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
安子:每个人都能做太阳 “嘭嘭嘭”、“嘭嘭嘭”…… 奇怪,明明电话说好马上来的,她也爽快地应允等我,怎么才几分钟,就没有人了?难道走错门了:9栋,401,没错儿呀! “安子,安子——”顾不上几许文明,我大叫起来。 在深圳,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安子的。《深圳青年》有安子的“打工联络站”,《深圳商报》有安子的,“打工妹信箱”,《深圳特区报》有她的《青春驿站》连载,深圳电台有她的专题节目“安子的天空”。连我的老朋友朱先生初涉深圳,也一见面就向我打听:“安子何许人也?” 幸与安子有几面之交,得以为朋友一一道来。 富丽堂皇的晶都酒店会堂,文学界、新闻界朋友济济一堂。 “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女友》杂志社记者,这位是安子。”热心关照我的孙文小姐还在陆续为我介绍,我习惯性地伸过手去,走过来的是一位很清秀的小姐。那会儿还不知安子这两个字意味有多深长,只觉得该是一个女作家很漂亮的名子,安子。 在深圳住下来,始知电视里、报刊上频频展露的那个打工妹出身的女作家,都是一个人,安子。 安子的家在离深圳400多公里的广东梅县,父亲开餐馆,安子从小就学会了搞卫生、洗碗、招待客人,常常天未亮就去买菜。勤劳的大女儿,也格外受父母宠爱,常常会得到“小费”——买菜的找头获准归属个人所有。不过这种“有偿”劳动并没有把安子熏陶成一个企业家或商人,却使她成了文人,原因是她把每次的小费都买了书。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女孩,个人藏书数目竟有500余册(难怪安子日后会成为作家)。 那时的安子名叫安丽娇,那个农村女孩还根本不知道梅县以外有个深圳,更不会想到几年以后她会成为那个现代都市的名人,她的户口问题会承蒙市长亲自关照…… 信不信由你,很多大事都起因于偶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深圳打工的表姐来安家做客,表姐周身洋溢的外面世界的精彩气息,感染了安丽娇,安丽娇欲罢不能,揣一颗不安分的心随表姐到了深圳,汇入了百万打工族的人流。 7年,她做过电子厂插线工、印刷公司制版工、餐厅服务员、总经理秘书,换了7份工作,6次“炒”了老板,最后因读夜大不能加班被老板“炒”了。 安丽娇好后悔当年学不好算术闹退学,她对步她后尘也来深圳打工的胞妹说,不学习不具备一技之长,你就只能做流水线工人。现在妹妹边打工边学电脑,不日这个丑小鸭将会变为白领丽人。 你的上帝是你自己,别人谁也救不了你。深圳交给安丽娇艰辛,也教会她生存。7年打工,别人挣得家财“千贯”、“万贯”安子却子虚乌有,挣的钱全都付了学费。这7年安子得了初中、高中、大专3个文凭,参加了女子文学刊授学院、文学创作提高班、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写作专业函授班3个进修班。 进了城的打工妹眼花缭乱,心猿意马,安丽娇却把别人喝咖啡、逛马路的时间都用在学习、写作上,40万字出手,30万字出笼。 成千上万的打工妹还是打工妹,可安丽娇早已成为安子,机会只偏爱那个有准备的头脑。 不知是喊声还是打门声唤出了屋里的主人,安子打开房门,丝毫没有歉意的样子。 天太热,安子在里面装空调的卧室写作,外间厅房又堆着一排墙样的书,不知是太多的书吸音,还是安子太专心,反正我俩差点失之交臂。 严格说这才是安子的家,梅县那个是娘家。 这间住宅是过渡房,因为安子的户口刚刚办来,正式房还要按部就班。比一般深圳人家“穷”多了,彩电、冰箱、一张双人床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空调是家里老人送的,也许算陪嫁? “说说爱情。你们真的很和谐,不吵架吗?”关于安子的报道,见得不少,别人知道的,我也知道了。可是那个城市青年、深圳大学中文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又直接进了深圳市委宣传部,在深圳文坛屡次获奖、小有名气的诗人——客人(这个名字配安子真很相当),当初是怎么看上一个农村打工妹的呢? 电话铃声响起,安子拎起听筒:“……不行。王哲在等你呐!限你10分钟回来,拜拜!”显然是客人请假晚归未获批准。 不到10分钟,客人就出现在面前了,真名邱金平,一个挺帅小伙。 “吵架当然吵过,但我们确实很和谐。”安子授命他回答问题,自己到厨房做饭。 那个周末,安子、客人双双受邀去赴一个盛大舞会,哪知客人到场后。很受女孩青睐,竟无暇顾及安子,安子不耐冷落,终于走到客人面前:“对不起,我回去了。”客人未及反应,安子已转身不见了踪影。客人原本有客人的想法:夫妻在家,有什么话不能说?既然出来了,不妨多接触一下朋友。现在看这想法行不通,安子显然是生气了,客人思谋着待会儿早点退场,回去的路上给安子买些她爱吃的香梨,权作赔礼道歉。谁知安子又回来了,还不到20分钟。安子毕竟是安子,不同于一般女人——客人不无赞赏地对我说。 “夫妻间应多些彼此欣赏和尊重。我那时走出去就觉得自己很不明智,这样下去也不知两人会闹到什么程度,会使感情错位,因此我又折回去了。”对于那次舞会,安子这么对我说。 像民间传说中男女首领相识相恋的故事一样,作为打工妹一族的诗人头儿和深圳大学诗社的头儿,她和他聚首谈诗。适逢客人失恋,一个娇娇小姐负他而去,他痛苦万状。有心的安子为他买了蛋糕,又精心安排了生日Party,客人应邀出席,方如梦初醒:那天是自己的生日。 失恋的男孩,天天是一条牛仔,一件T恤,一双早该扔掉的球鞋,安子为他买来衬衫、领带,让他从头到脚焕然一新,失恋的男孩才知生活原本有多种模式…… 那么当初客人知不知道安子不仅是个没有户口的打工妹,而且还是农转非的等侍者呢? “如果他一开始就知道,那我们就不会有今天了。”——他们也不是超凡脱俗之人,那一系列的烦杂手续和夹杂其间的送礼人情,令每一个普通人望而却步。 “我有几次想问她,但都被她巧妙地挡驾了。”客人作着轻松的回忆。 “我想让他晚些知道,到时我们有了感情,一切就不成其为问题了。”事情像安子预料的发展。他们拍拖得如胶似漆之后,安子带客人回娘家时,她让父母告诉了客人这问题。 惊讶安子这丫头的心计,也佩服安子的“胆识”。世上很多人,信命、信天,把自己的命运交由别人,而安子最最与众不同的,就是把命运的缰绳始终把握在自己手里。 安子的体会是:“在家里要做好妻子,才能写出好文章,我的文章大多要由客人来看,想当年,就是客人一句‘经历是一笔财富’,才使我拿起了笔杆。他能提出很多建设性意见,很中肯,他能从大量的打工仔来信中挑出很多好问题,我们彼此互补,生活上他依赖我,写作上我依赖他。他心甘情愿给我看文章。再说写得累了,下楼买买菜,做做饭,也是调节。” 继那本《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出版之后,安子正在夜以继日地与深圳几位文人合著《深圳的维纳斯之谜》,他们鼓着劲要一鸣惊人。 说到她的成功,安子说她一方面是比较幸运,一方面是比较努力。 安子崇尚的格言:“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 一个打工妹出身的女孩,如今都成了一颗太阳,我们这些比她条件优越的人还有什么可说?那些自怜生不逢时的人们还有什么可叹的呢? 好了,朱先生,这就是您要知道的安子,如果您想见她,我乐意引荐。不管她有再多应酬再多稿约。这点面子她会给的,是不是,安子? 作者:王哲。原载《女友》1992年第十期。 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 这里有一片闪现若干个太阳的晴空。 ——题记 在深圳市作家协会主持召开的“打工文学座谈会”上,一位貌不出众的女孩子一边软语温言“请多多指教”,一边捧送给我一张名片。打从那一时刻,我和安子便有了交往。 应邀登门造访,与来自京都、桂东、粤北的4位打工妹不期而遇。在客人、安子伉俪的倡议下,我们五女二男结伴同行,溜达着穿过荔枝公园,嬉笑着钻出篱笆墙洞,相继走进了日月花酒家。就在漫不经心“饮早茶”的席桌上,就在无拘无束“闲聊天”的氛围中,我的脑海中递次闪出了本文的“腹稿”。 “我向10岁的深圳少年讲述:我的姐妹们……” 《深圳特区报》自连载系列纪实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以来,鹏城广大读者无不谈论著安子及其打工一族的事儿。 自然,最能引起感情共鸣的,是百万之众的打工仔。打工妹。一时间,“寻找安子”的信件如雪片般转到了安子的手上。 一位在油画厂打工的女孩子一往情深地写道:“当朋友问我心目中的偶像是哪一位时,我表露无遗,是您——安子!” 一位来自东北某座小城的打工仔直言不讳地表白:“曾爱过舒婷、汪国真,如今真诚地爱上你,我们千百万打工一族的安子!”…… 毫不夸张地说,在深圳特区,迄今没有任何人能够替代安子在打工仔。