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三章 悬案三年





  转眼间,1953年春天到了。
  朱南出任南京市公安局刑警大队长已有3个年头,这期间,他领着大伙儿破了多少案子,自己也讲不太清楚。案子破了就破了,撂一边,拉倒,时间长了,也就跟过眼云烟似的给忘到脑后去了。
  可3年来,有桩悬案,却一直像座山似的压在朱南心上。只要一想起这个案子,当时的一幕幕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朱南眼前……

               一、湖面浮尸

  那是1950年6月3日,地处南京城东北的玄武湖翠桥水面浮起一具女尸。女尸是公园勤杂工老王头大清早在湖边扫地时发现的。
  “今早,天才放亮,我趁着凉快,拖把竹扫帚到翠桥去扫地。歇气时,我拽了颈上的毛巾,想到湖边去洗把脸,就看见那尸首在湖边上飘着。起初我以为是死猪、死狗什么的,也没太介意,可用扫帚挑去上面的草一看,妈呀,是人的尸体,就匆匆报了案,而后就一直守在这里等你们来。”老王头连说带比划地对接到报案后匆匆赶到的朱南等人说。
  浮尸打捞上岸,经法医初检,死者系女性,五十岁左右,身高约1.56米,上身穿灰色斜襟布褂,下身穿黑色布裤,左脚赤裸,右脚穿一只白色布鞋。
  朱南一边顶着阵阵恶臭,蹲下身子仔细察看这具女尸,一边对小马他们说:“从死者衣着打扮和身体状况来看,像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身上没有发现任何可以证明身份的东西。尸体头部及周身无钝器打击创伤,也无锐器捅刺、劈砍、切割创伤,但手、脚和脸部等肢体裸露部位,有防御性伤痕。最为关键的是,死者颈部紧紧地勒着一根细长的麻绳!尽管死者到底是生前溺水(即被凶手勒昏后,投湖溺死),还是死后落水(即被凶手勒死后,沉尸灭迹),以及确切的死亡时间,还有待法医解剖尸体后才能做出鉴定结论。但死者系他杀,已经是确定无疑了!”
  他站起身来,将现场周边环境全方位地审视了一遍,发现浮尸的地点,位于玄武湖公园翠洲环湖小路的左侧,西边是音乐台和翠桥,再过去就是玄武门;北面是烟波浩森的湖面;南边,城墙根下,是一大片杂草丛生、荆棘横陈的灌木林。“这里虽然地处偏僻,游人罕至,但三面向外敞开,全无屏障遮挡,视线极为开阔,驻足数百米以外,对此一览无余。显然,案犯不敢在此行凶杀人。这里不是第一现场,只是抛尸现场。尸体没有坠系石块等助沉物,因水浸泡,加之天气炎热,腐败膨胀,产生大量气泡。浮出水面后,会顺风、顺水飘移。但玄武湖只是个内湖,不通江。河,所以,不存在由上游远飘而来的可能。况且,玄武湖堤岸上,终日游人不断,湖面上又时有渔船往来,若有尸体飘浮,早应被人发现。尸体上覆盖着厚厚一层杂草,不可能由自然因素形成。那么,一定是有人从地上拔起它们,特意投掷在尸体上的。谁?凶犯!目的是想掩盖罪行,防止尸体过早暴露。玄武湖公园,一般不允许外来车、船进入。尸体长1.56米,重约百余斤,没有切割、段碎。案犯不可能在大热天扛着一具女尸,招摇过市,远道来此沉尸灭迹。那么,不难推测,案犯行凶杀人后,就近投尸湖中。此案第一现场应该就在附近,就在附近!”想到这里,朱南掉转身子,目光落在了距湖边约四十米远的音乐台背后那一大片齐胸高的草丛。
  “走,上那儿去看看。”朱南领着小马等人来到音乐台背后。他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折断一根草茎,朝着阳光,仔仔细细地看了一会儿,悄声自语道:“没错,典型特征与覆盖在尸体上的草茎完全一样。”他一步一步细致地搜索着,走向草丛深处。他停住脚步,抬头环顾,立即发现左侧不远处的草丛,不知是何缘故,倾伏了一大片。他拔腿走过去,俯下身子细细察看,然后扭头对小马说:“你发现没有,这里的草被人踩过。”
  小马不加思索地说:“这有什么奇怪,前面是音乐台,来的人多,难免有几个喜欢钻草案子的人,随便坐坐躺躺呗。”
  朱南用手指点着说:“从杂草倒伏的面积、凌乱无序的状态来看,不像是有人坐卧所致。你看,好几撮草被人连根拔出来了。”
  小马说:“那可能是孩子们闹着玩……”
  朱南语气肯定地说:“不,这里曾有过一场殊死搏斗。”见小马诧异的样子,他解释道,“你看这两道长约十多米的拖拽痕迹。我曾在别的案发现场多次发现过这样的痕迹,这是因身体重心失衡、后移,足跟着地,被人架着腋窝,拖、拉移位,留下的痕迹。毫无疑问,这里是第一现场!凶犯在这里用麻绳勒死了被害人,然后将尸体拖至湖边,沉尸灭迹。凶犯害怕罪行暴露,又返身拔了些杂草,撒在沉尸的水面上。”
  离开现场时,他吩咐小马道:“马上拟一个《认尸启事》,报局长签发,明天同时登《新华日报》和《南京人报》。”
  第二天下午,一个中年男子攥着一张当天的《新华日报》,匆匆跨进市公安局刑警大队:“同志,我……来认我妻子……”说着就呜呜地哭了起来。
  朱南打量着跟前这个涕泪横流、不住抽噎着的男人,皱了皱眉头,说:“你先别哭,慢慢说。”
  “我叫顾贵荣,是上海铁路局南京办事处职员。”这个男子扬了扬手中的报纸,“认尸启事上的照片看不太清楚,但上面讲的死亡时间跟我妻子失踪的时间相同,相貌特征和衣服的颜色也都跟我妻子一样。只是……”
  “只是什么?”朱南见顾贵荣说话有些吞吞吐吐,敏感地意识到其中必有缘故,便追问道,“你把话说完嘛。”
  顾贵荣说:“……我妻子6月1日失踪以后,昨天和前天都曾给家里来过信……”
  “哦?”朱南心想,“这就奇怪了!顾妻既然昨天还给家里写信,那至少说明她6月3日还活着!而玄武湖那具无名女尸的确切死亡时间是6月1日上午,看来这具尸体不可能也不应该是顾妻。既然如此,也不必再领顾贵荣去认尸了。”但当他见顾贵荣一脸凄楚、恍惚的神情,心想:“还是让他认一认吧。”
  不料顾贵荣见了尸体后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朱南不免有些疑惑:认错了?不会吧,死者是被凶犯用绳子勒死的,面部特征未遭破坏,辨认并不困难。他望着恸哭中的顾贵荣,指着解剖台上的尸体明知故问道:“看清楚啦,她是你妻子?”
  顾贵荣抽噎着点了点头:“那是我三十多年的结发妻子呀,变成灰我都认得。”
  “你妻子叫什么名字?”
  “顾周氏。”
  “多大年龄?”
  “五十一岁。
  “有工作吗?”
  “家庭妇女。”
  “有文化吗?”
  “读过三年私塾,后来又上过小学堂。”
  “失踪的具体时间?”
  “六月一日,上午八点钟以后。”
  朱南来回踱了几步,最后停在顾贵荣跟前:“你妻子六月一日上午就已经死亡,怎么会在死后,接连给家里写来两封信呢?”
  顾贵荣一脸疑惑:“是呀,我也觉得奇怪。”
  朱南想了一会儿,问道:“是她的亲笔信吗?”
  “信不是她自己写的。她的字我一眼就能认出来的。”
  “信在哪里?带来了吗?”
  顾贵荣哆哆嗦嗦地从裤兜里掏出那两封信,递给朱南。

