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
青春没有驿站





               (初版代序)

                 李小甘

  7年前,梅县扶大乡一个腼腆的村姑,看着在深圳打工的表姐所带回来的红红绿绿的大包小包,对外面的世界生发出无限的倾慕与神往。她也想“换一种活法”。于是,这位17岁的少女来到了比她还年轻的深圳经济特区,开始了她的青春之旅,简朴的行装里包裹着无数的憧憬与梦幻……
  她的名字叫安丽娇,也就是现在的安子。
  我总觉得,安丽娇与安子,这两个品位殊异,音韵迥然,自然也予人判若两人感觉的生命符号,储录着她人生旅途的信息密码。
  安丽娇的名字是姥姥给她取的。山里人,祈盼着自己的小孙女将来美丽而娇柔,嫁个好人家。可“安家有女初长成”,小安并没出落成一个美人胚,家境也非常窘迫,14岁那年,小安初中没毕业便辍学了,作为家中长女,她要帮父母料理那间小饭馆,还要带妹妹与弟弟。炊烟袅袅,热雾腾腾,戴着缀白碎花蓝围裙的小安在氤氲中挥勺忙碌,顽皮的弟弟拽住姐姐的衣裙,嚷着要到门前的小溪去打水漂……这就是当年小安的世界。
  小安只身闯深圳,加入“都市寻梦人”的行列后,电子厂里运转不息的流水线迫使她面对严酷的现实。12乎方米的小屋挤满了人。思家想妈盼归的煎熬,尤其是下班回到宿舍,发现自己的手指竟然会神经质地抖动,我想比查理·卓别林《摩登时代》中的“机器人”更令人悚然。
  多桀的命运从来是人生最好的教科书,毫无诗意的生活更能产生诗人。
  一个慵倦而多雨的秋夜,小安翻到了一本《女子文学》,读之思之,她竟也提起笔来宣泄自己的情感。她的“写字台”是搁在窗台与床架之间的一块木板。我想,在这张“书桌”上诞生的“打工文学”,没有别的能比它更原汁原味了。小安很幸运,初出道便得到一位编缉的指点与鼓励,随后她到深圳大学半工半读时,又邂逅了当时深大颇有才气的校园诗人,今天市委机关一位青年干部、她的挚交也是她的丈夫——客人。在崎岖而蜿蜒的文学之路上,客人给了她不少的搀扶,在那一年——1989年,安丽娇更名为安子。据说名字是客人改的,或许这是一种宿命,安子将此视作自己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安子此前谈过“恋爱”。人家给她介绍了一个矮壮敦厚,刚从基建工程兵转业的工人,见面不久,他给她扛来了一箱家乡特产的皮蛋。“恋爱”谈了三个月,皮蛋也吃了三个月,以致后来人家问安子初恋的滋味是什么时,她回答说:“皮蛋的滋味。”
  最近一次见到安子,是在一个研讨“打工文学”的座谈会上。她剪一个清爽的齐耳短发,着一袭丝质印花的时款长裙,略显方形的脸上,那双不太大的眼睛里少了几分羞怯,多了几分自信。我注意到了,会议的主持人将安子称为“从事打工文学创作的青年女作家”。这几年,安子已在《女子文学》、《当代诗歌》、《深圳特区报》和《特区文学》等报刊上发表了诗歌、散文和纪实文学近百篇,共20多万字。当过电子厂插件工、宾馆服务员、印刷工人,现在是某公司经理助理。安子现在简直是个名人,电视台上有介绍她的专辑,深圳广播电台、《深圳商报》、《深圳女报》和《特区企业文化》设有“安子信箱”,在八卦岭工业区,甚至有一个“安子联谊会”,连省里发行量可观的《南方周末》,也以头版头条的显著位置刊登介绍她的长文,套题照片上安子真诚地对视着读者。