打工妹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原因在于,尽管她也羡慕大街上流行的花裙子,也向往歌舞厅时髦的浪漫曲,却义无反顾地认定了一条很苦很累的路,选择了一支笔,替奔波在生活激流底层的打工姐妹说话。在一首小诗中,她深情地“向10岁的深圳少年讲述:/我的姐妹们——/在一个‘?’还没形成七勺星的时候/在一个‘O’还没形成红太阳的时候/走进流水线的灿烂朝霞中/像自语又像发誓/是我们/为中国建造了一个深圳!” 当然,为中国建造了一个深圳的有功之臣,岂止是打工妹、打工仔。从上述诗句中,人们强烈感受到的,是安子对打工姐妹的炽热情感,以及她们充分认识自身价值的自豪与自尊。 而深圳特区,也并非外界人士想象的那般美好。这方热土虽然为打工仔、打工妹创造了种种机遇,为他们提供了物质上某种程度的富裕和精神上某些方面的满足,却同时又使他们备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举目无亲、生计失落等等窘境中,不少打工仔、打工妹向安子倾诉衷肠。 一个被不公正“炒鱿鱼”的打工仔,用长达5页的篇幅叙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临结尾时有这么一句话:今天的我,去何处“自我推销”? 一个落款“恳请呼救失落之女”的打工妹,在信中这样写道:生活的不平,爱情的多难,人生的坎坷,等待着安子姐的剖析…… 展读这类来信,安子的心像针刺一般难受。作为一个打工妹,她感到有责任去慰藉他们受创的心灵,增强他们拼搏的信心。于是,在打工之余,她常常约见他们,并借助新闻文化单位设置的“安子信箱”,用自己切身感受诉说“深圳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大都会,只要你热爱生活,就会寻找到你所需要的东西”;或以他人生动的事例表明“深圳不相信眼泪,只相信自强不息。”…… 正是这样,几多打工仔。打工妹调整了失衡的心态,鼓足了生活的勇气;也正因如此,安子不仅是受到他们钦佩、崇拜的“大人物”,而且成了值得他们信赖、爱戴的“贴心人”。 “爱情是天赋的权利,但它要靠自我的造就才能获得” 奔波在生活激流底层的打工姐妹,对于安子,不仅仅是钦佩。崇拜、信赖、爱戴,而且还有几许羡慕,羡慕她的才于,更羡慕她有个“如意郎君”。安子也曾多次说过:在感谢深圳塑造了我,同时感谢客人给了我一个温暖的家! 当有人打趣地对客人说:“你也得感谢安子给了你一个温暖的家”时,客人眯眼微笑,连连点头首肯。 当我像一些打工妹一样怀着好奇的心清,而又以一个记者的思路探询安子的“恋爱秘诀”以及“热恋轶事”时,她信口说出“爱情是天赋的权利,但它要靠自我的造就才能获得”,尔后,便沉浸在温馨的回忆之中。 1989年,乍暖还寒的初春,不知是缘于诗歌,还是“安子”这个名字注定她将“收留”客人,这对妙龄男女在深圳大学相识了。第一次走进客人的宿舍,安子凝视着他床头墙壁上“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的手书,禁不住怦然心动。是刚刚经受了一场情感裂变的洗礼?抑或是面前的造访者是一个很有潜质而又分外纯情的女孩子?第一次相会,客人就对她说起了大西北的漠风,高原上的帐篷……哦哦,这初次见面仿佛成了一对故人别后惊喜的重逢!于是,安子勇敢地握住了客人伸出来的双手。 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彼此开始用心灵的诗句编织爱情的花环了——我的小安子: 你知道我透过茶色玻璃窗看那深南大道的感觉吗?很早地,我就被溶化在思念你的柔情之中了…… 你忠诚的客人 1989年中秋夜邱,我亲爱的: ……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之于我的爱。有如四季的更替,因有了阳光、雨露、冷热而使万物自然地滋长着。 你梦中的小安子 1990年2月6日午夜 然而,一个大学本科毕业分配到市委工作的有为男儿,会真心与一个没有深圳户口的打工妹“拍拖”吗?安子曾有过疑惑,好心的姐妹都劝她“别自作多情”(当然,这些都是过去的事了)。 就在荔枝公园青青的草坪上,这对情侣的故事被热吻的夜风翻开了美丽的一页。就在1990年圣诞节的钟声里,他们接受了圣诞老人和7个小矮人衷心的祝福。 那次在日月花酒家“饮早茶”的时候,我单刀直入地询问客人:“你难道没有想过,与一个打工妹成家会遇到种种困难吗?” 客人仍然眯眼微笑,厚厚的两片嘴唇间流溢出甜蜜:“或许是我们都有颗慷慨丰富的心灵,不蜷缩在生活的角落,勇于直面人生,才酿造了这满怀激情的生命与爱! 