             二、神秘的“死者来信”

  朱南将两封“死者来信”平摊在桌面上细致观察,首先注意到这两封信所用信封不同,寄发地点不同,字迹不同,收信人姓名不同。
  朱南拿起“死者”6月2日由本市新街口邮局寄出的第一封信,见收信人姓名是“周静珍”,便问:“周静珍是谁?”
  “我二女儿。”顾贵荣说。
  “你女儿怎么姓周呢?”
  “随她妈姓。”
  “你老婆叫什么名字?”
  “她一个家庭妇女,没大名,我家的户口本上就写‘顾周氏’。”
  “哦,”朱南又问,“你一共几个孩子?”
  顾贵荣回答:“3个女儿,老大周雅珍,寄养在上海我妹妹家,老二周静珍,老三周玲珍,随我们一起在南京生活。”
  朱南没再吭声,从信封里掏出一张黄宣纸竖条信笺。信是用毛笔写的:

    静珍女儿:我自和你妹妹吵嘴后我非常的烦脑,我想把他养这么大,
  他敢说不要我管了,人生在世就是为了儿女,我这次出走是突然了,现在
  我住在朋友家里过几天,大概三、四天就回来了,你们也不着急,就要你
  妹妹改过也就行了。你一放学赶快就回来,小心点家户,一切的事情你要
  负起来,不要给你阿爸生气。这信是朋友家的小孩写的,才进小学五年级,
  你看人家的怎么样。
    祝你负责
                        你的母亲
                     六月二日早八点半写
                      (注:抄录原件)

  朱南仔细阅读了这封信,发现信的书写格式不太规范,语句也不太通畅,字又写得蹩脚,且有许多错别字,像是一个初识文墨的孩子所写。
  朱南就信中所提及的相关细节琢磨了一会,问顾贵荣说:“从信中内容来看,你妻子离家出走的原因,是因为跟女儿吵嘴,有这么回事吗?”
  “一把刷子,就只是为了一把刷子哟!”顾贵荣跟朱南讲起妻子失踪前与女儿吵架的事,“6月1日,我小女儿玲珍要到玄武湖公园去演出,一大早起来就忙着梳洗打扮。她穿好衣裙后,发现脚上的白凉鞋脏了,随手抓起橱上的一把新鞋刷,跑到院子里的水龙头上去冲刷。她母亲买回那把刷子是留着刷衣服用的,见玲珍用它刷鞋子,急了,冲到她跟前一把夺了下来,并大声嚷:‘你这个败家子哟,有新的不用旧的,一点也不晓得怎么过日子。’玲珍顶撞她母亲说:‘不要你管,就不要你管!’她母亲气极了,嗓门也就越发地大了,站在院子当中,没轻没重地数落起女儿来。”
  “咳。”顾贵荣叹了口气,他似乎直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明白,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怎么会演变成这般悲惨的结局,“一大早,叽哩叭啦,在个院子当中吵。我听了心烦。就对妻子说:“喔唷,不就一把刷子嘛,几个钱,值当这么吵吗,也不怕别人听了笑话。’不曾料想,妻子正在火头上,见我护孩子,气得将手中那把刷子一摔,呼天抢地吼了起来:‘这个家,我不当了!你不就比别人多拿几个钱嘛,美得不轻。如果不是我把家,从牙缝里使命往外抠,能攒下今天这些家底吗?红木匣子里那点积蓄,只怕早被你们给糟践光喽。’”
  顾贵荣说到这儿,埋下头去,沉默了好一会儿:“后来女儿走了。我劝了妻子几句。她好像也消了气,和我一起吃完早饭,关了窗,锁了门,照例把钥匙拴在裤带上。我上班,她拎着篮子去买菜。可等我晚上下班回来,两个女儿说,妈妈一天没回家。我想起早晨的事来,心说,她会不会还在跟女儿呕气,跑到哪儿散心去了。可等了一宿,也没见到她的影子。第二天下午,就收到了这封信……”说到这里,顾贵荣禁不住又呜呜地哭了起来。
  朱南十分用心地听着顾贵荣的叙述,一边冷静、客观地做着分析和判断。
  “你妻子以前跟家里人拌嘴呕气,离家出走过吗?”朱南待顾贵荣稍稍平静下来后问道。
  “从来没有。”顾贵荣肯定地说,“她跟了我3O多年,一次也没在外面单独过过夜……”
  “那天,你妻子吵架时,说起‘家里那点积蓄’的事……”
  “你不提,我倒忘了。”没等朱南把话问完,顾贵荣就猛然想起,“6月3日傍晚,静珍洗澡,要换衣服,打开箱子一看,傻了!全家人的毛衣、春秋装、衬衫,统统不翼而飞,只剩下几条破裤衩扔在箱底。我一惊,连忙打开五斗橱,取出红木匣子来,打开一看,也被掏得个精光。”
  “那只红木匣子里原来都放了些什么?”朱南追问。
  “7个金戒指,引块银元,还有几张美钞。那可是我们家的全部积蓄啊!”顾贵荣补充说,“第二封信上讲,那些东西都是我妻子自己拿走的,鬼话,骗谁?我才不信呢,那绝对不可能!”
  “嗯!”朱南随手捺了烟头,拿起6月3日从上海北站邮局寄出的第二封信。
  第二封信里有一张四寸照片,朱南抽出来看了看:“她就是你妻子?”
  顾贵荣点了点头。
  “这照片是什么时候拍的?”
  “去年春节,”顾贵荣回答说,“我陪她在南京环球照像馆拍的。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时拍的是一寸的。她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扩印成四寸的我就不知道了。她曾跟我说,这张照片拍得不好,老气横秋的,她不喜欢。所以就一直扔在那只红木匣子里,不肯放到镜框中挂起来。”
  “哦。”朱南似有所悟,但没有再多说什么,展开信笺,专心致志地读起信来。第二封信是这样写的:

