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第十八章 世纪婴啼





  严冬降临了千年古都,紫禁城连翩宫苑的琉璃瓦顶铺上雪毯,太液池的滔滔碧水化作坚冰。在勤政殿之南,与仁耀门一水之隔,便是瀛台,古槐衰柳掩映的涵元殿里,幽居着二十九岁的当今天子光绪皇帝。仁耀门和瀛台之间本来有一座木桥,自去年八月初六风云突变,那桥便被拆除,四面环水的瀛台从此与世隔绝。每天黎明时分,对岸放过一条小船,由皇太后的亲信太监押送皇帝进宫,依旧朝冠衮服,坐在皇太后身旁,接受臣子们的朝拜,所不同的是群臣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一切奏章的批复、国事的决断,包括以皇帝名义颁发的诏令,都由皇太后大权独揽,一手包办。早朝之后,他又像囚犯归号一样被押回南海孤岛,由太监严密看管,“欲飞无羽翼,欲渡无舟揖”,不可越雷池一步,至今已经一年有余。他和他的国家、他的臣民完全隔绝,对外界的情形茫然无所知晓,连他所宠爱的珍妃也近在咫尺而不能谋面。他听见太监们私下里议论:自去年政变之日,珍妃便被施以刑杖,撤去簪珥,囚禁于钟粹宫北三所,窗户加了木栅,门从外面反锁,饭食由门槛的缝隙送进,那情形比皇上又凄惨得多了。
  朔风卷着雪粉,扑打着涵元殿残破的窗纸,衣着单薄的皇帝瑟瑟发抖。简陋的居室仅有一床、一案、一椅,别无长物。案上摆着一架被拆散的西洋自鸣钟,细密的大小齿轮和发条七零八落。这是皇上自己拆的,为了排遣穷愁寂愤,他把这钟拆了装,装了拆,反反复复已不知多少次了,青春岁月便也从指间流逝。但是,他纵然练就一手纯熟的修理钟表技艺,也不能令时针倒转,年轻的皇帝蹈厉发愤、号令天下、矢志变革的时代永不复返了。
  此刻,他丢下那些拆卸了千百遍的齿轮,正在浏览一本从太监们那里拿来的闲书《三国演义》。随手翻到一处,书中正说到汉献帝援车骑将军董承“衣带诏”,意欲谋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由于做事不密,被曹操发觉,董承等人尽遭杀戮……看到这里,他便想起自己去年在危急之中赐杨锐“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以密诏,要他们“妥速筹商”,而转瞬之间翻云覆雨,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千年历史竟然如此相似。可是,当年的汉献帝虽为傀儡,至少还保持着天子之尊,未曾失去人身自由,曹操尚且要三跪九叩,口口称“臣”;而今天掌握着大清国权柄的是至高无上的皇太后,自己在她面前只是一个唯唯诺诺的“儿臣”,一名万劫不复的囚犯!旧事新愁涌上心头,这书便看不下去了,愤然丢在一边,喟然叹道:“朕连汉献帝都不如了!”
  涵元殿的棉帘子一挑,太监总管李连英笑眯眯地走了进来,手里托着一件酱色红绸面染狐肷袍。
  “奴才给皇上请安!”李连英右手往地下一戳,膝盖还没沾地,就算“跪安”了,抖着手里的东西说,“万岁爷!天儿凉了,老佛爷怕皇上冻着,赶紧打发奴才给您送来这件皮袍子!老佛爷说了,这袍子上的钮子都是纯金的,请皇上爱惜着点儿,千万别丢了……”
  光绪皇帝表情木然,毫无反应。
  “皇上,”李连英怕他没听明白,凑上前去,捏着那大襟上光灿灿的钮子,特地再提醒一遍,“您瞅瞅,这钮子,个个都是金豆子!老佛爷说了……”
  “知道了!”光绪皇帝冷冷地打断了他的话,“你回去奏禀皇太后:朕感谢皇额娘的恩典,有了这件皮袍子,就可以对付着过冬了。至于纯金的钮子,倒没有多大用处,朕不打算吞金自尽!”
  “皇上,您误会了,”李连英一脸的尴尬,“老佛爷只是心疼皇上,可没有别的意思……”
  “朕也没有别的意思。如今皇额娘健在,联要是自寻短见,岂不成了个不孝的儿子嘛!你就这么说,回去吧!”
  “嗻……”
  李连英悻悻地走了。
  光绪皇帝站起身来,默默地走到窗前,从那残破的窗纸缝隙中凝望着外面银色的世界。
  北风吹送过来一阵欢快的笑声,金鳌玉蝀桥旁,一群太监、宫女牵引着一架冰床,在光洁如镜的湖面上飞跑。乘坐冰床在大液池兜风遣兴,乃是帝王家的一件三冬乐事。御用冰床外罩黄缎轿围,内壁敷以毛毡,置貂皮暖座,紫铜熏炉,温暖而舒适。人在其中稳坐,冰床在琉璃般的湖面上平滑疾行,如浮鹅飞鸢,从南海到北海,从紫光阁到五龙亭,漫游于银装素里的人间仙境,妙不可言。当年乾隆皇帝曾有诗记其趣曰:

    破腊风光日日新,曲池凝玉净无尘。
    不知待渡霜花冷,暖坐冰床过王津。

  眼前这架御用冰床的主子自然是当今圣母皇太后。今年十月初十,皇太后在颐和园办完了六十五岁大寿,便回宫过冬。“训政”之余,无非写两幅“龙”、“虎”大字,画几笔竹子、兰草,听两段西皮、二黄,掷几圈骰子,都是玩腻了的老一套,已没有什么趣味,奴才们为了讨主子的喜欢,便推挽着冰床过海子,逗老佛爷一乐。
  可是,此刻皇太后阴沉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她紧锁眉头,微闭双眼,在想着自己的心事。回顾戊戌、己亥这两年来所走过的路程,绝不像脚下的冰面舶样平滑如镜,而是波谲云诡,浪骇涛惊,若非皇太后这样的政坛老手把舵,船也许早就翻了。康、梁逆党作乱虽已平息,天下仍不得安宁,香港拓界又惹出事端,广东新安县的一些小民擅自与洋人开战,今年春夏之交闹得沸沸扬扬。其实又何必!朝廷已然诏令将那片海角余地租借给洋人,好比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临上轿在怀里揣把剪子,洞房花烛夜还要跟人家拚命,能成得了什么气候?自然免不了受皮肉之苦,到头来还得乖乖地依了人家,“娘家”也不敢给你们作主。果不其然,小民们惹恼了洋人,洋人出兵打过界河,占了深圳和沙头角,赶走了九龙城的驻军和税关,还要大清国赔款十五万大洋,那是杀中国人花费的军火钱,羊毛出在羊身上,还得大清国掏腰包,天底下竟然有这样的道理!这事儿从夏天闹到立冬,多亏了庆亲王和李鸿章紧赶慢赶地周旋,才算央告着洋人从深圳和沙头角退了兵,而洋人索要赔款和占据九龙城之事还未了结。这次小民闹事,洋人把气撒到了两广总督谭钟麟身上,向总理衙门交涉说,谭钟麟“远远不能使人满意”,要求将其免职,以“消除摩擦”。按说,谭钟麟本非“后党”中坚,但毕竟是三朝元老,为官四十余年,颇有政声,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去年的百日维新之中,敢于对皇上的变法诏令“因循玩懈”,也就是对“后党”的莫大支持。如今若要遽加贬斥,皇太后倒有些下不了手。但洋人威逼甚急,似乎谭钟麟一日不去,粤、港之间便一日不宁。皇太后无奈,只好以谭钟麟眼疾复发为由,让他自请告老还乡,回籍就医,给他一个体面地下台,也为港英那边挖掉了眼中之钉、肉中之刺,免得耿耿于怀,再生波折。谭钟麟空出的位置由谁来坐?”皇太后把身边的老臣扒拉来执拉去,最后选中了大清国第一外交家李鸿章。中、英关于香港拓界的交涉,本自李鸿章始,复至李鸿章终,正应了那句老话:解铃还需系铃人。
  这件事有了眉目,皇太后还有更大的心事:戊戌逆党流亡海外,贼心未死,康有为在加拿大发起“保皇会”,梁启超在夏威夷组织“维新会”,要把去年唱砸了的“围园铜后”那出戏重打锣鼓另开张,凭借洋人的势力卷土重来,诛杀皇太后,扶持光绪皇帝上台执政。这一切,祸根都在皇上身上。去年政变之时,皇太后本来要废掉他,只是担心此举会引起列强干涉,才退而采取“训政”之策,留下了这个傀儡皇帝,现在看来,后患无穷。经过这两年的折腾,皇太后感到自己精力已大不如从前,确实是老了,虽然臣子们天天祝她“万寿无疆”,她自己心里清楚,生老病死是任何人也无法抗拒的,她可以凭借手中的强权扼杀新政、囚禁皇帝,却不能以年逾花甲的老迈之躯和春秋正盛的皇上在生命的驿道上赛跑,一旦自己撒手归天,康、梁逆党与皇上里应外合,东山再起,该如何是好?皇上的存在,是对皇太后的最大威胁。因此,她命令大医每日编造为皇上诊病的脉案药方,并且把皇上“患病”的消息传示各衙门,密电各省督、抚,通报外国驻京使馆,造成皇帝因病重而不堪治国重任的假象,待水到渠成,便可废黜光绪,另立新君。谁知舆论一出,朝野哗然,举国震惊。有个候选知府经元善在上海联合海外侨民,呼吁“保护圣躬”,远在南洋新加坡、吉隆坡的华侨绅商也纷纷打来电报,向皇帝请安。皇太后密传手谕,就“废立”之事征询地方重臣意见,湖广总督张之洞默不作答,显然是不赞成,两江总督刘坤一则明确表示反对:“君臣之义已定,中外之口难防。”期期以为不可。列强驻华公使惟恐中国政局的变动影响他们各自的在华利益,对皇上的“病情”密切关注,想方设法探听消息,还要求在明年的正月初一为即将“三十而立”的皇帝拜寿,表达了明显的“干涉”意向。皇太后怕的就是得罪洋人,偏偏山东、直隶又闹起了义和团,他们设坛聚众,较拳斗勇,画符念咒,刀枪不入,专与洋教作对,烧教堂,杀神甫,引起洋人的强烈抗议,各公使向总理衙门施加压力,皇太后不得不应洋人要求,把山东巡抚毓贤调离,派袁世凯接任,率领他在天津小站创立的“新建陆军”前去禁剿“拳匪”,这场乱子能否平息下去,还不得而知……
  皇太后思前想后,满腹心事,愁肠百结,哪里还有“暖坐冰床过玉津”的乐趣?瞻望前途,不寒而栗,倒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了。
  “我怎么听着……这冰‘嘎巴嘎巴’地直响唤?”她声音打颤地说,心里慌慌的,也不知是自己的耳朵幻听,还是冰真地要裂,“咱们回去吧!”
  李连英从瀛台那边沿着冰走过来,还没追到金鳌玉蝀桥,发现老佛爷已经上岸了。