客人不愧是诗人,虽没有正面回答我的提问,却以诗句般挚诚的心声撩拨了我的思绪。 安子固然以“自我的造就”获得了真正的爱情,但是,女人的一半是男人。倘若没有客人观念上的更新,倘若深圳户籍的男性青年以户口、金钱、地位等眼光取舍爱情的价值和家庭的组合,也许,安子至今仍在寻觅她所期冀的“白马王子”吧? 从这个角度看,安子感谢客人给了她一个温暖的家,就入情入理了。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深圳户籍的男性青年难道不应该效法客人吗?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造就的打工妹,正以她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期待着…… “我终于发现,我拥有了大海,而大海也同时接纳了我” 她们期待着更多更多的人认可她们的青春价值,期待着在深圳“有个温暖的家”,却同时愈来愈意识到“自我造就”的特殊意义,并在心田中竖起了效法的榜样——安子,无疑是优秀代表之 安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岭南女儿家适中的身材,典型客家妹子的脸蛋,文文静静的举止,普普通通的衣着。在娇美、艳丽、爽朗、活泼的女性比比皆是的边陲都市,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实在平凡而朴实,朴实得让人感觉到几许乡土气息。不过,她那白净的皮肤,潇洒的短发,深邃的眼神,温柔的谈吐,以及那用心聆听他人言笑的神态,却流露出一种令人愉悦的魅力。待和她作过几次交谈,待获知她“自我造就”的历程之后,这种魅力就更加逗人喜爱了。 那是在1984年盛夏的一个烈日下,一个身子单薄的17岁的女孩,告别了粤东北故乡的群山、流水,独自闯到了深圳…… 那是在某电子厂的流水线上,一个懵懵懂懂的妹子,“机器人”般地往线路板上插着零件,待回到两溜12张上下铁床的12平方米的陋室,累得真想大哭一场…… 那是在某宾馆的收银台前,一个胸前别着024号牌子的姑娘,总是微笑着迎送形形色色的宾客,因此很快被晋升为“领班”…… 那是在某装饰公司的设计室里,一个满头秀发、初来乍到的青年,居然一举搞成了构思新颖的广告画册图案,因而被封为“总经理助理”…… 那是在深圳大学中文系星期天大专班的教室中,一个衣着简朴的打工妹转动着一对眼珠,悉心聆听着、思索着老师的话语,不时专注地作着笔记…… 上述几个镜头中的“主角”,自然是安子。 就在找工之余刻苦攻读的日子里,凭借偶然翻到一本《女子文学》的契机,安子发现了“自我造就”的新天地,并在一位青年作家的鼓励与扶持下,坚定了走文学创作这条道路的信心。于是,在喧闹的噪音里,在蚊子的叮咬中,在不眠的台灯前,在疲乏的晨曦下,她孜孜不倦地耕耘着缪斯的园地。于是,她的名字连同那一篇又一篇诗文出现在各种报刊上,她的形象连同“青春节拍伴我行”的旋律闪现在《明天会更好》的电视荧屏上,她的声誉连同来自四面八方的“期望”被装进了各种各样的“安子信箱”。于是,她以“打工者优秀代表”的身份,迈着轻快而又沉缓的步子登上了《百万星光耀鹏城》大型文艺晚会的舞台。 也正是在这种时刻,她深深地、深深地感激所有那些关照着她、关注着她的人们,并由衷地发出了心声:“我终于发现,我拥有了大海,而大海也同时接纳了我。” 这大海——就是百万打工大军无悔的青春,就是深圳经济特区绚丽的人生…… 作者:李志。原载《深圳商报》1992年1月18日。 安子:一曲歌来一片情 安子来了。 今年2月,她来《特区企业文化》杂志社报到,编辑部从此有了一位名人“记者”。 一袭橙黄色时款长裙,清爽利索的“运动头”,对人恬静地一笑,话语属于岭南式的甜润柔和。 安子不是那种艳丽逼人的女孩,很纯朴地打量你,给你一帧微笑。 第一次见面,安子给我一种“人缘好”的印象。 报刊把安子说成是一个“明星级打工妹”,问安子,安子说安子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一群想做太阳的打工者。 一个打工者就是一颗星,百万星光耀鹏城。 A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人带。 原来安子周围有一大帮“铁哥铁姐们”,自发组织起一个“打工者之家”,专为“难兄难弟”两肋插刀,打抱不平。 这需要侠气、豪气,更需要爱心。 深圳大家乐舞台。“星光熠熠欢乐夜安子天空文艺晚会”拉开帷幕。 