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六章 炫耀




  上海是我采访的中介地。从东北向南行途经上海,从南方回东北,我又在上海落脚。这是人与空间的一种轮回。当然,一只脚不能同时踏入同一条河流,尽管只是一个月时间的距离,但上海已经不是那时的上海,我也不是那时的我了。新的细胞分裂又造就了新的生命,新的时空又创造了新的历史。我用一种惊异的目光,打量着我新的发现……
  一个月前,我也曾穿过大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去寻访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兴业路76号。
  终于,我找到了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产党的起点,这是一幢一上一下的石库门房屋。当年这里是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楼下的客堂内,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屋,诞生了中国走向新纪元的历史。
  这里经历的现实,也是一个令人思索的故事。
  1952年,有很多人向中央建议,在中共一大会址的附近,应该建立一个大规模的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于是,这一带的老百姓被动迁了,腾出了15000平方米的土地,准备修建这个纪念馆。然而,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纪念馆由于种种原因,当然最主要的是经济上匮乏,所以,这个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一直也没有建起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15000平方米的土地就空在那里,闲在那里。人们并不是不知道,那是一块寸土寸金的“宝地”,可只有群众在下面议论纷纷,说话管用的人却绝口不谈。于是,众目睽睽之下,这块商业利润极高的土地,只能冷清清地躺在那里长草……
  中国改革开放的氛围,带来了中国人思想上的解放。终于有那么一天,在上海的报纸上,发出了一条早就应该发出的评论:黄金土地在晒太阳,这座黄金滩上的“荒岛”,何时能造福于人民?
  于是,上海市的领导们终于开始讨论,这纪念馆也可以挪到别的地方去办嘛,譬如上海郊区的龙华公园,那里很庄严,环境很幽静,是建立纪念馆比较合适的地方……但是,就目前的经济条件,建纪念馆还只是纸上谈兵,可行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时候,拿出几十万元钱,把一大会址重新整修一番。
  于是,这块已经栖息了近40年的土地,终于从政治的炫耀中走了出来,被上海市的主持者纳入了经济的轨道。上海投资1.6亿元,在这块土地上兴建上海国际购物中心。
  今天,这17层的大厦正拔地而起,地下是现代化的停车场。一切按国际标准兴建。它将成为中国一流的国际购物中心,堪与世界著名的购物中心媲美。
  站在初具规模的17层大厦俯视兴业路76号,像是站在今天回首昨天的如烟往事,这是一个历史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我们也许会更清晰地审度昨天。
  走下来,站在兴业路76号电共一大会址,仰望17层的国际购物中心大厦,这也是一个历史的窗口,从这里,我们会更深刻地理解今天对中国的意义。
  上海,无论是昨天,还是今天,不论你怎样变换角度,它注定要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窗口”。
  时空为我的思索充添了新的想象力……
  中国的明天,注定要在这块黄土地、黑土地上崛起。
  1991年3月,北京召开了一个也许并未引起更多的中国人注意的会议:全国土地管理局局长会议,这个会议,透露了一个会影响中国未来的信息,到本世纪末,中国将全面实行土地有偿使用。这绝对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一个中国人几乎都可以从中寻找到与自己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情节。
  会议透露,“八五”期间,国家计划每年平均提供建设用地500万亩。目前,已经有广州、海南、福建、浙江、江苏、上海、辽宁等省市的47个市县试行了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下一步,还将继续放开黑龙江、湖北、四川、吉林、广西、新疆等17个省中的36个市县,进行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除西藏外,余下的陕西、山西和宁夏也正在调查摸底,准备下一步进行这个尝试。
  中国的改革开放要依托这片土地,中国的希望要寄予这片土地。我们的未来不应该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应该精打细算,珍惜使用脚下的这片本来已经很匮乏了的土地……
  1990年年初,我随“远望一号”科学考察船,横穿太平洋,去采访中国第五颗通讯卫星的发射。漫漫白昼,漫漫长夜,陪伴我们的只有脚下这片一望无际的大海,到南太平洋,一去一回要四十几天。以前,我曾有个很奇怪的想法,离开这土地有啥了不起的,这地球上还有大海,这头顶上还有外星。可这次,我真正体验到了,人不能没有土地,人不能离开土地。在海上的日日夜夜,我们每一个人最期待的就是“上岸”、“着陆”。途中,由于出现了点情况,我们奉命泊在离岸不远的海上,这时,司令员、政委给人们的最高奖赏,不是吃的,不是用的,不是金钱,而是上岸去沾沾“地气”。那天,我终于上岸了,我当时脚跟发软,好像不会走路了,我坐在一片碧绿的草坪上,恨不得把这片土地紧紧拥在怀里,再也不撒手……
  在公元前八九百年左右,地中海沿岸的那位盲诗人荷马,在他那部著名的史诗中,曾预言人类将用自己的手,把人类创造的一切毁灭。人类将从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一点点倒退回黑铁时代。
  恰恰是这位诗人的故乡希腊,被不幸而言中。
  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灿烂文化之后,古希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土地的不尊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走向了她的衰亡。
  这段曾引起后来人无数悲叹的史实,今天的人们该怎样去思索呢?