    贵荣夫君:想你接我信后一定感到奇突吧,我本应早该给你消息,只
  是自六月一日离家后各事烦恼,实无暇写信,万请谅解,家中一切首饰衣
  物等均是我拿的,望你不必追究,假使顾问亦是枉然,特告。现我已至沪,
  特将最近拍摄照片一张寄奉给你,你留下亦好,撕了亦不妨,万事我亦不
  能在你跟前,知道你一定要过问我的奇怪行动,但此出是我本人主意,望
  你亦别为我有所可疑问,暂时我亦不愿告诉你我的所在地,不过在沪亦为
  调节身心,一时之消遣罢了。望你也不要为我多想,有特别消息还是我问
  候你较为妥善,但你接受不接受我不知也,但是为达我的心意,决定这样
  做了,若你要有不利于我的举动表演,报告警局,事情发生,一在上海等
  地盘扩大而若给你找到,亦不利于你,此事家丑不事外扬,有损身份名誉,
  深深想想进行为佳,我这贸然地来一大套不入耳语,望你能同情,原谅我,
  万分感激,余言下次再谈吧,望勿见怪至盼,敬祝你家中幸乐。
                        顾氏上
                     六月三日晨书 由上海
                      (注:抄录原件)

  朱南注意到这封信书信格式相当规范,老式书信套语很多,文绉绉的。信也是用毛笔写的,行楷字体,流利雅俊,颇具功力,与顾周氏的第一封信截然不同。
  他抬头问顾贵荣说:“你刚才说,大女儿寄养在上海你妹妹家?”
  顾贵荣蓦然之间闹不清朱南读罢第二封信,为何忽然提出这个问题,点点头说:“是的。”
  “那你上海都有些什么亲戚,能跟我说说吗?”
  顾贵荣说:“我岳母、嫂子、妹妹都在上海。”他想了想,又补充道,“我侄女顾静娴、侄女婿笪炳生,也在沪上工作。”
  朱南一一记下了顾家上海亲戚的姓名和住址。
  天已渐黑。朱南就尸体如何处理,征询了顾贵荣的意见。要他遇有什么可疑情况,及时跟自己联系,便送他出门。
  “一定要逮住凶手,替我亡妻报仇。拜托了。”临别时,顾贵荣朝朱南深深鞠了一躬,抬起头来,眼眶又有些红了。