  东堂子胡同,高悬着“中外礻是福”大匾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前面,雪地上停着一顶绿呢大轿,还有一辆西洋马车。
  衙门大堂里,李鸿章正在接待一位贵客:刚刚从伦敦返回北京任上的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他从3月下旬归国休假,到12月中旬返任,包括旅途在内度过了长达八个多月的假期,略略胖了一些,面色滋润,神采奕奕,四十七岁的外交官倒比原来还显得年轻了。相比之下,李鸿章愈加老态龙钟,这两年宦海沉浮的大起大落,香港拓界的频繁交涉,把这位年已七十有七的老臣折腾得疲惫不堪,松软多皱的面皮青黯无血色,老人斑从两颊延伸到颜面,下垂的泪囊更显臃肿,稀疏的白须如脱毛的秃笔,门牙新近又掉了一颗,说话“嘶嘶”地漏风,扶着拐杖的手无端地颤抖不止,好似时时惊魂不定。如若人生果然有一个天定的寿数,那么,戊戌、己亥这两年的心力交瘁将促使李鸿章的大限之期提前到来,则是毫无疑问的了。
  “窦公使这一去,日子着实不短了,今日重逢,恍若隔世!”李鸿章感叹道,想起去年就在这间大堂里的唇枪舌剑,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半年多来,窦公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尽享天伦之乐、山水之趣,真令人艳羡不已,可惜我没有阁下这样的福气!”
  “谢谢!”窦纳乐听了通事的转译,微微一笑,“不过我虽然远在大不列颠,仍然关注着远东的局势,在中国的三年生活,已经使我对这片土地产生了感情,渴望着早日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今天再次见到阁下,感到十分愉快!我并且还要对阁下荣任两广总督表示衷心的祝贺!”
  “噢,多谢了,”李鸿章苦笑笑,心说,我三十年前就身居相位,湖广总督、直隶总督都做过了,哪里稀罕这个两广总督?还不是因为东南边睡闹得一塌糊涂,朝中无人,皇太后便只好杀鸡用牛刀,让我去收拾残局,这把年纪还要勉为其难,奔波操劳,又有什么值得祝贺!心里这么想,嘴里便止不住发出了牢骚,“唉,去年我与窦公使议定《专条》,事情本已办得停停当当,却不曾料到今年又生出这许多波折!”
  此言一出,窦纳乐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了,话不投机半句多,“故友重逢”的气氛骤然冷了下去。
  “新租借地发生的不愉快的确令人痛心,但是造成冲突的责任完全在于贵方!”窦纳乐说,那语气立即恢复了去年谈判时的强硬,“英国军队因此遭受了人员伤亡,并且耗费了大笔军费开支!如果贵国政府采取有力措施,这些本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唉!”李鸿章叹了口气,“武装抵抗完全是莠民所为,敝国官军绝无一兵一卒介入,从未干涉贵国军队征剿当地作乱的莠民;港督派兵占领深圳、沙头角,驱逐九龙城驻军和税关,本衙门也极力忍让,未予抵抗;凡此种种,天下有目共睹,还请窦公使明察。”说到这里,他抬起稀松的眼泡,看了一眼窦纳乐,又接着说,“好在这些事情都已经过去,贵国已从深圳、沙头角撤军,化干戈为玉帛;贵国不喜欢谭钟麟,朝廷已将他解职,两国之间种种误会闲隙,应尽行消除才是!”这一番解释,哀哀切切,低三下四,李鸿章尽管心里委屈,却又不得不如此,因为下面他还有话要说,“如今中、英和好如初,惟有两件未了之事,愿与窦公使商议……”
  “什么事?”窦纳乐问,“阁下请讲!”
  “这第一件嘛,乃是贵国索取十五万元赔款之事。”李鸿章一提起“赔款”二字,脸上就一阵发热,“公使知道,敝国为最后付清给日本的赔款,去年刚刚向汇丰银行、德华银行借款一千六百万镑,需四十五年才可将本利还清,目下国库空虚,要拿出十五万元,实在无此财力!不过,敝国在新租借地之内的税关撤出之后,房屋、财产以及横澜岛的灯塔等等,还留在原处,如果贵国执意索取赔款,则敝国理应要求拆毁上述建筑,运回一切物料及其他财产,抑或将此项财产评估作价,由港府偿还银钱,此二种办法,由贵国择其一。”
  “阁下真是个精明无比的人!英国要中国赔款,你要香港偿还财产,是想以此为筹码,两相抵消吧?”窦纳乐的蓝眼珠看着李鸿章,一句话便直指李鸿章肺腑。
  李鸿章颔首道:“公使以为如何?”
  窦纳乐诡秘地一笑,却未置可否。公使心里明白,向中国索要赔款,是绰号“莽汉乔”的殖民地大臣张伯伦和港督卜力的主张,并不是首相索尔兹伯里的意思,首相甚至连越界占领深圳和沙头角也不赞成,“莽汉乔”张伯伦和卜力不听号令,擅自作主,悍然出兵两千,分三路包围深圳,强行占领,将中国驻军的枪械弹药、军需款项抢掠一空,升起“米”字旗,由加士居宣布深圳已属英国领土,实施英国法律,中国对该地不再拥有管辖权,同时占领沙头角,驻兵二百,声称还要修筑炮台,在此驻守。至于占领以后如何管理?以何处为“界”?驻港英军是否有足够兵力长期占领?这种违约占领将会在国际上产生何等影响?事先并未经过周密思考,全然心中无数。当地人民一片反对之声,国际舆论哗然,英军骑虎难下,陷于去留两难的被动局面。索尔兹伯里对此极为恼火,担心此举会给外界造成英国“正在亲手肢解中国”的印象,为强大的竞争对手俄罗斯提供挑拨中、英关系的可乘之机,而且他也明明知道两广总督和粤省官员“均不曾以任何方式挑动或参与骚乱”,英国既已因拓界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又占领了在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九龙城,因此,首相出于外交考虑,主张将深圳归还中国,也不打算再“迫使中国付款”了。至于中国遗留在新租借地的税关,窦纳乐明知已经被卜力接收,一些房屋改作了警署,其余财产也充作他用,李鸿章再去拆卸是不可能的了,让卜力作价偿还更是想也别想,那么,李鸿章出的这个两相抵消、不了了之的办法也许是惟一可行的善后措施。但他不想过早地让李鸿章吃这颗定心丸,便避而不答,又问道:“那么,第二件呢?”
  “这第二件……”李鸿章不是傻瓜,察言观色已经摸到了窦纳乐的底牌,心中窃喜“赔款”这一关可望顺利通过,便也不再追问,跳过去说下面的事情,“港督派兵占领九龙城,将敝国驻扎城内的官并、兵丁一并逐出,军械、号衣悉行褫夺,在城上竖起贵国国旗,将该城视为贵国辖地,至今已半年有余,尚未归还。请公使奏明贵国朝廷,早日解决为盼!”
  “不,阁下,这是不可能的!”这一次,窦纳乐回答得毫不含糊,开口就顶了回去。他心里很清楚,在九龙城的问题上,索尔兹伯里首相和张伯伦大臣、卜力总督的立场是完全一致的,占领九龙城就是首相下的命令,首相至今仍然坚持占领,坚决不容许撤退,窦纳乐岂能向李鸿章松口?“九龙城就在香港的大门口,中国驻军对本殖民地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敝国在九龙城驻军多年,与香港一衣带水,彼此相安无事,‘威胁’无从谈起,”李鸿章道,“何况,去年我与公使签订的《专条》之中,早已载明:‘所有现在九龙城内驻扎之中国官员,仍可在城内各司其事’,九龙城的主权属于敝国,于理至明,而港督将该城视为贵国辖地,与《专条》殊不相符,自应依约归还才是!”
  “阁下对《专条》倒背如流,为什么单单省略了下面的那句话?‘惟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所妨碍’!”窦纳乐极有兴致地重提自己去年的这一得意之作,当时留下的伏笔,如今显出了无穷的威力,“新租借地所发生的骚乱,九龙城的中国驻军就是他们的后盾,当中国驻军威胁到香港的安全时,他们自身的存在就成为多余的了。所以我认为,香港总督对九龙城所采取的必要的自卫是非常正确的,完全符合《专条》的有关规定!”
  李鸿章瞠目结舌!一年前在这间大堂里的讨价还价的情景历历在目,自己当时为了大清国的体面,不惜一切地力保九龙城,而在具体条款上却失之粗疏。此前不久与德国签订的《胶澳租界条约》中曾载明“惟自主之权,仍全归中国”,“该地中派驻兵营,筹办兵法,仍归中国”;与俄国签订的《旅大租地条约》中也曾载明“断不侵中国大皇帝主此地之权”,地虽租借与外夷,主权仍在,中国官衙、驻军都得以保全,为什么恰恰在香港拓界《专条》中疏忽了呢?而窦纳乐正是窥透了中方力保九龙城的急切心理,表面上予以应允,却在文字上作了手脚,塞进“惟不得与保卫香港之武备有所妨碍”一语,成为今日英国强占九龙城的借口,李鸿章悔之晚矣!
  承认自己的失败是痛苦的。李鸿章师出名门,文出桐城,笔法唐宋,二十四岁中式进士,点庶吉士,入翰林院,名重一时;后来入幕曾国藩门下,刀笔之辣、谋划之精,多少年来为人称道。而今却被一个洋鬼子的文字游戏击败,实在屈辱难忍!
  “贵国去年颁布的枢密院令,也是承认中国在九龙城中的管辖权的嘛,若有法不依,窃为泱泱大国所不取!”他终于找到了对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看你们英国佬怎么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噢,这只是一个法律程序问题,”窦纳乐并不以为意,十分轻松地回答说,“卜力总督已经提请国会修正其中个别条款,由内阁重新颁布一个枢密院令就是了。你在去广州赴任途经香港的时候,可以和卜力总督探讨探讨这个问题,我相信他会给你一个漂亮的答复!”
  李鸿章沉默了。既然文字游戏可以解决一切,他还和卜力“探讨”什么呢?
  “阁下什么时候离京赴任?”窦纳乐问他。
  “腊月初七。”李鸿章懒懒地说。此去广州并不是什么美差,偌大的年纪坐海船长途旅行,他也有些望而生畏。
  “那么,两广总督上任将是下个世纪的事了。”窦纳乐说。
  “什么?”李鸿章吃了一惊,脸色“唰”地变了。这位洋务派首领当然知道,按西洋的纪年法,以一百年为一世纪,“下个世纪”岂不就是“百年之后”、“下辈子”?七老八十的人最怕说到死,窦纳乐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何况今天的会谈如此话不投机,谁还有心思跟你开玩笑?便板着脸说,“窦公使,君子无戏言!”
  “阁下,我没有开玩笑!”窦纳乐耸耸肩,“1899年只剩下最后几天,下个星期就是二十世纪了!”