  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的确,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在驶向南太平洋的颠簸的考察船上,一位从事军事科研已经40多年的老将军,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
  南太平洋有个加拉巴哥岛,岛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太平洋绿海龟。那些大绿海龟的体重都在150公斤左右,而幼龟不及它的1%。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巢,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只是从龟巢到大海都需要经过一段不短的沙滩,幼龟稍不留心,就可能成为鹰鹫的食物。
  那天,有几个生物学家,在一位当地向导的带领下,上岛考察绿海龟是怎样生存的。突然间,他们发现一只嘲鹰突兀而降,把一只在龟巢前正探头探脑的幼龟啄住,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饱餐一顿。
  “快救救它!”生物学家朝着向导大声叫着。
  向导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
  可生物学家们抗议了,他们说:“我们不能见死不救啊!”向导无奈,只好赶走了嘲鹰,不情愿地把幼龟抱起来,把它引向大海。那只嘲鹰丢掉了到嘴的美食,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而后发生的事情是出乎人意料的。向导抱走那只幼龟不久,成群结队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生物学家们终于发现,他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原来,那只先出来的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会返回龟巢,而那只幼龟已经被向导引入了大海,于是,龟巢里的幼龟得到的是个错误的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它们争先恐后地向外涌出……
  黄昏的海岛,阳光依然很明媚。从龟巢到海边有一大段无遮无挡的沙滩,成百上千的幼龟结群而出,立刻引来了一大群嘲鹰,还有海鸥、鲣鸟,他们抖着翅膀,向无处躲藏和毫无抵抗能力的幼龟扑去……
  那是一场令人惨不忍睹的杀戮,一时间,数十只可爱的幼龟被撕扯得肉骨分离,沙滩上血肉模糊……
  “天哪!看我们都做了些什么!”几个生物学家发出悲愤的呼喊
  向导立刻脱下他的棒球帽,迅速抓起十几只幼龟,放进帽中,向海边奔去。生物学家们也学着向导的样子,气喘吁吁地来回奔跑着,他们想以此来补救自己的过失。
  当一切都过去了,几十只食肉鸟已经吃得饱饱的,站在沙滩或礁石上,发出的欢乐叫声响彻云霄。两只嘲鹰仍静静地伫立在沙滩上,希望能捕捉到最后一只迷路的幼龟作佳肴。
  生物学家们和向导此刻都默不作声,他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地走着。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终于,向导发出了他的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这样的侵害。”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舷窗外,烟波浩渺的大海……
  这个故事,不知怎么让我的心沉甸甸的。波涛摇晃着这条两万吨级的船,也摇晃着我海涛般涌动的思绪。啊,我们脚下这片大海的过去,也是一块风景如画的陆地吗?
  一条在太阳下炫耀着刺眼银光的大船,在我们的船边驶过,它的速度显然比我们这条考察船要快得多……
  “那是条捕鲸船,可能又是到南太平洋去捕鲸鱼的。”和我并肩而立的水手长告诉我……
                    1990年9月-1991年5月30日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