               三、山重水复

  朱南立即着手各项调查工作、很快了解到:顾氏夫妻本本分分,与外人素无仇隙。顾贵荣对发妻感情甚笃,从不与别的女人有过密交往。6月正日他全天值班,始终没有离开过办公室,不具备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
  显然,顾周氏被害,情杀、仇杀的依据都不足。
  案件侦破的唯一重要线索就是那两封“死者来信”。朱南反复研读后认定,这两封信必为凶犯所炮制!目的在于稽延案发,掩盖罪行,混淆视听,转移公安机关的侦查视线。
  朱南从信中发现几处“马脚”:
  首先,凶犯暴露出自己熟知顾家情况。来信通讯地址准确无误,信中所涉及到的顾家成员的姓名、称谓也无一差错,尤其是知道并利用了6月1日顾家母女拌嘴呕气这一偶然事件。
  其次,凶犯窃取、扩印并寄回死者生前存放在家中的照片,又在信中提及“首饰及衣物”,诡称死者随身携出。这恰恰直接暴露出顾家失窃物品系凶犯所盗!顾家门窗完好无损,凶犯肯定是在杀害顾周氏以后,寻得死者拴在裤带上的钥匙,投锁人室行窃。
  本案性质,最大可能性是谋财害命!
  朱南结合现场勘查情况判断,凶犯熟知顾家情况,并能以某种借口将顾周氏从其住处丁家桥骗到玄武湖公园偏静处杀害,必定为顾周氏熟人且稔知现场环境,应排除流窜作案的可能性。凶犯用麻绳勒死顾周氏后,移尸4O多米后抛沉湖中,应是身强力壮的年青人。凶犯杀人后再返回顾家行窃,事后又分别从本市和上海投寄信件及照片,迷惑并恫吓顾家人,说明凶犯既胆大妄为又奸诈狡猾。
  朱南决定,全面摸排所有熟悉顾家情况,具备作案时间,尤其是知道顾家母女吵架风波的人。对顾家沪、宁两地的亲友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注意发现可疑线索。他自己与侦查员小马立即启程赴上海调查。
  6月9日傍晚,他与小马推门走进上海山海关路民生照像馆。这是他们连日来按图索骥,在上海滩找到的第27家照像馆。
  朱南取出顾周氏那张四寸照片递给老板,直截了当地提出了查证要求。
  老板从暗房里拽出一个伙计。那伙计接过照片只瞟了一眼就肯定地说:“这张照片是我扩印的,上面有店里的暗记。”接着又说,“当时,顾客拿来一张一寸的照片,让放大成四寸,说是等着急用。”
  朱南闻言,两眼放光,心弦“噌”地一下绷紧了,他急切地问:“你能回忆起那人的相貌来吗?”
  “那人的相貌?……”店伙计翻起眼珠子,用心地翻寻着记忆。
  朱南将心提到了嗓子眼,周身的血液也一下子全都涌到了脸上,他目不转睛地紧盯着那伙计的嘴唇,恨不得伸手进去将自己想要的东西给掏出来。
  仿佛过去了很长时间,那伙计“啪”地一声耷拉下眼皮,摊开两手:“嗳,记不起来了。”
  朱南的心咕隆一声直往下坠落,脸上的血色也跟退潮的海水一样席卷而去,留下沙滩似的一片苍黄。他的呼吸变得粗重起来:“你再好好想想,这很重要。他长什么样,个子多高,穿什么衣服?你总能想起点什么来吧。”
  店伙计望着这位操着浓重北方口音的汉子,掂量出他话语的分量,情知事关重大,便又翻起眼珠,使劲想了好一会儿。但临了还是拨浪鼓似的摇着头说:“真是抱歉,实在想不起来了。”
  朱南眼中的火苗忽悠了几下,不声不响地熄灭了。
  那伙计解释说:“我只管按顾客的意思洗印照片,他人长什么样跟我没关系,从来就不注意。假如他是来拍照的话,摄影师调焦距、选角度,兴许倒会有些印象的。”
  朱南捉住那伙计的手晃了晃,点点头,嘴角挂出几许意味复杂的苦笑:“打搅啦。谢谢。”
  他和小马回到大街上时天已擦黑。霓虹灯流光溢彩,闪闪烁烁,朝他俩狡黠地眨着眼。两人意兴阑珊,心情沮丧。
  朱南长长地吁出一口浊气,调侃说:“也好,全上海126家照像馆,我们查了27家,剩下的那99家不用再跑了,倒也省事省劲了。”
  小马则有些哭笑不得:“这条线索算是断了,接下来怎么办?”
  朱南拍打了一下身上的尘土,狠狠地说:“妈的,找那个写信人。”
  第二天,他和小马又沿街寻找起书信摊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他们疲惫不堪地来到四川北路邮局门口时,两双眼睛不约而同地亮了起来。他们同时注意到一块书信摊的招幌,那招幌上“代写书信,传鸿达音”八个行楷大字,笔势峭拨,隽秀雅俊,似曾相识。邮局大门左侧,一张条桌,桌子上放着信封、信笺、笔砚、镇纸等物。桌子后面,端坐着一位老先生,西瓜皮小帽,印度绸小褂,金丝边眼镜,面容清癯。此刻,他正端着架子,一面捋着稀疏的山羊胡须,一面将一封刚才写好的平安家信念给身旁的顾客厅。
  他俩连忙凑过去,注意到老先生所用的信封、信笺与顾周氏第二封信所用的信封、信笺完全一样!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巧合,朱南和小马像是长途跋涉后终于发现目标踪迹的猎人,立即兴奋起来。
  老先生例行公事般地将写好的那封信念完,折叠起来塞进信封。顾客接过信起身朝邮局里走去。朱南与小马都未能看到老先生的笔迹。
  朱南撸了撸头,朝小马眨眨眼,便一屁股坐到老先生跟前:“写封家信。”
  老先生有条不紊地研墨、儒笔、展笺,头也不抬地问:“怎么称谓?”
  “哦,母亲大人,”朱南信口编词,“我和表弟四天前来到上海……”
  很快,一封简短的平安家信写好了。老先生拿起信来正欲朗读,朱南客气地伸出手说:“我自己看。”
  老先生怔了一下,两眼从镜片上方盯着朱南:“你认得字?”
  朱南从包里掏出顾周氏的第二封信,与老先生刚写的那封信两相一比对,脱口叫道:“嘿,一人手笔!”
  老先生有些发怔,朱南将顾周氏的信递到他跟前:“这封信是你写的吗?”
  老先生接过信,匆匆默读了内容,有些犹豫地说:“好像……是的。”
  “哦,我们是南京市公安局的,你老别害怕,”朱南说,“我们只是想找你了解一点情况。”
  也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天气的确很热,老先生脑门上汗涔涔的。
  “找你写信的那个人长什么模样?”朱南抑制住心跳,尽量用平静的语气对代书先生说。
  “哟,一个多星期以前的事了。”老先生摘掉帽子,除下眼镜,想了想,“肯定不是顾周氏本人。那是个男的,岁数不大,个子也不太高,长得倒挺结实的,外地口音,不像是上海本地人……”老先生停了一会,继续回忆说,“因信中提到离家出走,不让报告警局,有损名誉等等,我当时有点犯疑,但那人说是替他姑妈写这封信的,我也就没再往心里去。要不然,我会多看他几眼,记得就清楚一些了。”老先生似乎十分歉疚地苦笑着说,“年岁大了,别的实在记不清楚了。海涵,海涵。”他朝朱南一个劲地拱着手。
  朱南真的傻眼了!他像是被人兜头泼了盆凉水,扑嗤一声,浇灭了胸中刚刚点燃的希望星火,那升腾而起的一道白烟,从他的天灵盖里窜出来,悠然飘散而去。他颓然仰倒在椅背上,心想,在偌大一个上海滩能找到这位无名无姓的老先生也算一件巧事。但老先生与“那人”面对面约个把小时,居然不能提供有关“那人”的具体相貌特征,也太不巧了!朱南和小马在经历了意外的惊喜之后,又感到了意外的懊丧。