  威斯敏斯特宫的鎏金尖顶钟楼傲然耸立在泰晤士河畔,度过十九世纪的最后一个除夕。午夜,当浑厚悠扬的“大本钟”声轰然敲响,等候在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成千上万的男男女女顿时沸腾起来,拥抱接吻,一派狂欢,迎接1900年的到来。
  世界进入了二十世纪,大清国的皇历上刚刚到腊月初一,还要在沉重的己亥年滞留一个月,才能岁交庚子,天知道这个鼠年又将是什么命运在前面等着呢?
  紫禁城里,老太后处心积虑,与满洲亲贵紧锣密鼓地策划着以“建大阿哥”的方式实现“废立”之谋,连当年康熙皇帝“永不建储”,“臣下有请者立斩”的遗诏,雍正皇帝确立的秘密立储的家法,也全然不顾了,必欲废光绪而心始安;与此同时,齐鲁燕赵大地,义和团、红灯照迅速蔓延,呈燎原之势,四处散发揭帖:“吾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许有洋人。余者逐回外国去,免被割据逞奇能……”东海、黄海海面上,列强的兵舰升火待发,剑拔弩张,跃跃欲试北上“干涉”……
  1900年1月7日,光绪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七,新任两广总督李鸿章择吉启程,离京赴任。先由马家铺乘火车前往他曾经盘踞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直隶省府天津,然后乘船南下,穿过当年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黄海海域,远赴广州。一路之上又时闻风声鹤唳,心境可以想见。
  1月17日,李鸿章途经维多利亚港,稍事停留。香港总督卜力率辅政司骆克、英军司令加士居和警察司梅轩利前往码头迎接,仪仗队肃立两旁向他致敬,英舰礼炮轰鸣,香港各界名流、各报记者和华洋市民争睹“东方俾斯麦”、“铁血宰相”、“中国第一外交家”的丰采。当李鸿章手扶拐杖颤颤巍巍地踏上港岛,不禁被这隆重的礼遇深深地激动了。他虽然曾是走遍天下、见过大世面的人,但毕竟今非昔比:自甲午战败,在国人眼里,他是“卖国奸臣”;在国际舞台上,他是“常败将军”;如今在天下汹汹之岁,以风烛残年之躯,出任两广总督,这也许已是他人生的最后一站,却又为什么会受到香港总督如此热烈的欢迎呢?他感到纳闷儿,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卜力在总督府一楼大客厅和李鸿章举行会谈,这是相互闻名已久的两位总督第一次晤面,由辅政司骆克作陪,兼作他们之间的翻译。
  接管新租借地的大局已定,卜力作为亲手完成大英帝国远东殖民“三部曲”、统治着空前壮大的香港的现任总督,以极佳的心境跨入了他的花甲之岁,也正是鸦片战争六十周年。总督近来明显地发福了,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滋养了他的身心,瘦削的两腮已经圆浑起来,宽阔的额头一扫晦气,凌厉的蓝眼睛熠熠生辉,鹰钩鼻下的小胡子修剪得齐整光亮,两端弯弯地上翘,神采飞扬。
  “衷心地欢迎阁下光临香港!”卜力亲切地微笑着,对李鸿章说。而他心里想着的却是自己去年说过的那句话:“两广总督要见我,应当亲自来。”现在,两广总督终于登门来拜望他了,只不过换了一个人。他已经成功地拔去了谭钟麟那颗讨厌的钉子,新任两广总督比谭钟麟官阶更高,是足以和索尔兹伯里首相平起平坐的“宰相”级人物,而现任职务却是和他一样的“总督”,何况又曾是将新租借地奉送英国的经办人,这使香港总督感到胜利的快意。“窦纳乐公使已经给我打来电报,把他和阁下在北京会谈的情形详细告诉了我,”卜力继续说,“现在,我荣幸地请阁下过目一份重要文件……”
  骆克在翻译这句话的同时,便取出了那份早已准备好的文件,递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猜不出这是一份什么文件。一边接在手里,一边从身上的“活计”中取出眼镜盒,戴上老花镜,披览这份已译成汉文的文件,方知是1899年12月27日英国内阁于温莎宫颁布的枢密院令,也许这是英国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道法令,抢在阳历年的年根儿底下抛了出来,生怕拖到“下个世纪”。
  李鸿章细细看去,开头部分引述的是上一道枢密院令的主要内容,然后笔锋一转,“但书”道:

  ……鉴于已发现中国官员在九龙城内行使管辖权妨碍保卫香港之武备,上述枢密院令第四条应予废除,九龙城内之中国官员应停止在城内行使管辖权,该九龙城在上述《专条》之租期内应该实际上成为女王陛下香港殖民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此,女王陛下乐于接受其枢密院之谏议,兹命令如下:
  一,1898年10月20日女王陛下枢密院令第四条作废,据此作出的任何合法之举,均不得加以损害。
  二,兹宣布,在《专条》所提的租期内,九龙城为女王陛下香港殖民地之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与原来即为该殖民地之一部分无异。
  三,上述1898年10月20日枢密院今之条款同样适用于九龙城,一如该枢密院令曾宣布该城为女王陛下香港殖民地之重要组成部分一般。
  ……

  李鸿章看毕,心里全然明白:英国内阁匆匆忙忙颁布这道枢密院令,就是要否认《专条》规定的中国对九龙城的管辖权,使英军的强占“合法”化,为此不惜毁约,不惜朝令夕改,自打嘴巴,将代表女王宣布的成命“作废”。窦纳乐所说的“这只是一个法律程序问题”,卜力总督“会给你一个漂亮的答复”,果然都应验了,李鸿章还没有到达广州接掌两广总督的官印,倒先接到了英国女王的“圣旨”!
  “总督阁下,这份文件将是我们友好相处的基础,嗯?”卜力期待地望着他,希望得到他一个肯定的答复。
  李鸿章捧着这份棘手的“见面礼”,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才好。由香港拓界而引起的激烈冲突刚刚结束,九龙城被英军强占已是既成事实,大清国根本无力去收复那小小的一片弹丸之地,即使他当面向卜力表示激烈地反对这蛮不讲理的枢密院令,也已经无济于事,自己今天作为贵宾受到隆重接待,更不必自讨没趣。但是,要让他称颂这道枢密院令如何英明伟大,英国女王如何皇恩浩荡,那种有辱国体的话又怎能违心地说出口?九龙城虽小,毕竟也关乎主权呢!
  “贵国朝廷此令……”李鸿章想了想说,“我到广州接印之后,将代为转呈皇太后和皇上。”
  卜力微微一笑,心说,这个表态真是圆滑之极,仅仅愿作一名“信使”,把文件上缴紫禁城完事,自己的看法却不漏一字。不过,李鸿章再圆滑,也已经露出破绽,不表示反对就等于默认,这位新任总督比谭钟麟温和得多了,卜力的第一个试探已经得到了答案。
  “好的,”卜力放心了,接着又继续下一步试探,“根据中国政府向各国使馆通报的情况,你们的皇帝现在似乎病得很重,已经根本不能办理政务,而国际观察家普遍认为,这不过是皇太后迫使皇帝退位的一个手段,请问总督阁下对此有何见解?”
  “哦,阁下,”李鸿章吃了一惊,没有料到卜力初次见面便触及中国的最高机密,这位洋总督未免有些大冒失了!唉,当今的大清国早已失去“天朝上国”的威风,随便哪个黄毛蓝眼的洋人都敢于指手画脚,说三道四,毫无顾忌,简直已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而卜力对于大清政局的动荡不安所表示的关心,虽然不无幸灾乐祸的成分,但显然也已经流露出对皇太后的不敬和对皇上的同情。在戊戌政变发生一年多之后,被软禁的皇上仍然对外界具有很大的影响,“慈恩训政”的皇太后则被看作篡国夺权的罪魁,这正是目前紫禁城里酝酿着的“废立”之谋所面临的巨大阻力。对此,李鸿章应该表明怎样的一个态度呢?“臣不议君,敝人无可奉告。”他只谨慎地这样答道。
  卜力的试探再次获得成功。以李鸿章本人的处境而论,他是根深蒂固的“后党”,在去年的百日维新之中被皇帝赶下了台,皇太后发动政变之后又得以复出,按照正常的逻辑推论,他本应该激烈地抨击失势的皇帝,坚决支持执政的皇太后。可是,他却没有这样做,对于紫禁城里的权力之争,竟然保持沉默!这至少可以说明,他并没有把自己的全副赌注都押在“后党”一边,在未来的夺权斗争之中,皇太后能否顺利地完成“废立”阴谋,牢固而长久地掌握政权,皇帝会不会借助于某种契机——比如外国的干涉和康、梁在海外发起的“保皇运动”以及国内的义和团闹事——而重操皇权,李鸿章尚未作出明确的判断,因而为自己留有相当的余地。这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永远把自己的私利摆在政治之上,政治只不过是他攫取更大的私利、保证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的工具而已……
  “阁下对目前在华北各省涌现的所谓‘义和团’持何等看法?”卜力突然问道,跳跃的思维把话题扯得很远,似乎与刚才的谈论毫无关系。
  “拳匪聚众作乱,无端仇杀外邦人士,与朝廷的外交政策相悖,当然应坚决剿灭!”李鸿章毫不迟疑地答道,“朝廷已派袁世凯率兵剿匪,相信不出数月,即可平定,阁下不必忧虑!”
  “可是我并不这样乐观,”卜力摇了摇头,说,“义和团人数众多,而且发展迅速,现在几乎已经遍布华北各地,中国政府的军队未必有能力把他们彻底消灭。而且,由于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他们的暴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默认和纵容,这和新租借地的骚乱颇有相似之处……”
  李鸿章听得出来,卜力在这里插了一笔,不点名地发泄对谭钟麟的愤恨,并且也捎带着指责总理衙门。李鸿章心中不悦,但又怕引起麻烦,便默不作声地垂下眼睑,任他说去。
  好在卜力也只是顺便提及,用意并不在此,又接下去说:“中国政府中主张排外的极端守旧势力,有可能利用这种民间武装来对付外国人,由此引发战争的危险并非不存在!对此,受到威胁的国家绝对不能容忍,必将派兵保护各自在华使馆和侨民的安全,未来的几个月,局势很可能迅速恶化,阁下想到了吗?”
  “嗯……”李鸿章沉吟道。他当然清楚,目前朝中诸臣对义和团的态度并不一致,一派主张“剿”,一派主张“抚”,而均非万全之策。“剿”可能会激起内战,“抚”则必然遭到列强反对,造成国际争端,未来的时局尚难逆料,卜力的预见并非危言耸听,有可能不幸而言中。今日的李鸿章早已没有当年率领淮军征讨大平军和捻军时的气概,今日的大清国更没有实力和胆量与任何一国轻动刀兵,更何况如若战事一开,列强必将群起而攻之,果真到了那一步,真是不堪设想!李鸿章正是在这种惴惴不安的心境之中启程南下,现在听了卜力的这番议论,更觉沉重。“如今国事艰难,为臣子者,莫不忧心如焚。鸿章老矣,以一己之力而解天下之危,实在是做不到了,只求在两广任上勉力为之,不负天恩、无愧我心而已!”
  “哈哈,阁下又似乎过于悲观了!”卜力笑道,“以我看来,你在这个时候被任命为两广总督,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
  “嗯?”李鸿章一愣,“此话怎讲?”
  “现在北方一片混乱,而且会越来越乱,而你恰恰离开了那个是非之地,到南方来了,无论京城里出现什么情况,你都不必承担责任,难道这还不够幸运吗?”卜力说。
  李鸿章心想,这洋鬼子说得也是。但他却不能附和,只好苦笑笑说:“鸿章到南方来,不也是为国尽责嘛!”
  卜力捋捋小胡子,端详着李鸿章,听得出这句话其实言不由衷,便也笑了笑,说:“就目前情形而言,自然是如此,但是,等到中国北方乱得不可收拾、中央政府无法号令天下的时候,阁下还怎么‘为国尽责’呢?”
  李鸿章收敛了那一丝苦笑,心里暗自思忖:他这番话,是什么意思?
  “到了那个时候,阁下恐怕首先考虑的将是如何保持两广的稳定,”卜力继续说,“东西两广,处于中国最南端,濒临南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广州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商埠,近代化文明程度远远胜于内地,又与香港、澳门毗邻,对外贸易四通八达,这些,都是其他各省望尘莫及的,以幅员而论,这两个省的面积抵得上欧洲的一个国家了!以阁下的雄才大略,治理整个中国都绰绰有余,何况这两个省份?在这里,你将是大有作为的!”
  啊!李鸿章大吃一惊,衰弱的心脏慌慌地狂跳,他万万没有想到,卜力今天隆重欢迎他,竟然是出于这样一个目的:煽动他脱离大清朝廷,谋求两广独立!
  李鸿章愣住了。突如其来的触发,使他想起一件往事。咸丰初年,他的老师曾国藩奉旨在湖南办团练,征讨太平天国,由此而崛起一支声威赫赫、由曾氏一手掌握的湘军,湖南青年学子王阎运曾密劝曾国藩乘机拥兵自立,被曾国藩断然拒绝。对于老师此举,李鸿章一直深为敬佩。四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来,老师当年的抉择是忠义之举呢,还是为愚忠所误,痛失了黄袍加身、南面称孤的良机?再想想自己这几十年来创海军、办洋务,经历无数艰难委屈,到头来还落得谤言丛集,这辈子活得值不值得?如今眼看大清气数已尽,天下大乱、中原逐鹿势不可免,如果说王阎运当年的进言尚为时过早,那么,如果放在今天呢?……
  “阁下数十年来致力于洋务运动,由于多方掣肘,宏伟的抱负难以充分施展,国际上一些有识之士都深感惋惜!”卜力不失时机地又点了一笔,撩拨着李鸿章胸中隐隐萌动的权欲,“如果阁下能够放开手脚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你可以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国遗留的弊端,实行西方的文明制度,以海外贸易促进经济的迅速发展,把这片土地建成全亚洲最富庶的地方,超过你的劲敌日本!想想看,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前景!”卜力炯炯的目光注视着他,“我可以向阁下保证,大英帝国和本殖民地将会给你以全力支持!”
  听到这最后一句话,李鸿章打了一个寒噤,猛然意识到自己正面临着一个可怕的陷阱!英国人一向把他视为“亲俄派”而百般倾轧刁难,如今却陡然转舵,极力拉拢,谁知包藏着何等祸心?自己已是这把年纪,若受英夷的煽动而起事,成则必受制于英夷,败则一生的名节俱毁!身为经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的老臣,难道在死之前还要背上一个“叛国”的罪名吗了
  “哦,”李鸿章清醒了,断然说,“鸿章深受皇恩,虽肝脑涂地亦不足报万一,如今国家有难,当恪尽己责,为朝廷分忧,若两广有所发展,也是皇上的福分,我愿足矣,除此之外,别无他求!”
  卜力眯起眼睛,凝视着他,听骆克译完这段话,微微地笑了。骆克的翻译很传神,卜力听得出来,这只不过是大清国官场的套话,并不具有个性色彩。至于李鸿章内心深处的真实思想,他虽然不得而知,但从刚才那由惊愕而沉思的神态,也已经多少表露出,他对卜力的建议并非无动于衷,只不过出于种种顾虑,不便明言而已。这是卜力今天的最大收获,掌握了李鸿章的心态,将来还会有机会实施这一计划的,也不必操之过刍
  “阁下真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卜力耸耸眉毛,不无挪揄地说,“你对中国皇室所表现的‘忠诚’,令我非常钦佩!”
  “这是做臣子的本分!”李鸿章惟恐在外夷面前露出“反迹”,又特别表白道,“我离京之前,蒙皇太后召见,并降下懿旨:康、梁二逆逃亡海外,刊布流言,诽谤朝廷,罪大恶极,着沿海督、抚,严密缉拿!喏,这便是乱臣贼子的下场!”
  “噢,”卜力心中暗想,康、梁反对皇太后,却又极力“保皇”,也难说就是“乱臣贼子”,你李鸿章既然有意独立自治,则比他们走得更远了。一个对朝廷怀有二心的人,又要缉拿“乱臣贼子”,借此邀功请赏,实在是荒唐!于是对李鸿章说,“康、梁都远在天边,你到哪里去缉拿?现在我这里倒是有一名‘康党’,已经逮捕在押。”
  “什么人?”李鸿章一愣。
  “这是个小人物,不像康、梁那样著名,”卜力说,“他叫易君恕。”
  “易君恕?!”李鸿章听到这个名字,心中打翻了五味瓶!他和易君恕平生只见过一面,而那一面却留下了至深的印象,并且惹下了意想不到的事端。他想起去年在总理衙门之外的那次相遇,唉,如果我当时对那个拦轿进言的年轻人不予理睬,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偏偏自己动了恻隐之心,看他生得眉清目秀,便召来问话,得知了他的身世,又怜惜故人之后,好心好意地想赏给他个差事,却招来那一番唇枪舌剑,至今想起来仍如骨鲠在喉!实在说,自己当时根本没有把那个乳臭未干的娃娃当作对手,一可又怎能料到不知天高地厚的易君恕竟然上书皇上,弹劾朝廷的一品大员!而即便在皇上诏令“李鸿章勿庸在总理衙门行走”之后,我也并不认为是倒在一个布衣举人易君恕的手里,相信他不过被康、梁所利用罢了。唉,世人皆知,我李鸿章一向对部下宽厚为怀,北洋水师和淮军的旧部,多少人得了我的照顾?以致招来“结党营私”的谤言,自己的宽容终于害了自己,小小的泥鳅掀翻了大船,那个易君恕不就是一例吗?如果不是皇太后力挽狂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摧垮“百日维新”,如果不是易君恕自己留下了伙同谭嗣同谋反作乱的把柄,倒是难以想象今日我们两人各自处于什么位置!易君恕仓皇出逃、亡命天涯,如今在香港落网;这一切都是他咎由自取!苍天有眼哪,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人间的一切,我李鸿章远走四千里出任两广总督,香港总督盛情相邀上岸会晤,原来这里还有一名钦犯在等着我发落,也许这都是命运的安排川。子,这一次,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总督阁下,易君恕虽是个小人物,却是阴谋杀害皇太后的要犯,一年多来,朝廷一直在悬赏缉拿他!阁下协助敝国将他逮捕归案,实在不胜感激之至!”李鸿章说,由于情绪激动,连声音都发抖了,“我明日到达广州接印之后,立即办理此案,按照两国之间递解罪犯的协定,将该犯押解回国,依法惩处!”
  “噢,原来阁下对这个人很熟悉?”卜力倒觉得有些意外,“可是很抱歉,我并不打算把他引渡到贵国去。”
  “为什么?”李鸿章却又大出意外,“这在两国之间是有先例可循的,当年洪杨匪徒潜逃香港,罗便臣总督便准予引渡回国……”
  “可是,易君恕与以往的情况不同,”卜力说,“我们逮捕他,并不是因为他参与了1898年贵国的那场变法运动,而是因为他在香港公然书写、散发反对英国政府的传单,而且参与了新租借地的非法组织‘太平公局’和对抗政府的武装骚乱,杀害了英军士兵以及警察司的助手迟孟桓先生。因此,他被指控犯有诽谤政府罪、非法结社罪、非法集会罪、暴动罪和谋杀罪,我们完全有权依照英国法律在本港审理此案。”
  “噢!”李鸿章虽然深为不能引渡这名罪犯归案而遗憾,但听到这一大串罪名,也已经感到莫大的欣慰:易君恕毕竟在劫难逃,那么,借港督之手将他置于死地岂不更便当?自己已经七十有七,做他的祖父都够资格了。若把故人之子押解进京,送上断头台,也难免再招来闲话,算了,就让他魂断香港,死无葬身之地吧!
  “阁下放心好了,大英帝国决不宽恕她的敌人,”卜力抬起手,捋了捋他的小胡子,“本港最高法院已经将此案审理完毕,证据确凿,上述罪名成立,数罪并罚,判处易君恕以死刑!”
  听到“死刑”二字,李鸿章默默地点了点头,郁闷于心的那一段恩恩怨怨到此可以了结,“易君恕”这个名字也就从他心中永远抹去了。如果说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他失去了一次晋爵的机会,本来,皇太后已经答应了他,只要捕获康、梁逆党之中任何一名,便立即晋封他为公爵。

