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附 蹒跚与思考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此语信然。我认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可以并行不悖、同出一泉的,甚至可以互相渗透而共济。理论文章应该而且完全可以活脱一些,有些韵味与色彩;而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质又可以视为历史断面的实录。从我的主观意向说,我是将报告文学作为历史来写的,我追求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生动性与历史感。只有这样,我们的报告文学才能引起读者的兴味,引起共鸣和思考。
  正如中国的历史悠久与辉煌一样,报告文学这种文学样式也有着古老的渊源。我不认为报告文学由西方传来,而认为无论从内容、形式、数量、力度、理论、影响上说来,两千年前的太史公司马迁都无愧于报告文学的鼻祖。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和历史家用文学的手法记述历史人物,除了写己成为过去的人物之外,还写了一大批那个时代的人物,《今上本纪》中的当朝皇帝汉武帝,以及卫青、霍去病、李陵、汲黯、司马相如,一个个各具光彩,栩栩如生。司马迁还直笔写皇帝功过,写卿相优劣,写人事纷争,写政策得失,这笔是很难操的。然而,他写得那样真、又那样好,那样丰厚,历千秋而愈现光辉。因此,司马迁是报告文学(含传记文学)的始祖、大家,无论从文学成就还是从一个作家的素质、品行来说,都是值得后人景仰的。
  报告文学是记述具有新闻性事件、人物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一种艰辛和困难的文学。当然,任何一种真正的文学都是血汗的结晶,但报告文学较之小说、散文确叉有其难为之处。首先,用文学手段描写真实事件很难,颇有增一分则长,削一分则短之虞,造成了人们在“要写真实”的前提下对“文学性”、“艺术加工”等问题上的纷争。然而,我则认为,“报告”与“文学”之间,“报告”比“文学”更难。因为报告文学非但不能游离于现实与政治之外,反而对社会现实有着最直接的依存关系和要作出快速的反射。“报告”要求作家深入生活,访察、核对、思考,要求在意见对立或众说驳杂中作出独立的判断。因此,它相当花费时间与精力,有时是很“磨人”的。有人叹息“写三篇小说的精力写不了一篇报告文学”,决不是夸张之辞。殊为不易的是: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有勇气,有强烈的责任感与正义感,敢于直面社会与人生,鞭挞黑暗与腐朽。写真事、说真话,在任何社会中都是不容易的。当一篇作品出世之后,还经常遇到责难,甚至吃一些官司。就我自己体验说来,近年所写的多数人物,都有一部曲折、磨难的经历。接触他们,歌颂他们,本身即具有很大的尖锐性质。这为我招惹了不少麻烦,颇吃一些苦头。有些事件,缠绕甚深,不忍弃置;有些形势险峻,差些把写文章的人搞倒。所赖我们坚持的是事实,是真理,尤其是我们手中操的是党的政策的武器,许多事件的解决得到了中央机关和负责同志的过问和支持。使我们树立起来的文学形象在现实中也站住了脚。也正由于报告文学作家的努力与艰辛,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品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因而,虽然有困苦和烦恼,亦有快意与甘甜,一个报告文学作家,应该是知难而不悔。
  在文学之路上我走得缓慢,蹒跚而行,拖泥带水,但慢又未必全然是坏事。因为我们的道路不可能都是坦途,真正的文学与一帆风顺是无缘的。我想,缓缓慢行,可以较足够地观察,深刻地思考,可以透视和熟悉我们这块土地,可以较清醒地回顾过去和展望将来。尤其对我这涉世未深还在探索的人来说,蹒跚的足迹或许比轻捷的脚步印痕更深一些……
              作者 1986年10月于北京劲松无松处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