  照片与写信人,原本相当有价值的两条重要线索,好不容易查到下落,却又一下子断了。
  照片与写信人的线索断了,朱南和小马转而去了解顾家在沪上亲戚的有关情况,希冀能获得一些有用的线索。可又发现这些亲戚又都不在上海,已匆匆赶往南京奔丧去了。他们只好准备打道回府,临走时却意外地撞上一件事。
  那天,小马在住宿的北站旅社柜台跟前与人结账,朱南在一边没事,见柜台上摊开着一本旅客登记簿,便漫不经心地随手翻了几页。突然,两个熟悉的名字直扑眼帘:笪炳生、顾静娴。
  这不是顾贵荣的侄女和侄女婿吗?因姓“笪”的人极少,朱南在熟悉顾家沪上亲戚名单时,对此记忆得十分清楚。他再细看登记表上填写的单位名称:“华东工业部”,与笪炳生所在的工作单位一字不差。更让他感到惊诧的是这对夫妇投宿的日期恰巧是6月2日。
  朱南心里疑窦丛生:顾静娴夫妇家在上海,就住在离旅社仅隔几条马路的恒丰路上。他们为什么不在自家床上躺着,却要花钱出来住店呢?偏时间又正是其婶婶被害的第二天,旅社所处的位置又紧挨着火车站。实在是太蹊跷了!
  朱南与小马返宁后很快得到证实,顾静娴夫妇已抵南京奔丧,就住在顾家。
  6月14日上午,顾家出殡。
  朱南和小马站在一旁,眼睛紧盯着人群中的顾静娴夫妇。笪炳生大约40岁年纪,戴一副黑边眼镜,正寸步不离顾贵荣左右,一面以顾家人的身份,答谢着吊丧客的致哀,一面替顾家收受挽幛和摆放花圈,显得很忙碌。顾静娴则一直站在灵柩旁边,每当有人到灵柩前吊唁致哀,她便与顾家其他女眷一起拖腔拉调地放声嚎哭一通,脸上满是泪痕,两眼早已红肿,一时也看不出其中有多少虚假和造作的成分。
  “默哀3分钟!”随着殡殓司仪的喊声,顾家所有赶来奔丧的亲朋好友全都站立到灵堂里来垂首默哀。
  顾贵荣却一下子扑在灵柩上,发出一声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厉长嚎:“珍儿妈,你死得冤啊!”
  “哗啦,啪!”顾家院墙突然一声巨响。所有垂首默哀的人都猛然抬起头来,真像是大白天撞见了鬼一样,灵堂里一阵骚动。
  朱南和小马几乎同时从灵堂里腾身窜至院内,却不见有何异常,两人正党奇怪,只听邻院传来一个妇人的斥骂声:“天器呀,你这个孽障!爬人家墙头上看什么呀,摔断了脚才好!”
  丧葬结束后,朱南让小马马上查一下,看顾家隔壁住着什么人,爬墙摔倒的人是谁。
  当晚,玄武湖杀人沉尸案侦破组召开例会,小马在会上汇报了对顾家隔壁邻居的调查情况:“那家人姓白,住着一个寡妇和两个孩子,女儿白天敏,儿子白天器。上午爬墙偷窥的就是白天器,今年15岁,去年从市立二中辍学,在家做水果零售生意……”
  “顾家出殡,孩子爬墙头看热闹,不足为奇!”与会者全都不以为然,很快又将侦查视线回到了顾静娴夫妇身上。
  朱南倒是详细记录了有关白天器的情况,但也觉得大伙说得不无道理,白天器今年毕竟才15岁,还是个半大的孩子,怀疑他杀人盗窃似乎有些可笑,便没有再说什么。况且第二天一大早,顾贵荣又赶来报告了一件十分可疑的事,它使顾静娴夫妇的疑点扶摇直上,成为头号嫌疑对象。
  事情是这样的:出殡的那天晚上,顾贵荣心力交瘁,将一应琐事交由顾静娴处理,自己则往里屋躺下了。晚饭时,顾静娴进屋来喊伯父。顾贵荣说:“你们先吃吧,我想睡了。”
  顾静娴应诺着:“今晚炳生就在外屋搭铺,你有什么事就喊他好了。”
  夜深人静。顾贵荣怀抱亡妻衾枕辗转反侧毫无睡意。约摸半夜时分,他矇眬中只听外屋门轴“吱嘎”一声,像是有人悄悄推门进屋,脚步很轻,像风吹枯叶。接着就听见一阵窃窃低语声。谁在说话,说些什么,听不太清楚。顾贵荣十分惊诧,连忙翻身下床,趿着布鞋,轻手轻脚摸到板壁跟前,这下听清了:
  “……东西卖掉了?”一个男人压低了嗓音在问。是笪炳生,顾贵荣心说。
  “卖了两只金戒指,还有几件毛线衣,”一个女人操苏州方言悄声说,“买主抠门,价压得很低,没办法……先把那窟窿填上再说吧。”这像是顾静娴的声音,顾贵荣猜测。
  “这事可千万不能让伯父晓得……”笪炳生又说。
  “那我走了。”又是一阵风吹枯叶似的脚步声。
  朱南听完顾贵荣的叙述,紧蹙眉峰,不停地在心里掂掇着每一个细节。
  “你能肯定,半夜进屋的那个女人就是顾静娴?”朱南问道。
  “黑灯瞎火的没看清楚。但前来奔丧的亲戚当中,说苏州话的就只有她一个人,她从小在苏州长大,解放后才去的上海。不会错的,我敢肯定。”
  稍停,顾贵荣又补充说:“我家房间是用木板隔开的,木板很薄又有缝隙,根本就不隔音,他们的对话,我听得很清楚。”
  这就怪了!朱南心想:从迹象上看,顾氏夫妇的确嫌疑重大,顾周氏6月1日被害,他们6月2日有家不归,却在上海北站旅社投宿。今天深更半夜又聚在一起谈论出卖金戒指和毛线衣的事,而顾家失窃物品中又恰巧正有这两样东西。
  但他转而又想,顾氏夫妇的这一举动也太让人费解了。板壁不隔音,难道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出殡的当天,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明知道伯父就睡在里屋的情况下来这儿研究销赃的事呢?那个女人就一定是顾静娴吗?不是顾静娴又会是谁呢?而笪炳生又断然不是书信老先生见过的那个人。
  一个个疑问在朱南脑海里相互缠绕,几乎要把他的脑袋给撑破了。
  “朱队长,还等什么,快抓凶手阿。”顾贵荣急切地对朱南说,因为他知道顾静娴夫妇马上要启程回上海了。
  朱南深吸了一口气:“老顾呵,事情似乎不那么简单哟。你放心,凶手跑不了的。”
  送走了顾贵荣,朱南随即叫来小马,命其立即再赴上海,务必把几个问题弄清楚。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小马下了上海至南京的特快列车,连家也顾不上回,就风尘仆仆地赶到刑警大队,把此行了解到的情况向朱南作了汇报:
  一、顾静婉夫妇各自所在单位证实,两人案发期间均在上海,不具备作案时间。
  二、笪炳生品行不端。6月2日他利用其保管员的身份,私自在空白工作证上填写了自己和妻子顾静娴的名字,带了一名暗娼往北站旅社嫖宿。
  三、顾静娴5月底,丢失了单位的一张85万元支票,因其过去是烟花女子,怕遭人非议,没敢报告,想私下填补这一窟窿。其妹顾红瑗获悉后,决定变卖自己的两只金戒指和一些毛线衣,帮姐姐偿还亏空。顾周氏突然被害后,顾氏夫妇急于赴南京奔丧,便将支票的事情交由顾红瑗留沪处理,并让其一旦有了消息马上告诉他们。15日是顾静娴交还支票的最后期限,所以14日下午顾红瑗搭火车赶赴南京,因不熟悉路径半夜才摸到顾家,跟笪炳生讲完有关情况后,又于当夜匆忙返沪。他们考虑到伯母尸骨未寒,伯父正处哀痛中,怕其再为此事操心,故而不敢如实相告。顾红援变卖的金戒指和毛线衣都已查验,均非顾家失窃物品。
  朱南陷入了沉思:假定炮制顾周氏信件和扩印照片的那个家伙就是凶犯,那他要将顾周氏骗至玄武湖,必须找到与顾周氏有密切关系的理由和借口,他必然知道顾家母女6月1日早晨的那场吵架风波,很可能正是利用了这一事件,诱骗被害人去了现场。杀人后写了第一封信,于第二天上午投寄,而后,立即赶赴上海伪造并发了第二封信。目的就是企图转移我们的侦查视线。这反倒说明,凶手很可能就是熟悉顾家情况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他应该在南京而不在上海。我们应注意在顾家周围,在南京,寻找符合作案条件的人。
  朱南越想越在理,立即重新调整了侦查部署,要求侦查员将熟悉顾家情况的所有人头逐个排队,仔细调查取证,认真分析甄别。具备作案动机和作案时间的重点对象更要反复审核。
  也许是先前顾静娴夫妇过多地吸引了刑警们的视线,一旦否定了这两个重大嫌疑人,竟一时找不出像样的线索来。转眼间,酷热的夏季过去了,天气渐渐凉了下来。玄武湖杀人沉尸案的侦查工作徘徊不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上线的一百多个嫌疑人头,一个接一个地被查否了。此案渐渐形成了一个理不清头绪的死结。
  此间,顾贵荣精神恍惚,死活认定凶手就是顾氏夫妇,一再投书华东公安部和中央公安部,状告南京市公安局包庇纵容凶犯。市局领导倒没有过多地责备办案人员,但朱南还是时时感受到心理上的巨大压力。
  不久,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了。公安机关全力以赴,朱南带领刑警大队全体干警投入到镇反运动中去,玄武湖杀人沉尸案被暂时搁置下来,成了悬案。

