉自己也是很爱惜自己的脸蛋的,电视造就了小莉,小莉对电视感恩之余也痛恨异常,因为正是这个“电视“夺去了她的青春年华,由于必须频繁地浓妆,“电视”也是破坏她美丽的容颜的凶手,是加速她老化的罪魁,说起这些,小莉咬牙切齿,相比起来,她对自己脸蛋的热爱可能更甚于对电视的热情。小莉强调自己并非工作狂,她有她的工作原则,如果工作破坏她的两件事,她就一定告诉自己停下来去休息,一是健康,二是美丽——美丽永远让道给工作。当然,美丽也是为了工作。在小莉心中,观众和听众是第一位的,只要观众和听众需要,有时又不得不加班加点,不得不浓妆上台,不得不推毁自己的容貌,因为心中永远有着一个愿望。“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在自己开播的节目结束时,温馨地对她的观众说上一句:晚安,中国人,无论你在哪里。”此时此刻的吴小莉,已经把全世界的中国人假想成为她未来的观众了。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我”。——这是她永恒的追求和超越一切的理想。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