  与总督府相距半英里的花园道松林径“翰园”,一片死气沉沉。门前巡逻的英警早已撤走了,而那副镂花铁门仍然紧闭着,几只斑鸠“咕咕”地鸣叫着,旁若无人地在门前啄食。往日,林牧师被教友们视为上帝的使者,通往“翰园”的小径有如天堂之路,他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前来拜谒,达官贵族、巨商富贾也不乏其人;而今,那番景象已不复再现,自从“翰园”出了事,林若翰涉嫌包庇反政府的华人罪犯、泄露国家机密,理所当然地被他的那些同胞冷落了,半山欧人居住区的邻居们不再和他来往,连上个月刚刚过去的圣诞节也没有前来“布佳音”了。
  搂花铁门内的院子里,肩背佝偻的阿宽望着阴沉的天空发愣。脚下的草坪疯长得没过脚踝,杂草丛生,参差不齐,狗尾草高举着一根根毛茸茸的花穗,像是一片无人管理的墓园,他也无心修剪了。
  进入知天命之年的阿宽已经显得十分衰老,黧黑的面庞消瘦得皮包骨,那双失神的眼睛反而显得更大了,红红的,浸着一汪泪水。屈指算来,阿宽进入这座翰园也已经是第十六个年头了,倚阑小姐也已经十九岁。十六年来,阿宽含泪吞血,忍辱负重,为了亡友的遗孤,像牛马一样地苟活着,凭借英国牧师林若翰的荫庇,把她养育成人。一天一天,一年一年,他看着小姐长大了,皇仁书院的英文教育和半山区欧人社会的熏陶却把她变成了与华人格格不入的“鬼女”,那条生她养她的血脉被割断了,抛弃了。那时候,阿宽为亡友的含冤而死、为自己的徒劳无益感到悲哀,他失望了,像被掏空了肺腑。前年秋天,来自大清国都城的易先生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易先生那么清秀英俊、文质彬彬,又那么谦逊和蔼,一口的京腔,满腹的学问,使阿宽由衷地感到亲切可敬。易先生来到这个家,“翰园”的气息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林牧师不再是一个人钻在书堆里做“汉学家”,连倚阑小姐也成了易先生的学生,书房里传出了琅琅的诵诗声。渐渐地,阿宽发现倚阑小姐变了,是易先生使这个“鬼女”从迷梦中醒来,回到了五千年的中华根基。阿宽看得出来,倚阑小姐已经离不开易先生了,如果天遂人愿,她将跟随易先生一辈子。阿宽也知道,易先生在京城的家里有妻室,要实现倚阑小姐的美好愿望,很难迈过林牧师的这道关口。但阿宽觉得这有什么呢?我们中国人,按中国的规矩办事,娶两个太太的有的是,何况易先生在京城里犯了事,他那个家怕是回不去了,和倚阑小姐终成眷属不是顺理成章吗?阿宽相信这只是早晚的事,到头来,林牧师不让步也得让步,不承认也得承认。可是,阿宽没有等来这个结果,易先生在香港又犯了事,自从梅轩利搜查的那天,易先生从这里走了就再没回来。他到底也没有逃出梅轩利的手心,又从锦田被抓了回来,关在大牢里,折磨了半年多,判了死罪!唉,为什么像易先生这样的好人却不得好报?为什么倚阑小姐的命这么苦?十六年前,英国人杀了她的亲爹,如今又要把她的心上人送上断头台!英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杀了多少中国人?为什么老天爷不让他们偿命,老天爷,你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黑白不辨,你瞎了眼了!
  最让阿宽动心的是,易先生被投进了大牢,倚阑小姐已经在怀着他的娃娃!
  阿宽早就看出来了,可是他不敢问小姐,也不敢对牧师说,眼看着小姐茶不思,饭不想,脸上一天天消瘦,身材却一天天失去了往日的苗条,这可怎么办啊?阿宽真是急死了,他怕牧师看出来,提心吊胆地过了好几个月,失了势的牧师天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并没有发现女儿有什么异常。可是那天,那打素医院的医生来给牧师看病,朝小姐看了一眼,说了句不该说的话:“祝贺你,林牧师,翰园的第三代人就要诞生了!”
  牧师当时就惊呆了!医生走了之后,他对小姐大发雷霆:“这是林氏家族的耻辱,是对基督教义的亵渎!易君恕已经害得我落到现在的地步,难道还不够吗?你们还不肯放过我,把我最后的一点脸面也剥个精光,让我怎么面对社会?堕掉它!这个孽胎必须堕掉,决不能生下来,玷污了翰园!”
  “不,dad,”小姐吓得发抖,她跪在牧师的面前,苦苦地哀求,“原谅我吧,dad,我不能,我不能……”
  “堕掉它,跟我走!”牧师怒吼着,“我们已经不能在香港立足,只有走,回到英国去!”
  “Dad,不!我不走!”小姐哭着说,“我要在这里等着他……”
  “他回不来了,永远也不可能再回来了!走,跟我走!”
  “不……”
  “非走不可,把这个孽胎堕掉!”
  “不,dad,我不啊……”
  小姐扑倒在地上,哭成了一个泪人,浑身都在发抖!
  阿宽的心碎了……
  “牧师!”阿宽“扑通”给他跪下了,“牧师,你不能这样!小姐什么时候受过这样的委屈啊?你一向慈悲为怀,怎么也狠得下心肠?小姐的命就够苦的了,人间的不幸全让她摊上了,你难道还要把她逼死吗?这孩子是我亲手把她带大的,为了她,我在翰园当了十六年的牛马!十六年啊,你对她的好处,我阿宽也抵上了,你要是嫌她给翰园丢了脸,就让她跟我走!你不要她,我要,她本来就不是你们林家的人,你放了她吧!牧师,咱们的缘分尽了,该分手了!”
  老牧师什么时候见过阿宽这么跟他说话?没有过,从来没有过,在他眼里,这个弯腰驼背、面色黧黑的阿宽是个生就的奴才,永远点头哈腰、低声下气,主人的需要是他的一切,他完全为主人活着,没家没业,没有财产,没有权力,没有地位,甚至也没有思想情感,是一架任凭主人操纵的机器,可是今天,阿宽竟然挺起了胸膛,敢于对主人说这种话了,“缘分尽了,该分手了!”
  “宽叔!……”倚阑扑倒在阿宽的怀里,这一老一小抱头痛哭,“咱们走,咱们该走了!”
  老牧师愣了,这不是十六年前的情景吗?十六年过去了,牧师老了,倚阑长大了,十六年的梦做到了头,“她本来就不是你们林家的人,你放了她吧!”
  “你们……离开翰园到哪里去?”牧师的脸色煞白,嘴唇哆嗦着,声音哑哑的,“没有房子,没有工作,阿宽,你什么也没有……”
  “牧师,这香港虽小,天地也大着呢,”阿宽说,“只要我阿宽还有一口气,就什么都不怕,无论到哪里再去当牛做马,我也要养活她!”
  “可是,她……她现在这个样子……”牧师喃喃地说,像是在问阿宽,又像是在问自己,“你怎么向社会交代?”
  “交代?我跟谁交代?这个世界上,伤天害理的事有多少?屈死的好人有多少?谁又跟我交代过?”阿宽说着,说着,两眼的泪珠就啪嗒啪嗒往下掉,眼前就好似看见了倒在中环码头上的阿炜兄弟,看见了关在维多利亚监狱里的易先生,“易先生是好人哪!他留下的骨血,是我们中国人的后代,谁也别想毁了,谁也别想!”他搀着倚阑站起来,“小姐,走吧,咱们走了……”
  他搀着倚阑往外走,一步一步,走得那么艰难。
  牧师愣愣地站在那里,那张脸像是木雕泥塑,连眼皮也不会眨了。他一定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一天,倚阑和阿宽会从翰园走出去,这个家就这样拆了,散了……
  阿宽听到了身后传来牧师急促的喘息声,倚阑也听到了,她站住了脚步,向牧师回过头去:“Dad,你保重自己……”话还没说完,就被哭声打断了……
  “倚阑!倚阑……”牧师突然喊出声来,那声音还像过去那么亲切,只是比过去更苍老了,更沙哑了。
  阿宽和倚阑都站住了,回头望着牧师,毕竟相依为命十六年,从今天起就分手了,哪有那么容易!
  “你们走了,翰园空了,只剩下我一个人,我没有了女儿,也就没有了家,什么都没有了……”老牧师愣愣地说,他那双蓝眼睛茫然地朝前望着,大胡子颤抖着,两只手像干树枝在摇晃,看他那副样子,就像五脏六腑都被掏空了!“不,不!我不能没有倚阑,不能失去女儿!”他突然放声大哭,伸开了两手,跌跌撞撞地跑过来,一把抱住了倚阑,“我的孩子,我的女儿,爸爸需要你,爸爸不能没有你!”
  唉,十六年来,人和人的恩恩怨怨,经历了几番回合?这个世界上,最狠最毒的是人心,最苦最惨的是人心,最热最软的也是人心,一颗血肉的心,十六年撕裂了又愈合,愈合了又撕裂,早已经千疮百孔了!
  ……
  阿宽思前想后,翻肠搅肚,心如刀割,泪如泉涌。在那疯长的草地上,一站就是半天,像傻子似的,也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他还能做什么呢?倚阑小姐一天天要临产了,易先生的死期也一天天临近了,老牧师的声威如今是一落千丈,自身难保,救不了易先生了,何况一名华人奴仆阿宽呢!阿宽什么也没有,只有这条苦熬了五十年的低贱的命和流不完的眼泪,如果不是丢不下倚阑小姐和小姐腹中的娃娃,他早就一闭眼跳进滔滔大海,这个人间还有什么可留恋啊?可是,倚阑小姐扯着他的心,易先生的骨血扯着他的心,他不能死,还得陪着这两代苦孩子熬下去,直到不定哪一天他“扑通”倒下去再也起不来,到另一个世界去见阿炜兄弟,他也就问心无愧了……