  安子颇有侠女义肠,当年她在一家公司打工时,好友阿虹受老板凌辱,她将辞职书压在老板的台面上,愤然带着阿虹走了。现在她家中经常是“打工妹”、“打工仔”满座,我偶尔也混迹其中,饕餮安子用家传厨艺烹饪的客家菜。安子家里收留过一些一时彷徨无计的“打工妹”。我见过一个姓王的北京姑娘,蛮有趣蛮有灵气的,她“炒了老板的鱿鱼”(辞职)后,一时又找不到新的工作,便在安子家栖居。还有很多的“打工一族”给她写信、打电话,视她为知心朋友。一位在制衣厂打工的女孩,家里一心让她到深圳“淘金”,可她们厂不景气,每月只有100多元工资,她想回家,家里竟不肯,说人家在深圳打工,票子大把大把地往家里甩,你一定要挺下去。“前无去路后有追兵”,她极度愁郁之下想自杀,安子给她写了一封长达十几页的信,重燃起她的人生希望……
  安子的经历,是现代农业社会向工业文明演进的大背景下的一个普通“打工妹”的故事,她将无数个这样的小故事连缀、汇集在一起,创作出这部十几万字的长篇系列报告文学《青春驿站——深圳打工妹写真》。它是深圳“打工妹”的众生相,是安子众多姐妹的心灵档案,是一首委婉而深情的诗,是献给流水线旁那些柔弱心灵的歌。
  写这些文字前,我再次读了即将付梓出版的《青春驿站》,作品中那些“打工妹”又一次从我心野踏过。有过得很苦很苦,却老写信给妈妈说自己过得多好多好的杨燕(《说好一声“再见”》),有梦见自己在深圳赚了大钱的雪娥(《超越自己》),有从发廊“洗头妹”变成厂长的川妹于凤(《晚霞,在燃烧》),也有逃婚出来且发誓:“一定要在深圳闯出一个天地来,接老爹、老妈出来住”的雁晴(《用泪洗亮旗》)和稀里糊涂地给老板灌醉了酒而失身的苏青(《风吹响一树叶子》)……青春无悔,人生无悔,凄楚中我们能读出悲壮来。
  《青春驿站》是篇很女性化的作品,这不仅是它展露的是一个“打工妹”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它的情感、氛围、调子,充满了女性的温柔、细腻与梦幻。作品在写“惠安女”康珍初到深圳扛石头后领到第一次工资的情景:“康珍满眼是酸涩的泪,她想放开嗓子大哭一通,因为离家前妈妈说无论受什么苦,眼泪一冲就没了。她刚咧开嘴。冷不丁,发现一轮夕阳静静地停在工地的脚手架上,金黄发亮,康珍打量着夕阳,觉得跟家乡的夕阳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心中莫名其妙地有了安稳温暖的感觉”,这种准确而生动的女性感觉,也只有女性作家才感悟得深。我意想不到的是,《青春驿站》也颇具文学性。或许是为了适应报纸连载的需要,作品结构精致,文字简洁,且常有精彩之笔,如“深圳是一江美丽的湍流,跳人与远离都需要勇气”,富于想象与意蕴;又如“都市的喧嚣与骚动漫过黄昏的边缘,袭扰每一个霓虹灯闪烁的角落”,有隽永的诗情与质感。《青春驿站》还有较强的可读性,每一个故事都具戏剧性,每一个人物都鲜灵凸现。《青春驿站》就在读者眼前,“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同作一题文,各自擅其妙”,我就少啰嗦了。
  安子和她的客人都属羊,小俩口加起来“洋洋得意”。可这两头小羊还不是沐着懒洋洋的阳光,在文学的草原上悠然嚼草撒欢儿的时候,正如她的《青春驿站》一样,安子尚有很多不足,譬如她的文学视野与基础。两年前,我甚至劝她将钢笔字书法也“改良”一下,倘以为笔走龙蛇更有大家风范的话,那又另当别论了。
  青春没有驿站,只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冲动与追求。安子和她的姐妹们,大胆地往前走吧!

                  1991年冬于深圳莲花村“甘草斋”
后一页
前一页
回目录
回主页