安子把深圳歌舞厅走红的歌王舞后,歌后舞王请到这里义演。 这歌舞一族也是打工者,他们用自己的歌,自己的舞来表达这个生存空间的悲和乐,爱和美。面对密密层层的人群,安子这样“隆重推出”自己的同胞。 在一次编前会上,安子给自己报了一个采写题目——百万临工忧思录。 那几日不见安子的踪影。 其他同事说安子去采访了。 从电视上、报刊上见到安子与团市委领导到医院去慰问受欺凌的小保姆袁杏花。 袁杏花事件一时在特区传得纷纷扬扬。安子回到编辑部,一提起此事,亦忧虑重重,眉毛锁得紧紧的。 她在深圳广播电台自己主持的“安子的天空”节目中,呼吁社会各界给袁杏花更多的同情与爱。 在众同事的策划下,安子在本刊亦推出了专版,就袁杏花事件引发了一长串关于临工权益的思考。 千万双手,托起了袁杏花心中的太阳。 B 清晨的阳光下,祥杜鹃绽放了动人的红色…… “安子的天空——深圳打工妹作家安子图像展”在市文联一楼的现代摄影中心展出了。 林祖基、李海东、刘波等市领导来了,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工会、共青团。妇联、劳动局等负责同志来了,安子周围的兄弟姐妹来了。 安子的生活很普通,也很平凡。没有惊天动地,也没有惊心溅泪。 然而安子成长的一个个脚印,从电子厂插件工、宾馆服务员、印刷厂制版工、到写字楼文员。经理助理、编辑、记者,却充满了动人故事。清朗智慧。 安子面对时光的流逝,把烦恼与焦虑化为进取的清气,给人留下一些小小的感动,小小的感悟。 杂志社同仁给安子送上了花篮,也送上了深深的祝福。 C 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 深圳,每一天都在悄悄酝酿着新的热点、时尚和梦想。 1993年5月3日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我见到了安子,一个打工妹走进了人民大会堂。 安子当选为共青团十三大代表,并坐在大会主席团的位置上。 一时间,安子又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人们所淡淡的话题,成了新闻人物。 荧屏上的安子,依然从容地微笑着。 安子的身后,有100多万打工同胞支持她,她理所当然要微笑。 微笑着走向生活。这是安子之路,也是每一个深圳人必然要走的路。 D 也许是一直与打工一族同呼共息的缘故,安子一谈起打工仔。打工妹,总是有些慷慨激昂。 有很多人慕名来找安子。 甚至闯到安子的家里去。 少不了一番接待,少不了一番相劝。 假如深圳多一些安子,多一些人扎扎实实为建设深圳的百万临工做些实事…… 现代社会的喧嚣与忙乱,使生活激流底层的打工仔、打工妹,时常徘徊于心的困惑与茫然。 而安子,借着美丽的文字与电波,把寻找清静自我的过程写下来,说出来,是祈望在梦与醒的边缘的打工同胞,多一点点醒转,少一点点迷惘。 E 生活是一幅巨大的画布。 安子把所有颜料,竭尽全力地涂在上面。 每次与安子交谈,总觉得她试图在超越自己。 有人说安子是“一本书主义”,只有一本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 有人看到安子获得一大串荣誉与桂冠,功道:安子,你慢点走。 安子自己很冷静。泡沫人生,何争名利? 她对我说,文学的真髓是一座桥,她愿意是这座桥,从一颗心通向另一颗心,最后抵达人性的深处,引出大颤栗、大悲悯、大欢喜、大神秘…… 基于此,她又捧出《青春絮语——打工者情简》、《安子的天空——打工仔打工妹情简》、《人性的超越——百万临工大扫描》三本书,她参与市委宣传部写作组,即将在报刊推出反映深圳女性12年历史心灵变迁的《深圳的维纳斯之谜》…… 安子倾情,吟唱一首首人生咏叹调。当少男少女从中找到自我的时候,体验的岂止是相知,还有那无尽的情意…… 作者:姗怡。原载《特区企业文化》1993年第四期 在安子家做客 以文会友,与安子神交已久,但却一直未能晤面。记得当初是编发了安子的一篇特稿,那正是“安子热”由深圳向内地迅速蔓延之时,我编发此稿便是自然。不久,就收到了安子的信,信的内容已模糊,倒是安子的字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拘规格却苍劲,不能算好,但却与众不同,颇有风格。倒是与我的字有些相似(我一向以我的字难看无形而深感面上无光),这下我高兴了,拿着安子的信喜形于色地喊找到了知音,并且还是位名人。 接下来,大家七嘴八舌地评论安子的照片,集体印象是很精干的女孩子。我端详良久,最后才“哇”了一声,说:“怎么一脸青春痘?”