  小楼的客厅里,林若翰刚刚打完了“德律风”,话说了很多很多,已经口干舌燥。对方把线路挂断了,他只好叹息着,挂上了话筒。他朝院子里站在荒草丛中的阿宽看了一眼,又是一声叹息。转过身去,蹒跚地走向楼梯。
  翰园接连不断的巨大变故使老牧师遭受了有生以来最沉重的打击。他那脆弱的心脏好几次濒临衰竭,恍恍惚惚地到另一个世界转了好几道,却都又奇迹般地活过来了。据阿宽说,那是因为那打素医院的医生抢救得及时,他们整日整夜地守在牧师的病床前,用高明的医术把他起死回生。对此,林若翰当然感激不尽,但他更坚信,挽救他的生命的是上帝,医生只不过是上帝的手。现在还不到上帝召唤他归去的时候,无论天堂还是地狱里都没有他的位置,上帝把他送回了人间。经历过几次死亡,老牧师的心境反而越来越平淡了,想想自己过去的急功近利,仿佛已是前世的事。唇枪舌剑的定界谈判,和勘测人员一起丈量土地,那是牧师该做的事情吗?为了一个太平绅士的虚衔,自己竟然那么狂热地去苦苦追求,噩梦醒来却是一场空。今年元旦,总督新任命了一批太平绅士,自然是不会有他林若翰了。当他看到报纸上公布的太平绅士名单,心里倒也坦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无须去追求,没有渴望,也就没有失望。自己什么都不是,还是一名牧师,还是上帝的仆人,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这就足够了,难道不比那些如过眼烟云的官职和权位更质朴、更永恒吗?当年威震世界的法国皇帝拿破仑,最终一败涂地,只身被放逐到南大西洋圣赫勒拿岛上,他在临死之前说过一段至为真诚的话:“我曾经率领过百万雄师,可现在连一兵一卒都没有了;”我曾横扫三大洲,建立雄霸天下的大帝国,可如今连立足之地都没有了!我远比不上拿撒勒的木匠之子耶稣基督,他没有一兵一卒,也没有占领过分寸土地,可是,他的国家却建立在人心里,他已经赢得了千千万万的心灵,使他们心甘情愿为他牺牲,为他服务,并且把他的福音传遍天下……”
  老牧师看破了一切浮华虚幻,重新回到原来的位子上,一心一意地侍奉自己的主,以耶稣基督为榜样,去解救多灾多难的人类。
  而这个世界上,不幸的人太多了,现在迫切需要他来解救的,是他的女儿倚阑和那个还没有出世的小生命,还有一言难尽的易君恕。
  林若翰在花甲之年突遭横祸,自易君恕始。如果没有1898年夏天的北京之行,如果没有在谭嗣同的莽苍苍斋与这个锋芒毕露的年轻人的邂逅,如果没有在马家铺火车站的再度重逢,也就没有了后来的一切。可是,已经走过的历史又怎么能够重写呢?毕竟一切都已经发生了,易君恕避难香港,却又卷进了抗英暴动,这一次无可逃遁了,他害了自己,也害了林若翰和倚阑。易君恕是林若翰平生最赏识的年轻人,最亲密的忘年之交,却又是毁了他的全家、几乎置他于死地的祸根!他曾经在盛怒之下诅咒易君恕的忘恩负义,不可遏止地要向港府告发易君恕逃亡的线索,但终于又没有迈出那一步,被倚阑阻止了。其实阻止他的不是倚阑,而是基督的声音。主说:“你们若借给人,指望从他收回,有什么可酬谢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给罪人,要如数收回。你们倒要爱仇敌,也要善待他们,并要借给人不指望偿还,你们的赏赐就必大了,你们也必作至高者的儿子,因为他思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你们要慈悲,像你们的父一样。你们不要论断人,就不被人论断;你们不要定人的罪,就不被定罪;你们要饶恕人,就必蒙饶恕。……”
  基督宽阔的胸怀使林若翰感到惭愧。以往他所给予易君恕的一切救助,都是基督徒的本分,难道指望对方偿还吗?何况身处危难之中的易君恕不但无力偿还,而且仍然需要他的救助。“要爱仇敌”,“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恶的”,纵使易君恕辜负了他,他也不能放弃自己的使命。更有甚者,那个“忘恩和作恶”的“仇敌”,正是女儿倚阑的所爱,她的腹中正孕育着易君恕的骨血,将爱与恨、亲与仇揉作一团,血缘难断,情缘难离!为了女儿,为了那个尚未出世的小生命,老牧师抛却前嫌,又在为易君恕奔波,要把他从死神的手中再一次夺回来……
  他步履艰难地上了楼,朝女儿的房间走去。
  倚阑已经临近分娩,往日的娉婷少女如今步履蹒跚,沉重的负担使她连呼吸都感到困难。正是需要有人照拂的时候,她的身边却再也看不到阿惠,那个克勤克俭、任劳任怨的女佣再也不会回到“翰园”了。
  此刻,倚阑仰卧在床上,隆起的腹部随着急促的呼吸而起伏。她的双手捧着一个还没有打开的中式信封,两眼凄楚地凝视着。听见脚步声,她像是从梦中惊醒,迫不及待地望着走进房间的林若翰:“怎么样?dad,有希望吗?”
  “唉!”林若翰未曾说话先是一声叹息,“我给参加陪审团的几位朋友打了‘德律风’,他们都很冷淡。这也难怪,易君恕本人拒绝聘请律师,在法庭上也拒绝答辩,从头到尾一言不发,他根本不承认自己有罪,不接受英国法庭的审判!”
  “这是我预料到的……”倚阑声音颤抖地说。
  “可是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审判他的就是英国法庭!”林若翰摇头叹息,“他的一言不发倒使得审判没有遇到任何阻力,陪审团一致认为证据确凿,罪名成立,同意判处死刑。最高法院的判决已经是终审判决,没有改判的可能了!”
  “那么……”倚阑抬起手背,抹着脸上的眼泪,“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除非当事人不服判决,向英国枢密院司法委员会上诉……”
  “噢?”倚阑的泪眼骤然闪烁着一线希望,“Dad,那就赶快让他上诉啊!你在伦敦也有许多朋友,请他们想方设法和枢密院斡旋,我们不惜一切代价!”
  “易君恕仇视英国政府,他是不会提出上诉的!”林若翰说,“而且,即使上诉,也毫无疑问会被驳回。接管新租借地依据的就是枢密院的法令,枢密院又怎么会同情一个抵制这项法令的中国人?不可能,完全不可能!”
  “哦,哦……”倚阑泪如泉涌,颤抖的两手掩面而泣,那个信封从她起伏的腹部飘落下来。
  “嗯?”林若翰看见那个信封,弯腰捡了起来,“这封信是……”
  “他的信,从北京寄来的,”倚阑抽噎着说,“去年春天就收到了……”
  “什么?”林若翰一愣,“你为什么把它扣下了,没有交给他本人?”
  “我……”倚阑痛苦地垂下睫毛,“Dad,你就别问了……”
  “唉,你呀,”林若翰咽然叹息,“现在想交给他,已经没有这个机会了!”
  “Dad,你想想办法!”倚阑眼泪汪汪地望着父亲,“我求你再想想办法,不能见死不救啊!”
  “孩子,没有办法,dad的能力太小了,而这件事又太大了!现在,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可以让易先生免除一死……”
  “你说的是上帝?”倚阑哭着说,“这种空话有什么用啊?”
  “不,我说的不是上帝,在香港,还有一个仅次于上帝的人……”
  “谁?”倚阑支撑着从床上坐起来,愣愣地盯着他,仿佛出现了天大的奇迹,“快告诉我,这个人是谁?”
  “卜力总督。按照法律,总督有权赦免死刑……”
  “卜力总督?”听到这个名字,倚阑失望了,痛苦地摇摇头,“总督怎么会赦免反对香港政府的人呢?不,这是不可能的!”
  “是啊,”林若翰也哀叹道,“我知道这不可能,租借地的抵抗运动使总督非常恼火,是他亲自下令派兵,以武力接管租借地,逮捕抵抗分子,又怎么肯赦免他呢?唉,我曾经为总督拚命地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心里都不算数了,现在连求他办一件事也做不到了,政治就是这么无情!可是,除了总督,再没有第二个人拥有赦免死刑的权力了!”
  “Dad,”倚阑突然想起一个人来,“骆克先生是你的老朋友,你能不能请他去说服总督呢?他是仅次于总督的高官,由他来出面,分量就重得多了!”
  “我也想到了骆克先生,”林若翰说,“已经给他家里打了‘德律风’……”
  “噢?”倚阑陡地升起了希望,急切地问,“他怎么讲?肯帮我们的忙吗?”
  “还不知道。他本人不在,接‘德律风’的是艾迪丝·骆克夫人,我请她转告骆克先生……”
  “哎呀,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由别人转告呢?”倚阑急了,“说不定会把事情弄糟的!”
  “我也是没有办法,”林若翰说,“她问我有什么事,我不能撒谎,现在正有求于人,谁也不敢得罪!你知道吗?骆克夫人的父亲就是黄金商经纪人阿尔弗雷德·汉科克先生,他们家族在香港很有名望,也说不定能帮我们施加一些影响……”
  “如果那样,就太好了,”倚阑急切地说,仿佛成功的机遇正在前面等着她,一分钟也不愿意拖延了,“Dad,你应该去登门拜访骆克先生和夫人,当面恳切地表达我们的请求……”
  “是的,我是要去的,好久没有见到骆克先生了,我心里有很多话要对他说……”林若翰想起定界谈判前后和骆克先生的亲密相处,想起自己的突然遭贬,心中又升起无限委屈,眼眶不觉湿润了,“骆克先生是个很念旧的人,欧阳辉教过他两年汉语,他的办公室里直到现在还挂着欧阳老师的遗像。我和骆克先生也是老朋友了,请他念往日的友谊,务必帮我们一把!为了表示感谢,我准备把自己多年的收藏全部赠送给他,他作为收藏家,当然知道这礼物的分量!”
  “哦,谢谢你,dad!”倚阑激动地抚着父亲的手,她感到,父亲为了救易先生,一切都已经在所不惜了。
  “不,孩子,”林若翰说,“我的那些藏品将来都是属于你的,如果现在能为你发挥作用,不是更好吗?为了你,爸爸什么都舍得,我们是在救一条人命啊,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生命更宝贵呢?”
  “Dad,”倚阑热泪盈眶,激动地扑在父亲的肩头,“你救的不是一条人命,而是三条人命啊……”
  房间外面传来楼梯的响动,阿宽慌慌张张地跑上来。
  “牧师,牧师,”阿宽气喘吁吁地低声喊着,“骆……骆克先生来了!”
  “什么?”林若翰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刚刚要去拜访骆克先生,他竟然先到我们这里来了?”
  “是啊,”阿宽说,“他在楼下客厅等着你呢……”
  “噢,上帝!”父女两人同时激动地叫道,奇迹真地出现了,救世主驾临了!
  楼下客厅里,辅政司骆克真地来了。
  他还没有落座,在见到翰园的主人之前,他正站在地毯上,出于收藏家的本能,端详着壁炉上方那幅古老的油画,画面上,悲戚的圣母玛利亚怀抱着爱子,卸下十字架的耶稣已经死去,肢体上的钉孔鲜血淋漓。
  “像是格拉瓦乔的风格,”他喃喃地自语道,“可惜没有作者的签名,不够完美……”
  骆克先生追求完美,作为收藏家是如此,为人处事也是如此。他出身于苏格兰富商骆克哈特家族,但财富毕竟并不等于一切,在“骆克哈特”前面再加上母亲高贵的姓氏“斯图尔特”,有钱又有势,这才“完美”。作为大英帝国香港殖民地年轻有为的官员,高踞于华人之上的地位仍然不能使他满足,他刻苦地学习汉文,潜心研究中国儒学,如醉如痴地搜罗东方古董、字画,把自己造就为一名中西合壁的洋“儒”,这才“完美”。在接管新租借地的过程中,他既要征服那些“低等种族”的人们,又力图和他们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主动找农民攀谈,饶有兴致地观看孩子们斗蛐蛐儿,甚至在经过农田时还没忘了提醒下属不要惊扰了牲畜,以塑造自己“平易近人”、“勤政爱民”的形象,这才“完美”。他和加士居、梅轩利率领英军、印警攻入吉庆围,逮捕了易君恕,而在把这个不共戴天的敌人打入死囚牢中之后,他却又屈尊来到“翰园”亲自处理善后工作,同样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形象更加“完美”。
  林若翰踉跄奔下楼梯,他的身后,阿宽搀扶着倚阑,也在步履艰难地走下来。他们对于突然光临的贵客感激不尽,急切地呼唤着:“骆克先生!骆克先生……”
  “哦,你们好,林小姐,林牧师!”骆克的目光从油画上转移过来,看着这一对情绪处于极度紧张、极度亢奋状态的父女,亲切地微笑着说,“艾迪丝告诉我:林牧师来过‘德律风’,我想,我应该亲自来一次……”
  “谢谢你,骆克先生!”林若翰激动地上前握住他的手,“你真是一个善良的人,在这种时候,别人都躲着我……”
  “骆克先生,”倚阑早已迫不及待,不等父亲说完那些客套,便急切地直奔主题,“恳请你帮帮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她的眼泪止不住地涌流出来,话说了一半就说不下去了。
  “不必说了,林小姐,情况我都知道……”骆克收敛了脸上那一丝笑容,此时,两道“八”字眉微微皱了起来,那双细眯的眼睛充满了忧伤和同情,他只看了一眼倚阑那隆起的腹部,便洞悉了“帮帮我们”这四个字深切的含义,无须再作任何解释了。
  “那么,你一定肯帮忙了……”倚阑的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泪眼仰望着面前的救世主,急切地期待他作出具体的许诺。
  “阁下,你请坐!”阿宽恭恭敬敬地端来了咖啡,并且请贵客就座。
  “噢,谢谢,”骆克在壁炉前的长沙发上坐下来,声调缓缓地说,“林牧师是我所尊重的老前辈,在学术上曾经给予我许多指导,十年前我和艾迪丝在圣约翰大教堂举行婚礼,也是由林牧师主持的,我们至今不能忘怀,是他缔造了这一美满婚姻和家庭……”辅政司说起往日的友谊,字字句句充满深情,印证了林若翰对他的评价,“骆克先生是很念旧的”!
  林若翰紧挨在他的旁边,激动地聆听着辅政司阁下亲切的话语,曾在圣约翰大教堂举行婚礼的男男女女不知有多少对,时至今日,还有谁记着他林若翰呢?只有艾迪丝和骆克先生!
  “所以,我把林牧师的事看作自己的事,只要我能够做到的,一定不遗余力!”骆克说,严峻的目光望着林若翰,“早在前年秋天,当我提议请你参加接管新租借地的工作,并且作为太平绅士候选人的时候,就已经有人要求总督把你的客人驱逐出境,并且对你进行拘捕审查……”
  “噢,上帝啊……”林若翰和倚阑都大吃一惊,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灾难从那时就已经悬在头顶,而骆克先生早就在默默地为他们承担风险!好人哪……
  “当时我竭力说服总督:易君恕没有违反香港的法律,不可以驱逐,林牧师是香港的宝贵人才,应该重用!总督接受了我」的建议,但从那以后,我却一直在为你暗暗地担心……”
  “骆克朱生,”林若翰听到这些过时的秘闻,仍然止不住地后怕,心脏慌慌地悸动,“你当时为什么不把这个情况告诉我?好让我思想上也有个准备……”
  “不可以!”骆克神色严峻地说,“在当时那是政府的绝密,即便现在,我也不能向你公开告密者的姓名!”
  林若翰和倚阑同时在心里说,你不说我们也知道了,正是那个魔鬼、灾星,毁了我们的一切!
  “可是,后来发生的情况使我很被动,”骆克接着说,“易君恕在翰园居住长达四个多月,一直在秘密从事反政府活动,而你掌握着大量机密,为他窃取情报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倚阑的心里“扑通”一声,“窃取”情报正是她亲手做的……
  “不,没有这样的事!”林若翰抖抖索索地喊道,“骆克先生,我从来没有向他提供过任何情报,上帝可以作证!”
  “我可以相信你,但很难让别人信服,因为你们之间的关系是那么亲密!”骆克说,“我们在接管新租借地之后,从查获的文件来看,更证实了这个推论!总督大发雷霆,警察司坚决要求惩办你,我不能不承认,他是对的,因为他手里有证据!但是我想到,如果把你拘捕、审讯、判刑,你就一切都完了!”
  “我现在也已经完了,骆克先生!”林若翰沮丧地说。
  “不,如果到了那一步,就和现在完全不同了,你可能被监禁、服苦役,或者被流放,一个六十岁的人,恐怕很难熬过那一关,活着回来了!即使能够回来,也不能再继续做牧师,一生就算完了!”
  “是啊……”林若翰的心脏缩紧了,“这个威胁时时盘桓在我的头顶,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接到传票,末日就来临了……”
  “牧师,我也一直在为此担心,你是由我推荐到政府工作的,我对你负有责任!”骆克说,那双细眯的眼睛睁大了,灰蓝色的瞳仁闪着冷光,令人不寒而栗,“到了这个地步,我也是孤注一掷了,冒着极大的风险,向总督提交了一份报告,我说:林牧师是一位英籍公民,而且是本港知名人士,如果牵连进抗英暴动的案子,将会给居住在香港的英国公民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他们会怀疑我们接管新租借地的正义行动,和政府离心离德,也会引起国际上的种种猜测,连英国人都反对香港拓界,毫无疑问将有损大英帝国的形象……”
  林若翰的心脏提到了喉咙口,难为骆克先生为他想出这样的辩护理由,谁知道总督能不能听得进去啊?
  “总督被我说服了,在我的报告上批了一句话:‘免予起诉。’林牧师,我今天造访府上,就是要告诉你这个好消息:你解脱了,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上帝啊!”滚滚热泪夺眶而出,林若翰激动得颤抖了,“骆克先生,我该怎样感谢你呀!”
  “不必感谢,因为我们是朋友,”骆克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为了朋友,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好在总算有了一个好的结果,为此我也感到欣慰!”
  “骆克先生,谢谢你救了我dad的命!”倚阑眼含着热泪说,“我们还要恳求你救救易先生,请你替我们请求总督,赦免了易先生的死刑!哪怕是终身监禁,哪怕是流放南洋,无论如何也请留下他这条命!他不能死,他不能死啊!”
  “林小姐,你太让我为难了!”骆克脸上那谦逊诚挚的神情不见了,变得严肃而冷峻。他早在来翰园之前就已经从艾迪丝口中知道了林氏父女的要求,所以才把帮助林若翰解除危难的事讲在前头,“为了朋友,我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句话,难道倚阑听不懂吗?竟然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太过分了!
  “骆克先生,我知道这件事很难很难,”倚阑步履蹒跚地向前走了两步,站在骆克的跟前,两手放在胸前,像祈祷上帝那样虔诚地望着骆克,“可是除了你,再没有人能够做到了,你是最接近总督的政府官员,总督尊重你的意见,只要你肯向总督开口,他会答应的!骆克先生,我们全家人都求你了,dad要重重地酬谢你,他所有的收藏都归你了,我们什么都舍得,只要留下易先生的一条命!”
  “唉!”骆克再次瞥了一眼倚阑那隆起的腹部,深深地一声叹息,“林小姐,对于你的不幸遭遇,我深表同情。但是,你低估了我的品格,难道我帮助朋友是为了酬谢吗?同时,你又过高地估计了我的能力,你所要求的这件事,我做不到!不但我,就连卜力总督也做不到!他虽然拥有赦免死刑的权力,但他手中的权力是女王陛下授予的,法律不允许、他自己的良心也不允许把这个权力滥用,易君恕因为参与反对英国政府的武装暴乱而被判处死刑,总督怎么可能赦免英国的敌人?而我又怎么可能向总督提出这样的请求?如果我真地这样做,总督会把我也看成反英分子,香港的英籍人士、英国本土的公民会激烈反对我,弹劾我,逼迫我引咎辞职!而且,即使只着眼于易君恕数罪并罚当中的‘谋杀罪’这一项,受害人迟孟桓的父亲迟天任——现任太平绅士,而且是审理易君恕案件的陪审员之一,他能容忍儿子白白地死掉而让罪犯逍遥法外吗?”
  倚阑闪烁在眼睛中的希望火花爆裂了,熄灭了,她那浮肿的双腿在摇晃,连站着的力气都没了,阿宽赶紧扶住她:“小姐,小姐……”
  靠着宽叔的支撑,她摇晃着挪到父亲身边,像一摊泥,倒在沙发上,喉咙里挤出一声艰难的呻吟:“哦……易……易先生……”
  林若翰偎依在女儿身边,他那高大的骨架也瑟瑟缩缩,在矮胖的骆克面前倒显得瘦小了,渴盼一见的辅政司已经把话说完,他带给林若翰的好消息并没有解除这个家庭磐石压顶的巨大忧患,救不了易先生,也就救不了倚阑。心力交瘁的女儿已经活得十分艰难,等到易先生临刑的时候,她能过得了这一关吗?上帝啊,如果倚阑再有不测,也就不必留下一个孤独的林若翰了!
  骆克站了起来,他已经解决了自己面临的难题,回绝了林氏父女,又把话讲得入情入理,让他们无话可说,现在,该告辞了。
  “骆克先生……”林若翰也随着他站起来,丧魂失魄地望着这位“爱莫能助”的朋友,喃喃地说,“这么说,我们连再见易先生一面的机会都没有了?”
  “是的,牧师,”骆克无可奈何地摊开两手,“易君恕是一个特殊的罪犯,在押期间不允许亲友探视,死刑也将秘密执行。这一切都是由他犯罪的性质所决定的,谁也没有办法打破制度!不过……”就要告辞的骆克突然心里一动,觉得如果就这样走了,似乎还缺点儿什么?是的,缺点儿人情味儿,他应该补上,才使得自己的形象更为“完美”,人照样杀,可是杀了你们的人,还得让你们感恩不尽!于是,他那圆圆的脸上又漾起了一丝温情,“不过,从人道主义考虑,倒是还可以争取最后一个机会,让你们见上一面……”
  “什么机会?”绝望中的林若翰又燃起一星希望的火花,“骆克先生,请讲!”
  瘫倒在沙发上的倚阑已经没有力气站起来,只是那双眼睛在闪动着睫毛,她倾注了全副的力量,在听……
  骆克却没有直接回答,迟疑地问道:“易君恕这个人……他是基督徒吗?”
  林若翰心里一动,出于职业的敏感,这突如其来的问话,答案是什么,他已经明白了。
  “是,是!”林若翰毫不犹豫地答道,老牧师为自己的撒谎而声音颤抖了,“他是基督徒,是我亲自为他施洗入教的!”
  “噢,愿上帝怜悯他!”骆克的口吻缓和得多了,政治上的仇敌似乎凭借信仰的一丝联系,也就多多少少增添了温情,“既然他是我们的主内兄弟,虽然犯了不赦之罪,但我们不应该剥夺他信仰宗教的权利,在执行死刑之前,他的家属或者亲友可以聘请牧师,到监狱去为他作临终祈祷……”
  “哦,谢谢你!”林若翰不禁由衷地感动,他听得出来,“家属或亲友”、“聘请牧师”这样的说法已经暗示给他,林牧师和女儿倚阑都可以包括在这个范围之内,利用这个最后的机会去见易君恕一面了,多么难得啊,如果没有骆克先生,纵使林若翰可以去为易君恕作临终祈祷,又有谁肯帮助名不正言不顺的倚阑呢?
  而倚阑却睁着惊恐的两眼,瑟瑟发抖,难以自持,“死刑”、“临终”这样的字眼在骆克嘴里说出来是那么轻松平常,而在她听来却像霹雳当头!这意味着她刻骨铭心地爱恋的易先生的生命已经到了尽头,谁也救不了他了!倚阑是多么渴望快些见到他,而这难得的一面却又是今生今世的永诀,躁动于母腹的那个小生命也已经命里注定,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父亲了!
  “林牧师,我很想帮你们这个忙,不过……”骆克临走的时候又说,“不过我现在还不能作出这个决定,要和司法部门商量商量,到临刑的那一天,我打‘德律风’通知你!”
  骆克先生走了,留下了一番好意,一片温情,也留下了一个悬念。