               四、柳暗花明

  一晃3年过去了,玄武湖杀人沉尸案一直像座山似的重重地压在朱南的心上,每当想起此案,嘴里就觉得有些发苦。眼下,声势浩大的镇压反革命运动已临近尾声,朱南将这起在心头悬了三年的重大积案重新捡了起来。
  这天晚上,他调来当年的全部侦查材料,决心跳出窠臼,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对全案侦破工作重新加以审视,挖掘线索,以求突破。
  烟头一个一个被摁灭,卷宗一页一页翻过去,突然,他的目光死盯在了这样一行字上:“白天器,男,15岁,市立二中辍学学生,有盗窃劣迹,体格健壮,在校参加体育赛事常获名次,与顾家隔墙而居。”
  他的脑海里电光石火般地掠过顾家出殡那天,顾贵荣一声哭嚎,白天器突然从墙头坠落的情景,接着又联想到上海那个书信摊主提供的线索:“……岁数不大,个子也不太高,但长得倒挺结实的,外地口音……”
  他情不自禁“腾”地站了起来,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向外望去。
  南京的春天比河北老家来得早,市局大院的柳树、梧桐早已枝繁叶茂,散发出一股好闻的气息。朱南深深地呼吸着,关于白天器的一个个疑点接踵而至,慢慢连成了一条线,在他脑海中缓缓流动。
  白家与顾家只有一墙之隔,是熟悉顾家情况的邻居。6月1日顾家母女在院子当中吵架声音很高,白天器能够清楚地了解到那场风波的始末。他有盗窃劣迹,顾周氏在与女儿吵架时,无意中吐露出家有积蓄的话,很可能成为他作案的动机。
  那么当初划定的侦查范围框进来许多重点嫌疑人,为什么偏偏漏了白天器呢?在一个又一个重点嫌疑人被查否后,白天器为什么始终没有进入我们的侦查视线?有关白天器的疑点线索,为什么被我们忽略了?朱南一遍又一遍地自问。
  年龄,年龄!
  是呵,就因为他当年才15岁,大家普遍认为,一个15岁的孩子,不可能作这样大的案子,不可能把案子策划得如此周密,不可能如此心狠歹毒,……那么,我们又根据什么肯定15岁的孩子就一定不能作这样的案子呢?!
  朱南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大疏忽,一个主观臆断性的错误!
  他立即打电话叫来现在已成为侦查一队副队长的得力助手小马。一见面,朱南禁不住朝他大声嚷道:“伙计,玄武湖杀人沉尸案看来要破了!”
  听了朱南的分析,小马也兴奋起来:“大队长,我拿白天器的照片到上海,请民生照像馆的店伙计和书信摊主再辨认一下。”
  小马走后,朱南立即组织侦查员对白天器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
  很快,有关白天器的调查材料,纷纷汇集到朱南案头:
  白天器的姐姐白天敏回忆证实,1950年6月2日中午,白天器谎称替南京大学办货,搭乘火车去了上海。返宁时,带回许多礼物,问他一下子哪来这么多钱买东西,他说是南京大学酬谢他的。经核查根本就没有这回事。白天器具备从上海炮制并寄发顾周氏第二封信的时间和条件。
  白家邻居反映,案发后的一段时间里,白天器不再做水果零售生意,成天泡茶楼、下饭馆、看电影,手头挺阔。有人还听白母哭骂儿子说:“你这孽障,做下这种没有人性的事,早晚要遭报应的。”
  白天器当年虽才15岁,但身体强壮,做生意时与人争抢摊位,打架斗殴心狠手辣,逮着刀用刀,捡着砖头砸砖头,是一个没人敢惹的小流氓。
  白天器父亲生前是个伪警察局长,生活奢靡。突然暴死后,白家经济捉襟见肘。白天器曾与人说:“眼下日子过得太清苦,要想办法弄点钱花,杀人也干。过几天舒服日子,死了也不冤。”
  案发后不久,白母突然病故。白天器只身去了内蒙古,据说是考取了自治区工业局干部培训班。但不久即因持械敲诈他人财物被开除。1951年冬天又重返南京,现在市立二中读书。
  小马由沪返宁后报告:将白天器的照片交由照像馆的伙计和书信摊主仔细辨认,因间隔时间太长,他们当初也仅仅只见过“那人”一面,故尔都不敢确认,但又都说非常相像!
  朱南仔细研究了所有调查材料,发现一条条线索像一个个箭头,明晃晃地直指白天器。
  面对纷至沓来的材料,朱南两眼发光,心头激起捕猎者的兴奋。但他感到手中还缺少充分有力的直接证据,立即拘捕白天器,时机和条件似乎还不太成熟。可一眨眼3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上哪儿,又如何才能获取相关的直接证据呢?
  朱南又一次打开卷宗,从头到尾地翻看着。突然,那两封“死者来信”映入了他的眼帘。他心里一动:过去曾经确定,第二封信是别人代笔,那么第一封呢?如果能确认第一封信出自白天器之手,那就获得了白天器犯罪的直接证据!