这当然是我的夸大之词,从照片上看只隐约有几个而已。所以一见安子,我就紧盯着她的脸看,之后,叹日:“安子的皮肤竟是如此的白净、细腻,细长的眼睛有神又含情脉脉。”是一位温情美丽的小妻子样。客人(安子的丈夫)及时解释:“女人分两种,一类是婚前漂亮貌美的,一类是婚后更加光彩有魅力的。”他很肯定地下结论:“安子属于后者。”我们笑。安子娇嗔地打了客人一下,之后,我们合影。 因为在家里客人穿着很随便,安子便说:“阿邱,去换西装。”看客人有偷懒之势,她马上加了一句:“不用打领带。”客人才很不情愿地领命而去。却只换上衣没换裤子,理由是照不到裤子。但这理由没成立,还背上了应付了事的罪名,最后是二换衣服才拍了照。但仅仅是这么一件小事,却也让人感到小夫妻俩的恩爱、风趣和默契。 那么自强不息、拼搏努力的安子,在家里在丈夫面前却是那么娇态可掬。是的,生活中的安子是一位热情爽朗的朋友,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小妻子,是一个尽职教子的好母亲。在家里,安子没有女强人的影子。见了安子才知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想象都不正确。 去深圳前,与安子通电话,安子用很动听且节奏很快的声音很快为我的住行做了安排。我这人自理能力不是很强,就一任她的摆布。飞机误点,到时已是晚上6点多,匆匆吃了份麦当劳,就往安子家赶。一见面,安子就说:“我们都在等你吃晚饭。”我不太好意思地解释:“你没安排我在你家吃饭,所以我就在外面吃了。”安子埋怨道:“真是的,在我家住,当然就在我家吃了。” 多么纯真的安子,让人感到那么亲切。一如曾德虎先生的描写:安子是一位很纯很纯的女孩,纯得让你鼓不起半点坏心眼。她像原始森林中的一眼山泉,净化了你的心灵。在安子面前,那些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及自己的防卫盔甲都一并掷弃了,我们无所顾忌地畅谈。 从打工妹成为名人的安子,依然有着女孩子爱美的天性,爱打扮,爱照相。我们躲在她书房看她那几本厚厚的影集。我不时地评沦一下这张好,那张美,安子也不时地抱怨一下:“你看,这张完全可以照得很好,衣服这么靓嘛,表情也很丰富嘛,可怎么就这么不上镜。”她很遗憾。说真的,安子本人比照片上漂亮多了。 接下来,就翻看安子的衣服,像搞时装展览似的,安子闲暇也喜欢逛商场,当然不会像那些都市新富豪一类之中的什么女一样,很俗艳的女人,却毫不矫揉地将时装一套一套地选放到手推车里,直到堆得高高的才罢休。我也常在商场来来去去,这些情形便让我在心里起了一种清贫的悲哀。我们的智慧比她们低吗?我们的劳动很廉价吗?我愤愤地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安子默默地听完,说:“我们也有赚到很多钱的机会,可是我们没去赚,这就说明我们与她们的不同。我们钱不多,可未必不如她们潇洒。” 安子也逛国贸大厦,也逛免税商场,但只是看款式,然后再去大众化的衣摊上买来搭配,有那份很好的气质和很高的审美观,如此搭配起来,丝毫不比那些动辄几千元的时装逊色。有时披衣摊主人认出来,见了打工者的偶像,当然是惊喜,便会把衣服硬塞在安子怀里,怎么也不收钱,可别说深圳人钻进了钱眼里,真情依然在,就看你怎么去赢得。安子的努力、作为与爱心,换来了社会给予的荣誉和人们的认可,所以她虽没有很多钱,可是她很富有。 安子逛街也很有意思,客人说:“那时安子就没名没姓了,我就只喊‘喂’,有时就会有不认识的人也回头。”看着温文尔雅、性情随和的客人,我开玩笑:“如果安子想去逛街,而你又不想去,这时谁听谁的?”客人温和地笑:“这就得两人讨论,最后采取折衷方案,我在商场门口看人对弈,安子自己进去。”如果达不成协议呢?“一般都能达成。”客人也很狡黠。 客人与安子确实是珠联壁合的一对,事事配合得恰到好处,事业上如此,生活上也如此。 客人是有些书卷气的诗人和评论家,理性的东西多些,而安子则是感觉型的,所以在创作上,客人对安子在理论上做些概括和指导,而在生活上,书生气很浓的客人就完全依赖安子了。而安子也是个很能干的主妇。客人很自豪地说:“安子能烧一手漂亮的客家菜,什么时候让你大饱一下口福。” 很遗憾,我因来去匆匆,竟没能吃上安子烧的那手好菜,直到临别我都为此耿耿于怀。客人安慰道:“留个希望吧,别一次把什么都领略完了,那就没个盼头了。” 第二天,恰恰是“三八”妇女节,身为报社群工部负责人的安子活动安排了一大串,就把我全权委托给了客人。客人请了一天假,奉命来陪我。