  翰园像死一般的沉寂,一切都停止了,只有焦急的等待。不知道哪一天可以和易先生见面,总之是一天天临近了,而到了那一天,便是他的死期,等待着重逢,也是等待着永诀。
  林若翰和倚阑、阿宽都等在客厅里,注视着墙上的“德律风”。翰园现在被全社会冷落了,轻易没有人打来“德律风”,只要铃声一响,那就是骆克先生打来的了。
  一天一天,一分一分,一秒一秒,三颗心随着自鸣钟的钟摆跳动,等待着“德律风”的铃声,而那铃声一响,也就敲响了易先生的丧钟。
  “丁零零……”铃声终于响了,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响,这么惊心动魄,这么震耳欲聋!
  林若翰和阿宽同时慌慌地站起来,伸着两手,愣愣地看着那架鸣叫不上的机器,却谁也拔不动腿,谁也不敢听那个骇人的通知:“易君恕今天临刑”!
  瘫倒在沙发上的倚阑连站都站不起来了,腿在抖,手在抖,心脏在抖,嘴唇在抖:“快……快……”
  “阿宽,你快接‘德律风’……”林若翰终于喊出来了!
  “牧师,我……我怕……”阿宽抖得一步也迈不动了!
  “唉!”老牧师叹息着,使出全身的力气,跌跌撞撞地扑到墙边,冰冷的手抓起话筒:“骆克先生!我是林……”
  “小姐!小姐!……”他的身后,阿宽突然惊叫起来!
  林若翰惶然回过头来,啊,上帝啊,倚阑已经从沙发上滚落到地上,在痛苦地挣扎,肥大的长裙湿漉漉的,一摊淡黄色的液体在她的身下涌流!那是什么?是养育胎儿的羊水吗?
  “阿宽!快……”林若翰手里拿着话筒,跟骆克先生的话还没说完,却发了疯似地大喊,“快去备轿,送医院,抢救倚阑要紧啊!”