  为了获取白天器的笔迹,以便和第一封“死者来信”比对,朱南决定亲自登门会会白天器。
  晚上7点,朱南在当地派出所长的陪同下,敲响了丁家桥13号白家的院门。
  出来开门的是一个学生模样约摸18岁左右的年青人,个子不是太高,但膀大腰圆,身胚的确要比一般人敦实。
  “白天器,”所长故意大声喊出此人的名字,然后指着朱南介绍说,“这是新来的户籍警老王,跟你核对一下户口。”说罢,领着朱南抬脚就朝屋里走。
  “哦。”白天器应了一声,愣怔着一动未动。见两个公安人员突然登门造访,他心里有些犯疑,也有些惊惧。
  就在白天器翻找户口簿的时候,朱南用目光将白家的每个角落扫了一遍。屋内陈设并不多,除了一张红木八仙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墙上贴着《开国典礼阅兵式》、《欢迎苏联朋友》、《庆祝解放努力生产》等年画。门框上挂着一只有线喇叭,正播放着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喏,户口簿。”白天器将找出的户口本,双手捧着,递到朱南跟前。
  朱南在接户口本时,敏锐地注意到白天器的两手微微有些发颤。“你就是白天器?”朱南翻开户口簿,看了一眼,随即抬起头,注视着跟前这个年轻人。
  这个没人敢惹的小流氓,这会儿倒显得挺斯文,恭恭敬敬地垂手而立。他身着蓝色学生服,中分长发往两边梳理得一丝不乱,还抹了油,几乎嗅不出多少“痞子”味来。可他眼中不时飘忽而过的狡黠与畏葸,却让朱南觉得,他与一般没有阅历、天真幼稚的中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
  朱南接着问:“你是前年从内蒙古回来的?”
  “是,我母亲去世后,我报考了内蒙古工业局干部培训班。”白天器看了这位正冲着自己微笑的新来的户籍警一眼,不知为什么总感到此人的目光太过尖锐,锥子似地扎人,“后来,因为身体不适应边疆气候,便退学回到南京。”他不无遗憾地补充说。
  “哦!身体不适应边疆气候。你现在市立二中读书?”
  “嗳。我想继续完成学业,当个有为的知识青年,日后为祖国建设服务。”白天器有点夸张地说。
  “晤,应该有这样的抱负。”朱南一本正经地点头赞许道。可就在白天器稍有得意之时,朱南话锋一转,忽然问道,“哎,隔壁顾家三女儿,好像也在你们学校读书。”
  白天器顿觉疑惑与愕然,一种不祥的阴影像风一样,倏地从他脸上掠过去,他嗫嚅着:“喔唷……不知道。”
  所长在一边回答道:“是的,顾贵荣三个月前调杭州工作,带走了二女儿,暂时将小女儿仍留在南京继续读书。市立二中,初二甲班。”
  朱南紧盯着白天器的脸问所长说:“嗳,所长,那个一再到我们派出所来,要求公安机关追查杀害她母亲凶手的小姑娘是不是就是顾家的小女儿呀?”
  所长稍稍一愣,即刻会意:“对,就是她,周玲珍。”
  白天器脸上显露出掩饰不住的惊惧与恐慌,他垂下眼帘,不敢再接触朱南那锥子似的目光。
  “白天器,”朱南稍稍提高了嗓音,“周玲珍他妈被害,你……”说到这儿他故意顿了一下。白天器如遭棒喝,脸色煞白。朱南嘴角掠过一丝讥诮,“……你当时也在南京。若是发现什么异常情况的话,也可以向我们提供。”
  白天器不易为人察觉地舒出一口气,脸色也逐渐恢复正常。
  “小白河,”朱南临出门又撂下一句话给白天器,“你是玲珍的邻居,又是同学,她一个人在南京,你可要多关照呵。”
  朱南到白家后的第3天,果真收到顾家小女儿专程送来的一封信。信是白天器写给她的,信中还附寄了一张照片。朱南心说,不出所料,白天器果然对信和照片存有癖好。
  信是这样写的:

  玲珍同学亲启:
    怪吧!先自我介绍一下,你定会知道的,我是你小学时同学,又是邻
  居,那就是白家的儿子白天器。虽然认识很久时候,当是二句话都没有说
  过,童年突过不来返,同时走进中学阶段,不幸得很,你家发生残事,后
  你的住处其不知,我耳听说你父亲已调到杭州,不知是否。前天礼拜,我
  正好看完第一场电影回来,走在前面的你,正和三个同学一道走,我看后
  影像是你,但是还不敢肯定,一直追随你到校,现在我仍然不敢肯定是你,
  所以今天寄这封信,请问候于你,恕我抱歉。
    现在你一人在南京,还是全家在南京?据我推想,你现在已读到初二
  是吗?也许不止。我现在在高中一下丙班,我们每天学习都是很紧张的,
  一共是十二门功课,我们现在学习俄语,已开始第二册了,不知你也是学
  习俄语吗?信刚开始,不知是你还不是你,我现在寄上一张相片,以便你
  好知寄这信是谁人。如是你,请你通信到南京二中高一下丙班白天器收,
  以便保持过去邻居关系如何?
    祝你更健康,更快乐,更好地学好本领为祖国!
                   你的朋友白天器 1953.3晚
                     (注:抄录原件)