我很过意不去,客人笑笑说:“没关系,今天这日子,一年不就这么一天嘛。” 一路上,跟客人聊了很多,客人很健谈,当谈起自己妻子时更是一往情深。我是有些感动,末了,还是决定写一写安子,但是安子其人其事,美丽的爱情故事,传奇的奋斗历程……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报刊均介绍过,再写也没什么新意,只有安子为人母和家庭生活情况倒是鲜为人知。 记得一进安子的书房,首先被吸引的是那整整一面墙的书,安子介绍说,这书架是自己设计的,双层。否则书多便放不下,还建议我也搞个这样的书架,我汗颜自己没几本书,仍尽量不动声色地翻看安子的藏书。一下发现一些有关胎教之类的书籍。我有些惊奇,客人介绍说:安子非常在意对下一代的培养,这些书都是她在怀孕期间阅读、参考的。她很注意胎教,读童话、听音乐……后来,他们的小天使终于出生了,芳名邱安安。从此他们的家庭生活又增添了一份欢乐,也增加了一份负担。开始,邱安安是由婆母来照看,婆母当然把自己的小孙女当做掌上明珠,一心一意呵护,但这个年岁的人毕竟没受过多少教育,因此,安子与客人决然从并不高的工资中挤出几百元钱雇了一个文化水平和各方面素质都不错的姑娘做保姆,使小安安从小就接受有具体方案的教育。母女情深,为了孩子,安子不惜金钱,也不怕自己吃苦受累。 但是为了工作,她又不得不割舍了许多母爱。刚生下小安安的几个月,安子与人合写的《深圳的维纳斯之谜》正进行得最紧张,安子负责写打工妹那一部分,她不得不到处奔波,采写,同时,她在《劳动时报》的那份责任又大。无奈,安子便毅然给孩子断了奶,送回了老家由父母抚养。自己全心投入工作。但是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安子便会拿出孩子的照片,一遍一遍地看,一面对客人唠唠叨叨地忆述着孩子的一些音容笑貌,往往喃喃着眼泪便流下来了。 现在,一切都如愿美满了。我初到那天晚上,刚坐定,一个打扮颇为古典的小精灵便甜甜地喊阿姨了。还很大方地给我们分吃她的食品。这位小精灵也就是大名鼎鼎的邱安安了。小孩子很有灵气,很可爱,音乐一响起,她的小屁股也会跟着一扭一扭的,蛮像那回事。 关于邱安安,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客人就有了一篇美文来描述了,那篇文章写得至情至深,美丽绝伦,题目叫《有一种美丽可以抵达未来》。很为安子高兴,有这么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现在远在天涯,也深深地为她祝福。 作者:王蘋 原载《海南青年报》1995年5月2日 安子:一同走过从前 一 时至今日,我仍然记得那个挎着大黑包、穿着黑套裙的女孩。还有那一袭长长的黑发。 她从蛇口来,边打工边读书。友人介绍道。 她还写诗呢,友人进一步隆重推出。 我打量着这个会写诗的女孩。女孩子也默默地打量着我。 窗外有风吹过。轻柔的风,使三月的阳光明媚不已。 二 第一次到蛇口找她,适逢狂风暴雨。 在水湾头的打工部落中,我扯起嗓音,大声地叫起她的名字。声音穿过密密麻麻的雨幕,抵达12排的一个窗扉上。 她穿着拖鞋跑下楼,一脸的诧异与感动。 两人一房的宿舍,整洁温馨。引人遐思的是桌前那一盏桔黄色的台灯,还有那一排书架。 她正在读书。外面是雨的世界。 送我走时,雨季已过,清幽的南山悠然挂着一轮红月亮。 后来知道女孩叫安子。 三 安子不知道布什是谁,还说这姓布的,是她第一次听我说。多年之后,我对她说起这个笑话,安子说是我杜撰的。她说她知道布什是谁,只是假装不知道罢了。 那时安子甚少读报,又没电视可看,不知道布什,没有什么稀奇。 但安子知道很多打工故事,为其中的很多人,写了一小篓诗歌。 蛇口小报上,经常有她的诗作。 蛇口半岛诗会,安子被选为常务理事。她写诗愈发勤奋了,很得意洋洋了一阵子。 四 友人钦佩安子的自学精神。在《深圳特区报》发了一篇通讯《一个“不安分’的打工女》。 安子很不高兴。被称为“打工女”,她自觉无趣。加上“不安分”,老板见了报纸,分分钟会炒自己“就鱼”。 到好几家小报摊收购那张报纸,只为不让更多人知道安子是一个“不安分”的打工女。 起先把友人责备了一通,后来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又把友人请到小店“嘬”了一顿。 从此不再怕别人说自己是打工女。打工就打工呗。安子微笑着告慰自己。 五 不想打工这份泥饭碗说碎就碎。 老板要她加班,不要去上课。否则,炒她的“鱿鱼”。 在PS版上涂了几年流行色,这回再也涂不下去了。安子只好含泪作别蛇口,再次一无所有。 