  易君恕临刑的日子到了。由于当事人放弃了上诉的权利,执行死刑距宣判仅仅三天。
  这是一个阴冷的日子,乌云密布,寒风阵阵,港岛正处于最冷的季节。林若翰身穿圣袍,手捧《圣经》,迈着踉跄的步伐,踏着瑟瑟落叶,来到了集中央警署、裁判司和维多利亚监狱于一身的奥卑利街。这条夹在坚道和荷里活道之间的小街短而倾斜,绰号却叫作“长命斜”。这个绰号是关押在维多利亚监狱里的囚犯和前来探监的亲属起的,久而久之,几乎取代了它正式的名字。“长命”是“短命”的反语,寄托着濒!临死亡的人们对生命的渴望。
  林若翰极力抑制住心中的慌乱,神态肃然地走进了以女王的名字命名的维多利亚监狱。
  执行官和两名狱卒陪着他,穿过长长的走廊。这里阴暗而潮湿,一股腐臭气息扑面而来,两旁的铁栅里像沙丁鱼似地挤满了华人囚犯,他们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遍体鳞伤,呻吟着,哀号着,令人毛骨悚然。林若翰在讲道时曾经千遍万遍地向教徒们描述地狱的可怕,而地狱到底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过亲身经历,他猜想,也许就是眼前的这个样子吧?啊,这些罪人!
  走廊到了尽头,再拐进一条黑黝黝的通道,林若翰随着执行官和狱卒,在一间单人囚室前面停下了。
  这是专门关押要犯的小号,三面墙壁,一面铁栅,旁边没有毗邻的囚室。关在这里的囚犯,除了提审和吃饭的时间之外,见不到任何人,在这里孤独地等待死刑。墙壁和地面污秽不堪,没有床铺,更没有被褥,只在墙角里堆着一些肮脏的干草,那是囚犯栖身的地方。幽暗的光线下,林若翰看到,干草堆上蜷曲着一个人,他穿着一件千疮百孔、不辨颜色的长衫,肩背上纵横交错着一道道血迹,那是“九尾鞭”的鞭痕;泥污的双脚上没有鞋子,戴着沉重的铁镣,脚踝被磨破了,血肉模糊处露出森森白骨;他的头发、胡须蓬乱,脸色青黯,闭着眼睛躺在草堆上,一动也不动,像是一具死尸。林若翰很难相信,这就是他要见的那个人。
  “八百九十九号!”狱卒厉声喊道。
  那人微微抬起头,睁开了眼睛。当他的目光透过铁栅投向站在狱卒旁边的林若翰,突然一个悸动:“翰翁……”
  “易先生!你是易先生?”林若翰的声音颤抖了。
  “是我……”那人抚着墙壁,极力支撑着虚弱的身体,摇摇晃晃地站起身来,定定地看着他,“翰翁,翰翁!想不到我们还能见面……”
  “易先生……”泪水模糊了林若翰的双眼,他简直不敢相信,面前这个披头散发、留着长长的胡须的人,竟然就是当初清秀英俊的易君恕!他踉跄奔上前去,伸手抓住那冰冷的铁栅,“易”先生,我看望你来了!”
  “翰翁!”易君恕呼唤着他,向铁栅走过来,脚下的铁镣“哗啦”作响。他扑到铁栅旁,抖抖索索地伸出手来,抚住林若翰的手,“翰翁,倚阑小姐好吗?她怎么没有来?”
  这是他见面的第一声问候,离别的日日夜夜,他魂牵梦萦的是倚阑,望眼欲穿的是倚阑,现在盼到了翰翁,却不见倚阑,为什么?为什么啊?
  “她……”林若翰苍老的脸上,纵横交错的皱纹在痉挛,泪水顺着那些深深浅浅的沟壑,汇成一条条抖动的小溪,“倚阑她……她不能来了……”
  “为什么?她怎么了?”
  “阿宽刚刚把她送到医院,她就要分娩了……”
  “什么?”易君恕愣了,“分娩?!”
  “是的,”林若翰点点头,一声长长的叹息,“你们瞒着我,但瞒不过上帝,现在,孩子就要出世了!”
  “啊!”易君恕的心脏颤抖了,干裂的嘴唇悸动着,“翰翁,我……对不起您,对不起倚阑小姐!”
  “不必说了,一切都不必说了!人性是很脆弱的,连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都难以抵御诱惑,犯下了罪恶!”
  “翰翁,谢谢您的宽容,您要责怪就责怪我吧,不要责怪倚阑……”
  “事情已经发生了,我谁也不想责怪!我不能拒绝上帝赐给我的小生命,十六年前一个,十六年后又一个……”林若翰喃喃地说,十六年的岁月在他心中倒流,流到了头,又周而复始。
  “小生命……可惜我已经无缘看上一眼了!”易君恕的热泪再难以遏止,他还有多少话语要对倚阑诉说?而倚阑却又不在眼前,他只有拜托翰翁了,“小生命来了,我却该走了!请您善待他们。告诉倚阑和孩子:虽然我不在了,别忘了北京还有一个家……”
  “我记住了!”林若翰一听到“北京”二字就引起无限的伤感,但他理解,就像他永远怀念艾冯河畔的斯特拉特福,易君恕无论到了什么时候都不会忘记故乡北京。哦,他突然想起了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把手抖抖索索地伸进圣袍的衣襟,取出那个特地带来的信封,向易君恕递了过去,“你的信,北京来的信
  “信?我的家信?”易君恕突然一阵惊喜,刹那间,他好像忘记了自己是个行将就戮的死囚,“家书抵万金”,他盼了一年零三个月的家信终于盼到了!
  林若翰忐忑不安地看着易君恕接过信去,担心他察看信封上的邮戳,会发现日期上的差错,这封信早在去年春天就收到了,却被倚阑压下了这么久,唉,爱得太深了,女孩子的嫉妒之心使她做了这么一件蠢事……
  林若翰完全多虑了。易君恕根本没有注意什么邮戳,便急切地撕开信封,像焦渴的远行人遇到了泉水,贪婪地吞咽着,什么也不顾了!
  这封信是菜市口鹤年堂的老掌柜写来的。前年秋天,易君恕初到香港时寄出的家信就是请老掌柜转交的,为的是避开官府的耳目,没想到回信也是老掌柜代笔。
  老掌柜开药铺是行家,于文笔却不大精通,因此这封信写得十分简略,文白夹杂,仅仅勉强表意而已……君恕先生大鉴:
  惠书收阅,知先生平安脱险,我心甚慰。关于来信所问府上之情形,把笔临纸,不忍相告,又恐愧对先生,无奈泣涕奉间如下:八月初九,官兵到府上捕人,惊动四邻,我亦到场。官兵捕先生不着,欲拘令堂、令夫人入狱以抵罪。府上昔日义仆名检子者,怜老夫人病弱、少夫人刚刚分娩,乃自愿为主人抵罪,被官府拘捕而去。令堂因受此惊吓,一病不起,于中秋之少不幸病故。令夫人产后受风,加之心情悲痛,于十一月初四不幸病故。惟初生数月之令媛,无人照管,归于先生岳家收养,侍女杏枝亦随往。可怜栓子替主而死,冬至前一日于菜市口行刑,我目不忍睹,大哭一场,为其收尸埋葬。呜呼,易府世代忠良,不期遭此横祸,街坊四邻人人感叹。先生但有落脚之处,幸勿归来,免遭意外。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鹤年堂主人顿首
                      光绪二十四年冬月