  朱南取出顾周氏的第一封信,与白天器写给周玲珍的这封信并肩摊放在桌面上仔细比对。3年过去了,白天器的字倒是真有了一些长进,但书信格式、语气、措词、笔划特征以及错别字依旧,没有本质性的差异。朱南叫来小马:“你将这两封信,马上送南京大学中文系胡小石教授,请他帮助鉴定。”
  1953年,全国公安系统刑事侦查部门都还没有运用文字检验这一技术手段,也缺乏这方面的专业人员和专业知识。胡小石是我国著名的文字学家,在书法研究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因此,朱南请其为顾周氏的第一封信是否系白天器所书做出专家鉴定。
  十多天后,胡教授的结论性意见出来了。朱南又让小马携带胡教授的意见书,北上京城,东赴上海,由中央公安部和华东公安部商请有关专家会议并出具鉴定报告。
  1953年3月26日上午,朱南拿到了文字笔迹鉴定报告,这是我国公安刑侦战线第一份具有科学性、权威性和法律意义的文字笔迹鉴定报告。它在公安刑侦技术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以后,文字笔迹检验成为一项专业刑事技术在侦查破案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拿着这份报告;朱南的手有些微微发颤,来不及细看,他的目光一下子紧紧抓住了这段文字:“……1950年6月2日周静珍所收信件,与1953年3月3日周玲珍所收信件系同一人书写。”
  “立即逮捕白天器!”朱南断喝一声,将重拳狠狠砸向桌面。

               五、水落石出

  白天器被押进审讯室,抬头瞥见朱南正端坐在主审席位上,用那锥子似的目光,死死地盯着自己,心中不禁有些奇怪:这户籍警把我抓到这儿来干什么?莫不是3年前的那件事……不会呀,都已经过去3年了,他们如果手上有证据的话,还不早把我给抓起来了?想到此,他暗中窥视了朱南一眼,瞳仁里的两点光亮,像绿荧荧的鬼火,一闪一闪。
  朱南冷冷地逼视着白天器,对方的神情变化丝毫没有逃过他的眼睛。心想,3年过去了,这家伙一直心存侥幸,自以为作案手段高明,滴水不漏,未留下任何把柄。看来,他今天不见棺材不会落泪,不见证据不会招供。我这第一锤,就必须狠狠砸在他的“七寸”上,然后揪住其尾巴,抖散他的“脊梁骨”。
  “20多天前,我们见过面,”朱南缓缓开口道,“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叫白天器。”那口气,似乎不像是在审讯。
  白天器点点头:“你是新来的户籍警老王。”
  “嗯。记性不错。”朱南脸上微微露出几许笑意,“高中生,半个知识分子喔。比一般人多认得几个字,所以,你挺喜欢写信,是吗?”
  白天器神情紧张起来,但一时弄不明白朱南讥讽的意思。他下意识地撸了撸头,原先油光丝滑的中分长发霎时间乱蓬蓬地支棱起来。他眨了眨眼睛没吱声。
  “这里有一份关于两封信的笔迹的鉴定报告。”朱南说着,故意将盖有红戳,由专家具名复核的那份文字笔迹鉴定书在手中掂晃了几下,然后递到白天器跟前,“你能读给我听听吗?”
  白天器满脸狐疑,将鉴定书接过去瞟了一眼,顿时大惊失色,连忙伏下头,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读到最后,那份鉴定书,在他手中,像是有点烫手,扔也不是,不扔也不是。他的身子慢慢蜷缩成一团,簌簌地抖动起来。
  朱南看得十分清楚,这一锤,正打在了白天器的“七寸”上:“怎么样,还要我出示别的证据吗?还要我来讲述,你是怎样在上海四川北路邮局门口,请人代写书信的吗?还要我来讲述,你是怎样在上海山海关路民生照像馆扩印照片的吗?”朱南揪住白天器的“尾巴”,高高地拎了起来,使劲地抖了几抖。
  白天器的“脊梁骨”顿时散脱了,身于瘫软成一堆肉泥,脸上的每一根神经都在不住地痉挛。
  “说吧。’失南催问道。
  白天器绝望地点点头。
  “就从50年6月1日早晨你在院墙下听到顾家母女吵架后说起。”朱南明白无误地指点道。
  白天器完全傻眼了,哭丧着脸开始招供:“那天,我正在墙根刷牙,无意中听到顾家母女吵架,本来我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后来听到顾周氏提起家中积蓄的事,我就突然起了贪财之心。上午10点钟左右,我找了一根扎水果筐的麻绳跑到顾家,骗顾周氏说玲珍在玄武湖演出时,不小心从台上摔下来昏过去了。她老师知道我是你家邻居,让我赶紧回来喊你去。顾周氏信以为真,锁上门就跟着我往玄武湖跑。到了音乐台边上,我谎称肚子疼要拉屎,溜进草丛蹲了下去。顾周氏不知道女儿究竟在哪里,焦急地东张西望。这时,我掏出麻绳悄悄从背后扑过去,一下就勒住了她的脖颈……然后取下她裤带上的钥匙,将她拖至湖边沉入水中。随即潜入顾家,窃走了金戒指、毛线衣,……为了制造假象,我先是在南京以顾周氏的名义写了一封信,寄出后心里仍有些不踏实,因为我跟顾家是邻居,容易暴露,再说万一被你们认出笔迹来麻烦就大了。于是,我于第二天晚上乘火车赶到上海,请人写了第二封信,并将从顾家盗得的衣服、戒指等物统统变卖掉。回到南京后,发现你们已经从玄武湖捞到了顾周氏的尸体,而且查得很紧。那段时间,我心里十分紧张,成天提心吊胆。为了避风头,我干脆逃之夭夭,一个人去了内蒙古。我妈死后,我回南京奔丧,见风声已经平息下去,才又回到南京……”
  压在朱南他们心上三年之久的杀人悬案,就这么简单。朱南望着被押出审讯室的白天器的背影,内心并不感到有多少轻松。他一边整理着审讯笔录,一边喃喃自语道:“奶奶的,三年前就该破!主观唯心主义真是害死人!”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