那一阵子,深圳天空又高又蓝。蓝得安子无处可去。直到今天,她才知道那叫安子的天空。 六 选择一部《格林童话》。选择我的“平”字,她的“安”字,在一个平安夜里,我们举行婚礼。圣诞老人和7个小矮人作为我们的证婚人。她的头发剪短了,把长长的故事留给周围的打工一族。 在八卦岭,安子边上班,边构思与她同呼共息姐妹们的篇章。 她只想再现生活,为大家说话,给青春立言。 在通心岭某幢宿舍的一个角落,灯光常常亮到深夜。 七 青春没有驿站,只有生生不息的追求。 《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在《深圳特区报》连载,使“寻找安子”的呼声增加了几十个分贝。 信,雪片似地飞来。安子把自己埋在信堆里,一封封认真地回信。深圳报刊、电台于是有了“打工仔、打工妹信箱”,“安子信箱”,“安子的天空”……安子有些惶惑。 许多问题,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她还是个小女孩,一下子要成为“心理学家”,似乎有些勉为其难。 然而她不能使求助于她的同胞失望,安子行程匆匆,不少行家都成了安子的老师。 八 家里的煤气又没有了! 又一拨“打工英豪”聚在家中“叹”安子烹调的美味佳肴。 小小的茶堡,堡出几多壶浓浓的情意。笑声琅琅之中,一封封读者、听众来信在他们手中拆阅、解答。 安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想做太阳的打工者。“安子的天空”里,时常飘扬着那句口号“只要敢闯,每个人都有做太阳的机会”。 安子被评为“深圳十大杰出青年”。安子被选为共青团十三大代表。 九 安子成了一颗璀璨的打工“明星”。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香港《文汇报》等大众传媒都报道着“深圳有个安子”。 时常有记者“杀”上门来访问。安子重复着被问过多少次的问题,摆出各种姿势与人合影,一转身是满脸上的无奈与茫然。 有好几次我替她挡了驾。有个记者竟撰文说安子太傲,不谦逊云云。 我好想念以前的日子,可以享受平静。安子有次很动情地说。 到服装市场去买衣服,安子要我暂时别叫她“安子”。何故?给人知道安子买衣服也在砍价,怪不好意思的,安子说。 唉,做这样一名安子,也不太容易。倒是有个成衣档主,得知来买衣服的是安子,执意要送一件衣服给她。让她感动了好些时日。 十 一群民俗文化村的高山族员工,在安子生日时送给她一颗珍贵的孔雀蛋,祈盼安子永远像孔雀开屏那样美丽动人。 一位香港打工同胞,慕名送给她一个BP机。 看到别人腰间BP机响个不停,她心中羡慕。开台那天,她独跑到一旁,自己给自己CALL了一遍。听着:“嘟嘟”的响声,她顽皮得意地笑了。 为打工仔、打工妹搭通天地线,也为自己,为迷失的自己找回一些童真。 十一 深圳外国语学校进修教师官本芳行找到安子。 “打工妹、打工仔”该如何翻译?宫本问。翻译成工作上班的男孩、女孩吗? 被雇用的男孩、女孩。没有深圳户口的青年人。安子努力解释道。 “户口”?宫本不明白“户口”对打工妹、打工仔的重要性。 宫本正在翻译《青春驿站》,有朝一日,日本会读到这本书。 十二 咚、咚、咚。 午夜敲11声,开门一看,来人说是找安子的,从杂志上读到安子,一路从大连奔到深圳来,求安子找个工作。 来人连边防证也没有,偷混进关内的。 少不得一番换洗接待,好言好语相劝他们回去;打探清楚行情再来闯深圳。不几日,又来一批求职者。安子苦笑。自己开公司就好了,把大家都接纳下来。 十三 安子的天空——深圳打工妹女作家安子图像展开幕。嘉宾如云。安子,作为打工人文精神的象征,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安子自己都觉得是被推上舞台的。倒是主办单位天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她有缘,1986年她在南园宾馆当领班时,曾被该公司评为先进工作者。 回忆之树,往往能结出温馨如梦的果子。 十四 安子是一个女孩。 水一样的深圳女孩,走在街上,凭相貌丝毫引不起人们的注目。 然而安子是一个好学上进的女孩,获得了社会的承认与敬重。 在一次庆祝“三八”妇女节的电视节目里,我悄悄对安子说:鲜花与荣誉是暂时的,做我的太太是永久的。 安子嗔了我一眼“这句话是该我说的”。她说这话时,一脸的灿烂。 作者:客人。原载《深圳人》1993年第二期 |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