  悲怆撕裂了易君恕的胸膛,那双眼睛里流出的已经不是泪水,而是鲜血!去年春夜那个血淋淋的梦,终于有了答案,老母、弱妻、义仆栓子,他们都已经忍悲含恨离开了这个世界,报国寺前的那个小院荒颓了,多灾多难的易府毁灭了,侥幸留下的小小孤女却又是最不幸的,她出生以来还没有见过父亲,以后也就永远见不到了!
  执行官早已等得不耐烦,托起手里的怀表,看了一眼,说:“提犯人!”
  “是!”两名狱率应声走上前去,“哐啷!”打开了铁栅上的监门。
  “等一等,”易君恕知道,现在已经轮到他赴死了。“翰翁,请告诉我,哪边是北方?”
  “你的背后就是北方,”林若翰说,“你……要做什么?”
  易君恕没有回答。他默默地转过身,朝着北方跪了下去,深深地一叩首,二叩首,三叩首,涕泪纵横,喃喃说道:“母亲大人,安如贤妻,栓子兄弟,我对不起你们,是我害了你们!现在,我也要随你们去了!”
  他缓缓站起身来,拖着沉重的铁镣,步出这囚禁了他九个月的牢房,却不是获得自由,而是走向死亡。林若翰踉跄地奔过去,扶住他那沾满血污的臂膀,一时万感交集!
  “易先生,前年秋天,我和你一起乘船来香港的时候,哪里想到会有今天啊?唉,我到底也没有救得了你!”老牧师泪如雨下,泣不成声,“今天,我来为你作临终祈祷,给你送行来了……”
  “翰翁的这一番盛情,我心领了,祈祷就不必了!”易君恕抚着老人的肩背,平静地说,“北京人有句老话:‘生有处,死有地。’我因为反对香港拓界而遭难,如今死在香港,死得其所,虽死无怨!”
  林若翰一个战栗,松开了手,惶然地望着易君恕。老牧师曾经为无数的人作过临终祈祷,那些人无论是穷还是富,是善还是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都对人世充满了依恋,“鸟之将死,其声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切仇恨、争斗都化为乌有,他们给自己的灵魂以解脱,把希望寄托于来世。林若翰还是第一次见到像易君恕这样对死亡无所畏惧的人,这是个怎样的人啊?林若翰自以为是他的忘年之交,却至今并不懂得他那颗心……
  易君恕拖着沉重的铁镣,缓缓向前走去。执行官和狱卒在前面带路,他的身后,跟着步履蹒跚的老牧师。
  穿过幽暗的通道,行刑室到了。花岗岩筑成的四壁布满了苍黑的苔藓,犹如一座岁月悠久的古堡。正中的方台上,支着方框形的绞刑架,这便是死亡之门。当死刑犯站在绞刑架下,他脚下踏着的是一块由机关牵动的木板,凌空架在黑沉沉的地槽上,头顶的天窗泄下一束光亮,照射着这阴森森的屠场。不知设计者是否有意在昭示死者:脚踏地狱,头顶天堂,你的归宿只在二者之间。
  狱卒为易君恕卸下了脚镣。他们坚信,犯人到了这里,已经插翅难飞,只有死路一条了。
  易君恕抬起头来,凝望着那环形的绞索。
  在此之前,他不知道自己将是这样的死法。他本以为,他会像谭嗣同那样,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庭广众之中,被押赴刑场,砍下头颅。如果是那样,他还可以再看一眼祖国的天,脚踏着祖国的地,向身旁千千万万的同胞作最后的告别。可惜,他连这一个最后的愿望也难以实现了!
  他轻轻地一声叹息,举步登上了绞刑架下的方台,脚踏在那块凌空横架的木板上,伸出手去,抓住绞索。他的眼前,浮现出一个个熟悉的面孔:谭嗣同、邓伯雄、文心瑜、龙仔、阿惠;他那病残的老母和柔弱的妻子安如,还有憨厚的栓子。他们都先他而去了!现在,易君恕也该去了,不要让他们等得太久!
  刹那间,他又突然清晰地看见了难分难舍的倚阑……
  “易先生!”林若翰声音颤抖地叫了一声。
  “翰翁……”易君恕最后再望望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翰翁,我去了!拜托您,一定善待倚阑,还有那将出世的孩子……”

  此刻,在那打素医院妇产科的产房里,剧烈的产前阵痛正折磨得倚阑死去活来。她全身大汗淋漓,在产床上翻滚着,一声声惨叫着:“易先生!易先生……”
  医生和护士从雪白的口罩上方大睁着疑惑的蓝眼睛:她呼叫的那个人是谁?为什么迟迟地不来啊?

  维多利亚监狱行刑室里,林若翰老泪纵横:“易先生,我答应你一!如果上帝给我寿命,我会像对待倚阑一样,抚养你的孩子长大成人……”
  “谢谢了,翰翁!”易君恕深深向他一揖,然后,无牵无挂地抓住绞索,套上自己的颈项。
  “哦,等一等,”林若翰叫道,“你还没作临终忏悔……”
  “忏悔?”易君恕双手拉着绞索,说,“您让我向谁忏悔?”
  “向上帝忏悔!求他洗净你的一切污秽,赦免你的,一切罪孽,把你的灵魂送上天堂!”
  “不,我根本无罪!为国捐躯是我平生所愿,今日如愿以偿,我已经无愧无悔!向上帝忏悔?如果天上真有一位上帝,他能够容忍人问的残暴、罪恶、欺诈、掠夺吗?如果普天下的人都是上帝的儿女、他能够偏爱白种的儿女、虐待黄种和黑种的儿女吗?我亲身经历了你们英国人强占中国新安县的全过程,亲眼看到英国军队和警察用战舰、大炮、快枪、刺刀屠杀了无数的中国人,亲耳听见他们在冲锋的时候高喊着:‘上帝保佑我们’翰翁,我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保佑他们?为什么不去惩罚他们在中国所犯下的累累罪恶?为什么还要让失去了国土、失去了同胞、受尽了酷刑、最后又被屠夫送上绞刑架的人忏悔?翰翁,你能回答我吗?”
  林若翰惊呆了,他不能……他也不敢向上帝发问!
  “你不能回答,我也就决不忏悔!”易君恕望望头顶朦胧的天光,脚下黑沉沉的地槽,断然说,“刽子手,行刑吧!”
  执行官把手一挥:“执行!”
  狱卒走上前去,熟练地操纵机关,倏地抽去了横在地槽下的木板,易君恕双脚腾空,脖子上的绞索收紧了!
  “啊……”林若翰如雷殛顶,五脏六肺仿佛骤然都被撕裂,他踉跄地向前奔去,伸着颤抖的双手,对天发问,“上帝!你为什么不能救救他?为什么?上帝啊,你在哪里?”
  一股鲜血从他的口腔喷涌而出,那老迈的身躯颓然倒了下去……

  那打素医院的产房里,传出了嘹亮的婴儿啼哭声。鲜血染红的产床上,滚动着一个粉嫩的小生命,一个黑头发、黑眼睛的华夏男儿。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